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談談怎樣學習和寫好醫案在教學工作中,中醫院校學生和西醫學習中醫的學員,經常提出為什么要重視寫醫案?怎樣學好前人醫案?怎樣寫好臨床醫案等問題?,F在我就上述問題,談談自己粗淺的體會。 1.為什么要重視寫醫案? ⑴是搞好中西醫結合的需要:因為在醫案中,可以反映出中醫基本理論和特點,有利于理論方面進行探討,促進中西醫結合工作的開展。 ⑵是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臨床實踐的需要:中醫理論是勞動人民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來源于實踐,同時又為正確指導臨床實踐服務。 ⑶是不斷提高中醫理論水平,繼承發揚祖國醫學的需要:古代醫案,是祖國醫藥學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我們必須認真對待,虛心學習。 如果我們平時不去鉆研醫案,不重視寫好醫案,在看病的時候,上面寫一些癥狀,下面寫幾味藥,這樣簡單草率的做法,久而久之,成為習慣,見癥用藥,甚至光憑化驗單用藥,把中醫固有的辨證施治,理、法、方、藥等特點,束之高閣,棄而不用,變成只要藥物,不要理論。這樣,不僅臨床療效提不高,即使看好了病,也不能從理論上加以總結提高,更談不上如何繼承發揚祖國醫學了。 2、怎樣學好前人醫案? ⑴前后對照,層層剖析:對診治次數較多,而其中病情又有變化,藥、方又有更動的醫案,應該用“前后對照,層層剖析”的方法進行推敲,從中學習其有益的經驗。 ⑵反復閱讀,仔細揣摩:對理、法、方、藥比較完整并有較詳細的論述和分析的醫案,應該用“反復閱讀,仔細揣摩”的方法,加深理解和領會其中的含義。 ⑶以方測癥,審癥求因:對內容比較簡略的醫案,我們可以采用“以方測癥,審癥求因”的方法,加以探討、鉆研。 ⑷虛心學習,觸類旁通:近年來各地出版了許多著名老中醫醫案,這是祖國醫藥學偉大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我們虛心學習。并在鉆研、理解的基礎上,觸類旁通,不斷提高我們的臨床水平。 3、怎樣寫好醫案? 對于這個問題,我提出下面幾點不成熟意見,以供參考。 ⑴初診的醫案盡可能寫得詳細些,發病的時間,簡要的病史要記一下。例如黃老的醫案:“胸悶、心悸及早搏已二年,近一年來早搏頻繁”。這樣扼要的提一下,簡單明了。 ⑵敘述癥狀要具體,同類癥狀,盡可能放在一起。例如:“頭昏耳鳴,心慌失眠,便秘,口干”,不要寫成“頭昏,便秘,耳鳴,口干,心慌”等。否則癥狀寫得凌亂,層次不清,也會影響辨證時的思路。 ⑶在辨證時可以采用兩種形式:一種是把癥狀寫好后,作一個概括性的辨證分析,例如黃老醫案把肝氣病例歸納為“肝胃不和,痰濕交阻,通降失司”;把心悸病例歸納為“胸陽痹阻,氣失宣通,絡脈瘀塞,血流不暢”;另一種是把癥狀寫一段,分析一段,例如肝氣病例也可以這樣寫:“患者肝氣郁滯,胃失和降,以致飲食甚少,時有噯氣,胃不和則臥不安,痰濕交阻,故舌苔厚膩,脈象濡滑,治擬調理肝胃而化痰濕,四七湯加味”。 ⑷復診時的醫案,可以相對的簡要一些。但對癥狀、辨證分析的變化,均應有所反映。例如初診時“飲食甚少,時有噯氣,舌苔厚膩”,復診時“胃納略振,噯氣大減,苔膩漸化”,這樣把服藥后的變化情況都反映出來,有利于進一步辨證用藥。如果在病機方面有變化,也應該寫清楚。例如用了四七湯中的厚樸、半夏等溫燥藥,如果“苔膩漸化,舌尖紅,口干欲飲”,可以說明“痰濕漸化,須防胃陰受傷。再擬調理肝胃,略佐清養胃陰。原方去厚樸、半夏加南沙參四錢、麥冬三錢”等等。 ⑸在繕寫醫案時,還要體現中西醫結合。例如心悸的病例,外院診斷為“冠心病”,并把心電圖、胸透等結果都記錄在醫案中,這樣更有利于搞好中西醫結合,提高臨床療效和便于總結經驗。 5、結語: 前人醫案是祖國醫藥學偉大的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醫案可以幫助我們提高中醫理論水平,廣開思路,擴大眼界;寫好醫案可以提高我們臨床辨證能力和有利于總結經驗。而在學習和繕寫醫案的同時,必須打好必要的基本功,例如熟練地掌握方劑、藥物的組成和運用等等,從而提高閱讀和繕寫醫案的能力,更好地為繼承發揚祖國醫藥學和搞好中西醫結合作出應有的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