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zhì) “智”,形聲兼會意字,從日,從知兼聲。 “知”為知識、知道、認知;“日”為太陽,表示光明、明白。“知”“日”為“智”,意為認知事物明白透徹,借此表示聰慧無比。“智”的本義為聰明、聰慧。“智”從“知”說明知識是智的基礎,而能活用知識辨析判斷事物、正確為人處世,方為智者。 “智”從“日”意為“智”具有像太陽一樣的光芒,能夠照亮人心,使人慧悟。太陽是具有指引性的自然物,人類依據太陽的運行辨識方向、時辰,“智”中有“日”,表示智慧是能夠指導自己為人處事和人生方向的知識,是能夠指引他人心路歷程的知識。“智”為“知”“日”,寓意不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是明白真知,對事物的本質有所認知。可以說“知”、“智”的本質區別就在于一個“日”字。 智,由“知”與“曰(言)”組成,它應該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知而言之,二是言而有知。 機智 男朋友盯著一個迎面過來的漂亮姑娘使勁地看, 回過頭來發現我在看他, 說:“我足足看了一分鐘, 但也沒發現她哪一點比你好。” 我被男朋友的機智驚呆了。 “知”是“智”的本字。矢,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箭,借代行獵、作戰。知,甲骨文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智,識詞也。從白,從虧,從知。 附二 白話版《說文解字》: 智,器物上可辨識的標志性文字。字形采用“白、虧、知”會義。 見微知著,能預測事物的發展方向,就是一種智慧。 在金文中,“智”字左邊為“箭”(矢),中間為“口”,右邊為“子”,左右兩邊合起來為“疾”,即“子”中箭(矢)會生疾。意思是,口中說對方放箭了,并因中箭而生疾,由此產生“知道情況”的含義。而“智”是“知”的后起字。因此,“智”字既是一個會意字,又是一個形聲字。在古代漢字中,“疾”、“知”、“智”三個字讀音是相同的。后來,“智”字引申為智慧、智謀等義。 “以卑說卑”與以“愚應智” 孔子游歷六國時,有一次他的馬脫韁而逃,吃了一個農夫種的莊稼,這個農夫非常生氣,把馬扣留了。孔子派他的得意門生子貢去和農夫說情。學識淵博的子貢滔滔不絕地對農夫說了一通大道理,也說了不少好話,但農夫還是不肯把馬還給他。 孔子于是把馬圍(養馬)派去,馬圉對農夫說:“你從未離家到東海邊去耕種,我們也不曾到過西邊來旅行,但兩地的莊稼卻長得一模一樣,馬兒怎么知道那是你的莊稼而不能吃呢?”農夫聽了覺得有道理,心甘情愿地把馬還給了馬圉。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溝通也是一樣,子貢與農夫的學識、修養相差太遠,彼此早已心存距離;同時農夫也根本聽不懂,接受不了文縐縐的表達。而孔子的馬園和農夫一樣都是底層百姓,并沒有多少文化,卻更容易相互理解和交流。這也啟示我們,溝通要分清對象,區隔身份,尤其要放下身段,多說接地氣的話少說書面的話,多講大白話少講冠冕堂皇的話,多講“普通話”少擺譜打官腔,就能同頻共振,找到共同語言, 宋朝初年,南唐廣陵人徐鉉、徐鍇和他們的父親徐延休號稱“三徐”,名著江南,三人以知識淵博而聞名于宋朝,其中尤以徐鉉的聲望最高。