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廁訓練”是每位家長育兒過程中都會遇到的一件“大事兒”。對孩子來說,學會自己如廁,在成長中具有里程碑意義。但是,因為不懂,多少父母為了孩子大小便這些屎尿屁的事兒煩惱不堪……多少孩子因此導致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今天,我們就具體來聊一聊孩子“如廁訓練”這個事兒。 下面是最近我在微信后臺收到的一些留言:
先不著急為這幾個案例找答案。關于“如廁訓練”,我們需要從頭開始聊起。 認清楚:“如廁訓練”是什么意思? 不是刻意培訓,而是給孩子提供觀察模仿和學習的機會 許多父母提到孩子如廁訓練,就覺得是個很艱巨的任務。甚至為了讓孩子更好地學會如廁,以至于孩子不到1歲就開始訓練了。也有父母,因為覺得如廁這個事兒很棘手,干脆就想著:往后推一推再說吧。 事實上,所謂“訓練”,并非真的要通過專門的培訓去學會上廁所,而是自然而然地,幫孩子通過模仿去學習如廁。所以,如果早期父母不做好示范,比如家里是男孩,但父親缺乏示范,家里都是女性撫養人在陪伴孩子,那么男孩子最容易學會的就是女性如廁的方式——我們前面提及的第三個案例,就是這種情形。正如此,家里有哥哥姐姐做榜樣,孩子的如廁訓練就相對會容易很多。 當然,男孩子剛開始的如廁訓練,的確要和女寶一樣,都要先學會坐、蹲。但是很快,就要進一步幫男孩子區分大小便的不同如廁方式。若孩子已經養成了不太恰當的如廁方式,那么大人就需要從頭做示范,逐漸讓孩子明白正確的方式,并及時對孩子的點滴進步給予及時鼓勵。否則孩子進入幼兒園,就容易被其他孩子嘲笑,從而影響孩子的自尊。 如廁訓練前,請確保孩子有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準備 孩子如廁的學習,就像當初學走路、學說話一樣,他們需要具備一定的生理基礎。如果孩子還不會蹲下這個動作,還不能在兒童坐便器上坐穩,甚至還聽不懂大人的引導語具體什么意思,那么自然無法順利地進行如廁的學習。 有數據顯示:越早開始如廁訓練的寶寶,其訓練期也較長。絕大部分寶寶是在2歲4個月左右完成的白天訓練,到3歲左右完成夜間訓練,并且男孩所花費的訓練時間要超過女孩,正如女孩子在很多方面都會比男孩看起來早熟。 所以,如廁訓練前,請確保孩子有一定的準備,包括生理和心理。 生理方面的信號,一般如下:孩子一天中,尿布可以保持2個小時以上的干爽,說明他們對自己膀胱有一定控制能力了;孩子動作協調,可以自己脫褲子,能夠坐上馬桶等。 心理方面的信號,則有如下方面:孩子要尿尿,會有特別的停頓、動作或者語言表示了,說明他對自己的尿尿有意識;平日想要自己做些事情,有獨立意愿;能夠聽從大人的引導,并且對大人上廁所表示出注意和興趣等——這同時也要求,與孩子同性的大人,應該要多帶孩子一起如廁,并且大方地向孩子展示正確的如廁方式。 如果時機還不成熟就給寶寶進行如廁訓練,寶寶會有不適感。所以,如廁訓練時,遇到孩子抵觸或者負面情緒,甚至是不配合、或者出現反復尿褲子等問題,大人都不能苛責,應該放緩節奏,避免給孩子帶去不好的如廁體驗。 我們前面的第一個案例,就是大人對孩子的如廁訓練過于嚴厲了。孩子顯然還沒有做好準備,大人的嚴厲更加重了孩子的挫敗感。時間久了,就會讓孩子心理上產生恐懼或是厭惡,讓如廁訓練變得越來越困難和嚴重。所以,我給第一個案例的建議是:暫停一段時間進行如廁訓練,停止批評,等孩子情緒平復后,再進行積極引導,這類引導包括講故事,讀繪本,還可以帶孩子去購買馬桶坐墊、給孩子買內褲等方式,暗示孩子長大了,鼓勵孩子去嘗試正確的如廁方式。每次孩子如廁出錯,只是給予平靜的言語上的引導,簡潔明了地告訴孩子該如何做就好。 孩子故意忍著不去廁所?可能肛欲期來了 不要隨意用藥,需要給予理解和有效引導 不少媽媽都問:
