中秋食俗作者:姚偉鈞 《光明日報》( 2015年09月25日 16版)
八月十五,秋已過半,是為中秋。中秋的淵源是先秦時的秋祀和拜月習俗。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家家拜祀土地神,久而久之,圍繞“秋報”便形成了一系列風俗。同時,中國的原始宗教是多神教,自然崇拜占有重要地位,祭月、拜月之風很盛,這便為中秋節的誕生提供了土壤。但是,中秋節成為一個氣氛隆重、情感色彩強烈的大節日,卻是在南北朝以后,節日的某些習俗形成也比較遲,一般認為,中秋節成為節日,大約始于唐代。
在唐代,中秋賞月之俗已十分盛行,如《唐逸史》記載:“開元中,中秋夜侍明皇于宮中玩月”。唐詩中也有不少歌詠中秋之夜的詩篇,如司空圖的《中秋》詩云:“閑吟秋景外,萬事覺悠悠。此夜苦無月,一年虛過秋”。唐人認為,中秋不見月是件很遺憾的事。
唐人在中秋賞月的同時,總要以酒食相伴,這樣,與月亮有關的食物也就發展起來,其中最具有中秋節特點的食品是“玩月羹”,它是以桂圓、蓮子、藕粉等精制而成的。據說在五代時,開封一位專賣四季小食的張手美,每屆中秋便以玩月羹應市,。
“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宋代吳自牧的《夢粱錄》和周密的《武林舊事》,但這兩本書中都尚未將其與中秋節聯系起來,似為一種普通市食。月餅成為中秋節正式的應節食品,應始于明代。在明代的各類書籍中,開始出現了大量有關中秋節吃月餅的描述。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則團圓之意”。沈榜《宛署雜記》中“八月饋月餅”條的“注”解釋說:“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之數百錢者。”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當時在中國,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都有中秋節吃月餅的風俗,即以圓如滿月的月餅來象征月圓和家庭團圓的意義。至此,中秋節也被賦予了新的文化內涵——團圓。
中秋佳節除食月餅外,一些地方還有食“桂花糕”“桂花酒”的習俗。八月十五桂花香。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喝些桂花蜜酒、吃些桂花蜜糕,乃是中秋之夜飲食風俗中的又一件美事。屈原《九歌》中“援北斗兮酌桂漿”“奠桂酒兮椒漿”的詩句,表明我國很早開始就用桂花釀酒了。人們喜食桂花,入米面可做成桂花糕;用桂花熏茶,可泡飲“桂花茶”;用糖或食鹽浸漬桂花,還可長期保香于密封容器中。
我們在中國傳統節日中,均可找到兩條主要線索:一是祭祖,二是聚餐。這兩點之所以成為中國傳統節日禮俗的兩條主要線索,與我國傳統的重孝道、人倫,重血緣紐帶和宗族家庭的文化精神和民俗心理息息相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