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jì)南七十二泉詩》序: (明)晏 璧 有此天地,即有此山川。山為地之形勢,水為地之脈絡(luò),皆扶輿清淑之氣所鐘,和順積中,英華發(fā)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孟子》曰“源泉混混”,喻道體也。文人才子,適興而詠歌之者宜哉。且濟(jì)南為譚子國,附庸于齊。南距泰山百余里。郡東南三十里為龍洞,巖穴外阻,而中徑路,斗折而蛇行。多怪石幽泉,能出云氣,作雷雨。泉脈環(huán)城內(nèi)外,凡七十有二:曰趵突、曰玉環(huán)、曰珍珠、曰漱玉、曰醴泉、曰甘露、曰金線、曰蜜脂、曰白龍、曰黑虎、曰芙蓉、曰柳絮、曰金沙、曰白公、曰孝感、曰無憂、曰洗缽、曰濯纓……虞舜耕于歷山,故濟(jì)南以歷城名邑。有虞舜祠,東坡先生書歐陽文忠公舜泉詩刻于石。 予永樂二年,持憲節(jié)來濟(jì)南,休沐之暇,與大夫君子升高眺遠(yuǎn)。凝眸而挹山色,洗耳以聽泉流。綺綰繡錯,黛蓄膏,誠中州之奇觀也。抑天造而地設(shè),豈人力所能為哉昔柳子厚嘗記柳、永二州山水,怪造物者不為之于中州,而列于夷狄,使千萬年不得一售其技,是固勞而無用于神者。今濟(jì)南環(huán)城不一舍許,而七十二泉獻(xiàn)秀呈奇,是造物者為之于中州,使千百年不得一售其技,亦勞而無用于神者。予故取而詠之,惜無柳子之才,足以發(fā)揚(yáng)山水之勝。詩成,濟(jì)南太守太原楊有溶請鋟梓以傳,且賀曰:斯泉也,閱古今而不能售,詩而詠之,是泉之遭也。予遂書之,以附郡志云。 題《七十二泉詩》后序
孔子曰:仁者樂山,知者樂水;仁者靜,知者動。故仁知之君子必有取于山水者焉。夫樂之得于心,而動靜各極其妙也。古人之樂山水者,多矣!獨(dú)唐柳宗元以罪謫永州,后移于柳,雖遭□辱,而好為山水之游,凡二州之清勝,無不游焉,無不記述。故歷千百年之久,讀柳子之文,知二州山水之勝也。夫天下之佳山水多矣,而柳、永二州獨(dú)藉柳子以名聞,非山水之幸也。予聞濟(jì)南多佳山水,若岱岳之尊,天下共知之;而七十二泉之勝,或聞其概而未悉。山東僉憲晏公,負(fù)能詩之名而樂濟(jì)南山水之勝,取山東七十二泉次第以詠之。所謂咳唾珠璣,令人雋永不暇置。予忝是邦,用繡諸梓,庶斯泉為不朽云。 《濟(jì)南七十二泉詩》 趵突泉: 渴馬崖前水滿川,江心泉迸蕊珠圓。 濟(jì)南七十泉流乳,趵突獨(dú)稱第一泉。 金線泉 水紋浮綠影搖金,倒挽銀河百尺深。 中有錦魚三十六,碧波蕩漾任浮流。 杜康泉 甘泉一脈舜祠下,此地千年說杜君。 不是重華常嗜酒,幾卮聊借解南熏。 朱公泉 陶公已泛五湖船,尚有芳名寄此泉。 營繞柏窗風(fēng)日永,濟(jì)南別有一山川。 白公泉 白公當(dāng)日浚清渠,可灌秋田十頃余。 千載齊民沾地利,離離禾黍秀郊墟。 舜 泉 巍巍舜廟歷城南,中有清泉味極甘。 流出迎祥仙館去,汪汪千頃泛波瀾。 濯纓泉 石罅流泉可濯纓,無斧鑿自天成。 一清疑挽銀河水,應(yīng)嘆滄浪浪得名。 甘露泉 盤谷清泉一派長,味甘卻似飲天漿。 何須沆瀣分仙掌,滴滴斟來透骨涼。 獨(dú)孤泉 天麻山北水盈渠,山水流傳姓獨(dú)孤。 