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印度人就有瓔珞蔓條纏身的風(fēng)尚,這種風(fēng)尚,后來就演變?yōu)榉鹬榈氖褂谩T谟《瘸鐾恋摹褒埻鯕w佛”像,其中一尊屬于二世紀時代的婆羅門像。這尊婆羅門像,是首懸佛珠的。據(jù)說,婆羅門教徒很早已使用佛珠;佛教徒使用佛珠,大概也在公園二世紀。 佛教是漢代傳入中國的,一說是漢哀帝時,博士弟子秦景憲從大月氏使者伊存,口受《浮屠徑》,為佛教傳入中國之始;或說漢明帝永平十年,遣郎中蔡惜到天竺求佛法,以白馬負經(jīng)而歸,是佛教正式傳入中國之始。 根據(jù)正史的記載,東漢明帝時,楚王英是我國最早奉祀浮屠的人,而漢末苲融是最早“課讀佛經(jīng)”的人,他們是否使用佛珠都不可考。 三國時代,吳主孫權(quán),筑建初寺,禮待康居僧人僧會,許其翻譯佛經(jīng)布道佛教,尤其是江南一帶,佛教開始流行。魏齊王曹芳嘉平二年,印度僧人曇摩伽羅來朝,潁川朱士行受戒出家,這是我國正式有沙門之始。上述兩位來華的僧人是否攜用佛珠,也無從考證。 兩晉南北朝時代,異域僧侶來華的人數(shù)越來越多,最著名而影響最大的高僧是佛圖澄和鳩摩羅什。佛圖澄在洛陽,受后趙君主石勒,石虎的禮敬,在境內(nèi)建筑佛寺八百余所;他的弟子道安,也受前君主苻堅的敬重;而道安的弟子慧遠,結(jié)白蓮社于廬山,講論佛法,為一時朝中士大夫所宗仰。鳩摩羅什在長安,受后秦君主姚興,尊為國師,在逍遙園召集僧睿,僧肇,道生等八百余人,從事佛經(jīng)翻譯,譯出經(jīng)書九十八部,四百二十五卷。從此,佛經(jīng)流傳廣遠了。后魏楊炫之撰的《洛陽珈藍記》說,時佛法經(jīng)像,盛于洛陽,外國沙門,三千余人。這時外國來華僧侶眾多,其中多數(shù)都攜帶著佛珠。 佛珠已經(jīng)成為中國,西藏,日本,韓國,泰國等地區(qū),僧尼居士所攜帶的重要法器,甚至成為佛教徒的一項重要標志。佛教經(jīng)典記載佛珠的起源,一般以《木槵子經(jīng)》所載佛陀對波流離王的啟示為通說。經(jīng)文中寫到:‘佛告王曰:“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zāi)緲右话侔耍猿W噪S,若行,若坐,若臥。恒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槵子,如是漸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由此看來,波流離王用木槵子制造佛珠,持念“三寶”-------佛陀,達摩,僧伽(即佛,法,僧)之名,用以消除煩惱障和報障,這是佛教念珠的起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