一次,恰逢南唐派遣徐鉉為使者前來宋朝納貢,按慣例朝廷要派押伴使陪伴左右。滿朝文武大臣都思慮自己的才華不及徐鉉而生怕被選,太祖趙匡胤親自選了一個不識字的殿前侍者作押伴使。 徐鉉和殿前侍衛登船渡江后,侃侃而談,旁人為他的能言善辯、才華橫溢而折服。而那個侍衛卻無言以答。一連幾天,因得不到相應的回答,徐鉉自感無趣也就沉默不語了。趙匡胤另辟蹊徑讓侍衛以沉默應對雄辯,讓徐鉉的才華沒有發揮之地,達到了“以愚應智”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僅會遇到夸夸其談、恃才傲物之輩,也會碰見強詞奪理、胡攪蠻纏之流,如果與這些不在一個頻道的人一般見識,只能是自降格局和層次。不妨保持沉默,只和君子論高低,不和小人爭對錯,或“以卑說卑”,或“以愚應智”,這也正是孔子使馬國與趙匡胤選押伴使賦予我們的歷史智慧和人生哲理。 ![]()
李煜派大才子出使北宋,朝中無人敢接待,趙匡胤想出妙計:找十個文盲侍衛 故事大觀 2022/02/28 18:27 公元960年,趙匡胤稱帝建國。961年,南唐最后一位皇帝李煜繼位,為了保平安,他奉北宋為正統,每年給北宋上貢。 入宋進貢的使者都是李煜千挑萬選出來的,比如馮延魯、韓熙載、徐鉉、周惟簡等,其中又以徐鉉為使者入宋發生的故事最為著名。 徐鉉是南唐著名的大才子、大學士。他十歲就能寫文,聲名遠播,是和韓熙載齊名的人物,被稱為“韓徐”,韓熙載這個人現在的人可能不太知道,但應該有很多人都知道有一幅畫叫做《韓熙載夜宴圖》,圖中的主角就是韓熙載。 徐鉉又和自己的弟弟徐鍇被稱為“江東二徐”,總之,徐鉉在當時的名聲相當大,博學有辯才,對李煜來說,是出使北宋的最佳人選。 不過,有意思的是,徐鉉的三次入朝都不怎么愉快。 他第一次是作為使者入朝進貢,時間是在宋太祖初期,也就是宋朝剛剛建立幾年后。 按照朝中的規定,有使者入朝,要派出專門的人來接待使者,這樣不至于失了禮節。知道南唐派出的使者是大才子徐鉉后,北宋的官員們都犯了難。 誰也不敢說自己的學問比徐鉉高,萬一在接待的時候被徐鉉難住,這丟的可不止是自己的面子,還有北宋朝廷的面子,因此朝中竟無人敢站出來接下接待徐鉉的任務,連竇儀、陶谷這樣的知名學士也不肯與徐鉉對上。 但徐鉉又是必須要接待的,于是朝中的臣子都犯了難,宰相將這件事反映給了趙匡胤,趙匡胤略一沉思,對宰相說:“你退下吧,朕自有決斷。” 宰相剛退下沒多久,太監就給殿前司傳旨,讓殿前司擬一份名單,名單中要提供十個人的名字,這十個人必須是殿前侍衛中的文盲。 殿前司很是納悶,陛下找十個目不識丁的侍衛干什么呢?他想不出緣由,只能壓下心中的想法,規規矩矩寫了十個名字。 當這份名單遞到趙匡胤面前的時候,趙匡胤并沒有細細看名單,而是用筆隨便將一個名字圈了出來,然后吩咐這個人全權負責接待徐鉉的工作。這個決定不僅讓那個殿前侍衛丈二摸不著頭腦,就是文武百官也搞不清楚趙匡胤怎么想的。 好在那個侍衛沒有想那么多,有任務就上,收拾了收拾就渡江去迎接徐鉉了。 徐鉉到了京師,自然需要侍衛隨時陪同,這里逛逛,那里游玩游玩,興致一來,慷慨激昂,妙語連珠,引得周圍的人頻頻點頭回應,但侍衛完全不懂,需要他點頭的時候就點點頭,或者“嗯嗯”“哦哦”。 