藥嶺蘢蔥含紫翠,清流豈受俗塵污。 湛露泉 泉如湛露味甘香,入三焦齒頰涼。 通樂古園饒爽氣,厭厭夜飲醉無妨。 雙女泉 二妃厘降有虞城,城下流泉冽且清。 麥壟黍田資潤澤,田公擊壤樂升平。 羅姑泉 阿姑遺跡渺煙蘿,嬴得流泉尚姓羅。 陵谷變遷無限感,至今于越慕曹娥。 孝感泉 齊城孝子格天心,井涌清泉冽且深。 躍鯉臥冰非好異,流傳勝事到于今。 玉環(huán)泉 泉脈盤回似玉環(huán),天留勝地在人間。 溫泉曾被楊妃辱,故引清流到歷山。 南漱玉泉 南泉漱玉派匡廬,應(yīng)是云門瀑布余。 月照波心清可鑒,豈無湘女解瓊琚。 北漱玉泉 泉流北澗瀑飛瓊,靜日如聞漱玉聲。 纖手掬來清徹骨,高人宜爾濯塵纓。 南珍珠泉 神林南面有流泉,流出明珠顆顆圓。 一脈清冷猶合浦,月明老蚌吐深淵。 北珍珠泉 白云樓下水溶溶,滴滴泉珠映日紅。 淵客泣來無覓處,恐隨流水入龍宮。 南甘露泉 佛頂巍巍青插天,滴來甘露化流泉。 南風(fēng)六月為霖雨,遠(yuǎn)借恩波溉井田。 龍門泉 西望龍門海藏通,香泉一脈透齊東。 桃花浪暖春三月,化鵬程九萬風(fēng)。 白龍泉 白龍已逐白云飛,鱗甲時時漾綠漪。 月白風(fēng)清天似水,一泓元是化龍池。 黑虎泉 石蟠水府色蒼蒼,深處渾如黑虎藏。 半夜朔風(fēng)吹石裂,一聲清嘯月無光。 黑龍泉 澄潭萬頃碧如油,泉水流來石洞幽。 夜半龍歸云霧黑,散為膏雨澤齊州。 鹿跑泉 泉聲清似鹿呦呦,逝者如斯日夜流。 靈囿料應(yīng)非宿昔,蘼蕪杜若滿滄州。 芙蓉泉 華紫翠削芙蓉,山下流泉石澗通。 朵朵紅妝照清水,秋江寂寞起西風(fēng)。 雙桃泉 前度劉郎不再來,泉頭幾見碧桃開。 昨宵忽夢三偷客,滿泛瑤池阿母杯。 柳絮泉 金線池邊楊柳青,泉分石竇曉泠泠。 東風(fēng)三月飄香絮,一夜隨波化綠萍。 柳 泉 杏花開遍柳垂絲,柳下清泉漾碧漪。 莫折柔條留系馬,綠陰深處聽黃鸝。 胡桃泉 胡桃結(jié)實(shí)晝偏長,樹下清泉帶露香。 曾過武陵溪上路,落花流水逐漁郎。 萵苣泉 泉名萵苣一河清,萬事咸由清苦成。 寤寐不忘冰蘗操,菜根咬得見高情。 金沙泉 白龍泉畔有金沙 ,清水紅蓮勝若耶。 一脈直通云漢路,豈無仙客泛靈槎。 白花泉 石泉流出白花浮,喜傍禪林似虎丘。 好悟西來空色意,世間萬世等浮漚。 灰池泉 黑風(fēng)翻海撼蓬萊,吹遍昆明幾劫灰。 欲溯水源窮不盡,流來歷下凈纖埃。 登州泉 文登一脈透譚城,澄徹全無蜃氣腥。 安得雪堂蘇學(xué)士,朗吟萬竹濯清泠。 王氏溪亭泉 魚池西北水涓涓,王氏溪亭尚翼然。 溪上槐陰清晝永,憑欄徙倚聽鳴蟬。 賢清泉 中州文物重譚城,故以賢清易水名。 安得簞瓢顏氏子,秋風(fēng)來此濯塵纓。 東皋泉 金線南泉折向東,猶如江漢遠(yuǎn)朝宗。 方池半畝源流活,難覓魚龍變化蹤。 清水泉 灝氣浮空秋水清,水天一色月華明。 滄浪孺子高歌處,一濯塵纓得此名。 醴 泉 九成曾刻醴泉名,歷下泉如竹葉清。 山水之間有真樂,何須留連醉翁亭。 酒 泉 酒星炯炯映青天,地下方知有酒泉。 一酌飲來甘若醴,相逢誰是酒中仙。 東蜜脂泉 清泉流出碧漣漪,脈貫東西號蜜脂。 說著到頭辛苦處,誰知滋味美如飴。 西蜜脂泉 西池泉味比東強(qiáng),何必天寒割蜜房。 莫道脂甘能悅口,試將一飲勝天漿。 洗缽泉 淺井東邊有冽泉,山僧洗缽是何年。 泉中流出伊蒲饌,參透三生石上禪。 