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就提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屬也” 帕斯卡爾(Blaise Psacal)的一句話:“心有心的理由,只是這種理由并不被理性所認識”。 《禮記·樂記》中說:“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唯樂不可以為偽。”我們的儒學先哲孟子,曾用心來闡釋孔子思想的基石:“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明確指出:“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并且諄諄告誡:“學問無它,求其放心而已。”孟子在《孟子·盡心上》中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儒學心法之深意盡在其中。,即使是在生理學的層面,心已是具有超越性的意義,被稱之為“生之本,神之變也。”(《素問·靈蘭秘典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