最初徐鉉沒有想那么多,還是一個勁地說,后來他終于意識到不對勁了,漸漸地也就不怎么開口了,辦完事就趕緊回到了南唐。 等他第二次到京師已經是975年的事情了,這一次徐鉉的任務更重,他和周惟簡一起出使北宋,希望趙匡胤緩兵。徐鉉在北宋朝廷說的第一句就是:“李煜無罪,陛下師出無名。” 趙匡胤就讓徐鉉上前好好說,徐鉉一看自己的機會來了,又說:"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過失,奈何見伐?”然后滔滔不絕地開始陳述。 趙匡胤并沒有聽進去多少,他也不想聽太多,淡淡來了一句:“爾謂父子者為兩家可乎?”就這十個字,讓徐鉉乖乖閉上了嘴,再也不知道說什么好了,這次的緩兵任務自然是沒有完成的。 回到南唐的徐鉉和周惟簡在十一月份再次奉命北上。 這一次,徐鉉打起了感情牌,他對趙匡胤說:“李煜事大之禮甚恭,徒以被病,未任朝謁,非敢拒詔也,乞緩兵以全一邦之命。”言辭懇切,說到激動處再三和趙匡胤辯駁,論爭辯,趙匡胤自然不是徐鉉的對手,但趙匡胤自然有自己的辦法。 他拔劍怒道:“不須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徐鉉嚇得趕緊退了下去,這一次出使有時鎩羽而歸。 最終,趙匡胤還是剿滅了南唐,李煜也成為了階下囚。其實徐鉉的三次北上,趙匡胤都用了同樣的招數,就是絕對不正面面對對方的長處。就比如趙匡胤找文盲侍衛接待徐鉉來說,這件事記載于馮夢龍的《智囊全集》,用馮夢龍的話來說,就是“以愚困智”。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一句話,叫做“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以文盲侍衛應對大才子,可不就是秀才遇到兵嗎?滿肚子學問根本沒有發揮的余地,因為對方根本不接招,而且對方出的招數,你還沒法接。 對付徐鉉這樣的大才子,只能用這樣的方法才能讓他自己乖乖閉嘴,如果也派出去才子,未必贏不了徐鉉,就是“以智角智,智者不服。”還不如以愚困智,多么省事。 參考資料:《智囊全集》 明代著名謀臣劉伯溫隱居青田山時,鄉鄰聞知他過人的才智,有什么疑難問題便時常向他討教。有次一位姓孟的肉販向他訴苦:有地痞惡霸屢屢騷擾,來了就得給肉給錢,否則肉攤生意就被攪黃了。劉伯溫問清情況后,告訴他不能忍氣吞聲,不妨準備快刀,下回地痞再來搗亂,就亮刀對抗。只要在氣勢上壓倒對方,諒他們也不敢再來搗亂。孟姓肉販果真回去準備了兩把長刀,磨得雪亮。地痞又來勒索時,他拿出長刀沖上前去,喊道:“老子跟你們拼了!”那幾個混混見勢不妙,落荒而逃。以后再不敢到肉攤尋釁了。 另有一位王姓菜販也來向劉伯溫求助,說有地痞常來為難他,索要保護費。劉伯溫詳細了解后告訴他,萬事和為貴,不如請這些人吃餐飯,屆時把王家親戚多叫一些來作陪。王姓菜販依言請這些滋事者吃飯,并邀來族中有身份的一幫宗親幫忙敬酒,懇請“多多關照”。那伙人見王姓宗族人多勢眾,自己討不到什么便宜,也就順坡下驢,此后不再來搗亂了。 同樣是被敲詐,劉伯溫給兩位商販出的招數全然不同。他的隨侍童子很納悶,便好奇地向老師請教。劉伯溫從容揭開了謎底。 他說,孟姓在這里屬小姓,勢單力薄,再怎么討好對方,都難逃被欺負的困境,不如放手一搏。小流氓本只是虛張聲勢,揀軟杮子捏,商販如果發狠還擊,拔刀相向。對方欺軟怕硬,就會知難而退,這就是邪不勝正。 而王姓是大族,把族人叫出來為自己站臺撐腰,無形中是在向對方施壓,自能不戰而屈人之兵。 ![]() ![]()