香 泉 虞帝祠前春草芳,石池漾漾碧泉香。 源頭活水恩波遠(yuǎn),萬頃坡田擺柳黃。 散水泉 珠泉東向水縈回,蕩漾漣漪去復(fù)來。 時有濯纓佳客至,方池如鑒絕纖埃。 明水泉 清泉一派接銀河,寶鑒同明水不波。 步繞方池閑顧影,須眉散作百東坡。 皇華泉 金線池東涌碧泉,皇華使節(jié)耀齊川。 圣恩浩蕩寬如海,散作甘霖遍八埏。 無憂泉 檻泉西畔漱清流,酌水能消萬斛愁。 白叟黃童爭擊壤,春來有事向東疇。 滿井泉 川流不息井泉盈,明秀亭前脈脈清。 應(yīng)是夜來春雨急,水高三尺小池平。 淺井泉 齊城淺井不滿尺,一掬能令塵慮消。 日暮兒童汲瓶處,芭蕉葉上雨蕭蕭。 石灣泉 石灣池接檻泉南,涌出清流味更甘。 旋汲井花烹石鼎,華秋凈暮煙涵。 臥牛泉 昔聞陶墓有牛眠,今見齊州溢井泉。 千載歷山遺勝跡,秋風(fēng)禾黍滿虞田。 龍居泉 東望扶桑海岱連,澄潭月冷水涓涓。 釣竿一拂珊瑚樹,驚起潭心龍夜眠。 馬跑泉 馬蹄踏破迸飛泉,流出齊城淺水邊。 八駿曾聞馳八極,百年幾見海成田。 魚池泉 姜家亭畔水漣漪,無數(shù)金鱗逐浪吹。 只恐桃花春浪暖,龍門一躍化天池。 知魚池 泉譚城淺水似濠梁,有客觀魚慕老莊。 無餌無鉤閑罷釣,倦眠莎草映斜陽。 溫 泉 太真偏愛浴華清,溫潤何如歷下城。 玉韞昆山何借潤,不勞薪與煎烹。 懸珠泉 泉脈如懸禾米珠,源頭活水世間無。 洞深恐有驪龍臥,吐出香涎下湖。 都 泉 遙望中宮廿里余,清泉都匯山湖。 齊城大旱作霖雨,一滴能萬物枯。 漿水泉 泉流乳竇比瓊漿,入口渾疑透骨涼。 若比醍醐滋味異,較他馬潼更甘香。 白 泉 槐庭秋水色泓澄,體孕金天玉雪清。 月夜看來疑素練,纖塵不染勝瑤瓊。 南煮糠泉 泉通趵突水琳瑯,濁世還能掃秕糠。 地位清高隔塵土,琪花瑤草四時芳。 北煮糠泉 趵突西隅作石棚,泉名糟粕待煎烹。 一掬可清無塵滓,何是當(dāng)年玷濁名。 望水泉 萬竹園中景趣幽,雙泉一脈望登州。 碧梧百尺棲丹鳳,雪浪千堆戲白鷗。 熨斗泉 泉如熨斗氣溫溫,龍洞分來第一源。 欲識坎離交媾意,請參道德五千言。 染池泉 柳子當(dāng)年記染溪,別分一派出東齊。 憶從濯錦江邊過,風(fēng)漾晴瀾五色迷。 車 泉 漢家聞有七香車,歷下車泉可嘉。 金井轆轤聲軋軋,夕陽芳草噪寒鴉。 懸 泉 百尺流泉石上懸,龍歸洞口散晴煙。 曾從五老觀飛瀑,倒挽銀河落九天。 灰 泉 珍泉西北帶煙埃,亂石堆中蝕翠苔。 何日塵襟凈蠲滌,源頭尋路覓天臺。 混沙泉 曾迎宰相筑新堤,泉石清佳似壤西。 亦有元戎乘小隊,時時問柳到幽棲。 劉氏泉 泉名劉氏果何人,千載風(fēng)流數(shù)伯倫。 天產(chǎn)釀泉清可掬,松花滿泛﨩頭春。 道士泉 北渚南山碾石渦,寒泉迸涌寺東坡。 種桃道士知何處,偏愛靈泉種得多。 ——《歷乘》卷十七·文苑,1959年中國書店影印明崇禎刻本 注:(1)晏璧(生卒年不詳),字彥文,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明永樂二年(1404年)任山東按 察司僉事。“以詩名于時”。此《濟(jì)南七十二泉詩》,即作于在濟(jì)南任職期間。詩后序作者楊 渙,字有溶,山西太原人,時任濟(jì)南知府,即晏璧詩序中所稱“濟(jì)南太守太原楊有溶”。 (2)晏璧《七十二泉詩》不同于金《名泉碑》的泉池有13處:金《名泉碑》所載的朱砂泉、云樓泉、鑒泉、金虎泉、灰灣泉、汝泉、煮糟泉、爐泉、白虎泉、林汲泉、花泉、鹿泉、百脈泉未收,新收錄了朱公泉、白公泉、雙女泉、北漱玉泉、南甘露泉、黑龍泉、鹿跑泉、胡桃泉、白花泉、明水泉、魚池泉、懸珠泉、道士泉。另外,有6處名稱不同,即金《名泉碑》中的漱玉泉、溪亭泉、知魚泉、滴水泉、懸清泉、苦苣泉,分別稱為南漱玉泉、王氏溪亭泉、知魚池泉、清水泉、賢清泉、萵苣泉;有2處名雖同而地址實(shí)異,金《名泉碑》的獨(dú)孤泉、醴泉,分別遠(yuǎn)在長清靈巖寺和章丘黌堂嶺,而晏璧《七十二泉詩》則改在歷城天麻嶺、康王山。 附:有關(guān)濟(jì)南的詩詞文賦 濟(jì)南最早的詩人,并不屬于三千年前的入選《詩經(jīng)》的譚國大夫,而應(yīng)是四千年前,龍山文化時代的人民領(lǐng)袖大舜。新石器晚期,國家形成之初,泰山周圍的齊魯大地是古東夷人的聚居地,生于諸馮(今諸城)的大舜在歷山(今濟(jì)南千佛山)下耕田務(wù)農(nóng),然后他逐漸西遷,曾在雷澤(今菏澤)捕魚,河濱(今豫西北黃河故道)制陶,終于在逄澤之陽(今河南開封市北)被堯帝選拔,又禪帝位于他。史傳載舜母早亡,曾受繼母的虐待,但仍然孝順不改。后來,他回到歷山上掃墓,彈奏出一曲《思親操》。“陟彼歷山兮崔嵬……父母遠(yuǎn)兮吾將安歸?”這首歌詞,當(dāng)記錄在漢代的《琴操》一書中時,經(jīng)琴師傳習(xí)已有二千年了,因此其文詞或許有傳訛失真之處。著名的《南風(fēng)歌》也傳說是大舜作的:“南風(fēng)之薰兮,可以解我民之慍兮。……”它雖然記錄的時間比《思親》約晚五百年,但是其風(fēng)格也沾染了戰(zhàn)國作品的影響。但是儒家和墨家共同傳習(xí)的《書經(jīng)·皋陶謨》(后世區(qū)分成《皋陶謨》《益稷》兩篇)內(nèi)部記載了大舜和大臣們唱和的詩句,記錄的時間最早,雖然只是兩三句子,當(dāng)是接近真實(shí)的情況的。大舜不僅是位詩人,還是我國最早的詩論的奠基者,在《書經(jīng)·堯曲》中記載大舜對其典樂的大臣夔說:“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從此“詩言志”三字被后世文學(xué)論著皆奉為圭臬,影響巨大。大舜的影響,在濟(jì)南更有其眾多的遺跡佳話。“七十二名泉”最有名、最古老的當(dāng)數(shù)舜泉,也就是傳說他浚井時留下的舜井。古代地理名著《水經(jīng)注》記載歷山有舜祠,下有舜泉;到了唐代則明確定在今舜井街內(nèi);唐宋以來,許多詩人都題詠過舜泉,其中最有名的為歐陽修、蘇轍等。《水經(jīng)注》還記載了趵突泉畔建有舜妃娥皇女英祠,泉水形成的渠溪名為娥英河。《水經(jīng)注》是北魏時代的著作,距今一千五百年以前,其所載的祠廟而命名的河名,起始當(dāng)在秦漢時代或更早。另外濟(jì)南西關(guān)還有處“雙女泉”,也是紀(jì)念大舜二妃的(晚清以后湮沒)。關(guān)于歷山,又名舜山,也是歷史文人題詠的對象,最早當(dāng)屬北朝著名學(xué)者,《魏書》的著者魏收作的《舜山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