何為智慧 梁曉聲 "智慧"一詞是可拆為兩個字各作詮釋的。 "智"的含義只不過是聰明。 "慧”字卻是有心的,是從善良的心里總結出的思想自覺。 吉安老吏與楊評事破案 邱學武 《智囊補》這部書中記載了吉安老吏和楊評事破案的兩件事,很值得玩味。 江西吉安有一家富豪娶親,一個竊賊想渾水摸魚順走些財物。他趁人多眼雜,鉆進洞房床下,準備夜深人靜時出手。沒想到這家一連三個夜晚燈光通明,腳步聲不斷,小偷饑餓難耐,實在挺不住鉆了出來,被富豪家人捉住扭送官府。小偷編造謊言說自己是醫生,新媳婦有難治的病,讓其跟隨,好隨時用藥。州官再三審問,小偷把新娘家的情況說得很詳細,其實都是他在床下偷聽到的話。州官便要傳訊新娘到堂對證。這時一個老吏對州官說:“婦人新嫁,官司打贏打輸,都是羞辱。小偷進她家躲藏,必定不認識她。如果找另一個女子來對證,必能測出真假。”州官認為這個主意好,便找來另一名女子,穿上漂亮的衣服,用一頂轎子抬到大堂。小偷一見,就喊道:“你邀我治病,還誣陷我是小偷嗎?”州官和堂上人大笑,小偷只好認罪。 吉安老吏拿捏住了小偷的心理:小偷是要在新娘面前,見面第一句話就要急于證明自己;如果新娘在大堂上否認小偷是從娘家帶來的,人們會認為新娘怕丑,不說真話。新娘無論說什么話,對案件都沒有說服力。吉安老吏就是逆推小偷的思路,在新娘的真假上設陷阱,以假驗假,一下子就打亂了小偷的預設環節。當小偷知道要當堂對證或看盛裝新娘上堂時,他主要的精力便放在如何演得像個有約在先的醫生,而顧及不到新娘的真假。結果裝得越真,餡兒露得越大。 湖州的趙三和周姓書生要好,相約去南方跑一趟買賣。趙三的老婆孫氏不想丈夫出遠門,鬧了好幾天別扭。到了出發的日子,趙三起早登上了船,見天色還早,便在船里打盹兒。船夫張潮見趙三帶了不少金錢,動了邪念。他見四下無人,便悄悄把船劃到僻靜處,將趙三沉入水底,然后把船劃回原處。周姓書生到了船上,還以為趙三沒來,左等不來,右等不來,便讓船夫張潮去趙三家呼喚。張潮敲張家的門喊“三娘子”,孫氏開門后,張潮問:“三官為何這半天還不來?”孫氏驚訝道:“他早走了。”張潮回來告訴周生,周生十分驚異,和孫氏分頭到各處去找,找了三天仍無蹤跡。周生把這件事報到官府,縣官懷疑孫氏有外遇殺害親夫。過了許久,有一位楊評事看到了周生的呈文說:“船夫敲門就喊三娘子,他必定先就知道房中沒有丈夫。”根據這一點,官府再審張潮,張潮只好低頭認罪了。 趙三死亡案歷時許久,案宗經過多人之手,可為什么一雙雙眼目瀏覽過船夫敲門喊“三娘子”的情節,都無動于衷呢?關鍵是楊評事見到這段話時,大腦迅速將找人的常規情景調出來,與這句話關聯時照,違背常規的“馬腳”立刻顯現。通常,男人去別人家找男子,敲門后,喊的是男子的名字;不喊男人名字而喊女主人,違背當時的常理。出現這種情況,只能是知道男人不在家,或者是知道男人的所在。只要發現這句話的不合理處,誰都會恍然大悟。船夫張潮也無法耍賴,只有伏法一條路了。 這兩個案例都是找到問題的癥結,在見面第一句話上下功夫。超眾的才智、辦法,是勤于動腦開拓思維的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