當孩子出現故意忍住不尿、不拉粑粑,可能表明孩子進入“肛欲期”了。對“肛欲期”的孩子來說,肛門和尿道括約肌的收縮和放松會給孩子帶去不一樣的體驗。孩子可能體會到對自己身體的控制感,也可能與性萌芽有關。這是孩子心理發育的正常現象。一般弱化處之,這種現象就會逐漸消失的。 本文開頭的第二個案例,講的就是這種情況。如果父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經常給孩子用藥或總是督促孩子解便,過于關注這個事情,就會讓孩子有壓力,甚至是羞恥感,反而會增加孩子排便的難度。 引導如廁的過程中,請避免態度和方式太過強硬 關于孩子如廁,父母都應該有一個觀念:如廁訓練是一場“持久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個過程少則一兩個月,多則十幾個月。中間可能經歷反復。所以,我們需要擺正心態,細心觀察、耐心引導。多采用積極鼓勵的方法,而不是消極強硬的方式。 有的父母過于心急,不顧及孩子的意愿,只是簡單粗暴地強迫孩子固定時間坐馬桶;有的父母過于嚴厲,孩子拉不出來或拉在外面就打屁股;還有的父母說一些諷刺、威脅的話,想讓孩子從心理上產生內疚感從而重視這件事。這些不恰當的態度和方式都可能給孩子心理上造成壓力。 有的孩子沒有處理這種壓力的能力,就會逃避,就忍著憋一個星期都不上廁所。有些孩子比較脆弱,這個問題或許會長遠地影響到孩子的自我評價、自信心建立等等。前面我們提到的案例一,就屬于大人過于嚴厲造成的。 掌握孩子如廁訓練的7個技巧 正確的時機 一般而言,孩子2歲前后嘗試如廁訓練都可以,但也有的寶寶也許到4歲可能心理上才準備好。所以,要觀察寶寶是否具備了生理和心理上的條件,是否愿意模仿大人上廁所的習慣。不要在他準備好之前給他施加壓力。 健康的飲食 給孩子的飲食結構一定要健康。蔬菜、水果和水的攝入要多注意,防止孩子消化不良和便秘的發生,可以適當給孩子做一些撫觸,幫助胃腸消化。 規律的作息 孩子的作息時間要盡量規律,什么時候吃飯,什么時候睡覺,什么時候玩。作息規律了排便一般也會比較規律。這樣可以避免孩子因為貪玩就將上廁所的時間無限推延。 積極的態度 當孩子偶然做到了哪怕很小的一步,比如主動告訴家長要撒尿,或主動坐便盆的時候,要夸張地給予鼓勵表揚,讓孩子有動力繼續。如果孩子暫時還做不到,沒關系,放輕松,慢慢來,下次再試。不要批評打罵,不要負面威脅,更不要挖苦諷刺,將這件事看做最自然的事情來對待。 循序漸進的訓練過程 開始給孩子如廁了,一般可以嘗試這樣一個流程: 首先購買適合孩子的漂亮的便盆或兒童馬桶圈,確認孩子的雙腳可以踩地坐穩。然后讓孩子先不脫褲子坐在便盆上,可以每天一次,讓他習慣這種感覺。如果孩子不愿意,也不要強迫,一周或一個月后再試試看。 接下來,大人如廁的時候,帶孩子一起。讓孩子不帶尿布坐在馬桶上,并且跟他解釋,脫褲子蹲在馬桶上廁所是一種大人的行為。同時,讓孩子自己沖水,自己穿褲子、洗手,體驗這個過程。在孩子玩的時候,便盆可以放在旁邊,告訴他如果需要可以用。 如廁訓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父母用最平和的態度來跟孩子一起經歷就好。如果中間出現反復,比如明明已經學會自己尿尿或拉粑粑在便盆里了,可是經過一段時間又拉尿在褲子里了。這是很正常的。不用表現得太驚訝生氣,或者開始大講道理。孩子的邏輯很簡單,并不需要太多道理,他們也并不能從父母生氣的情緒里讀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白天的如廁訓練搞定后,進入夜間訓練 當孩子能夠白天不尿褲子,且懂得上廁所了,就可以嘗試訓練孩子夜里睡覺不穿紙尿褲、不用尿布。睡前提前告訴孩子,夜里要尿了就告訴媽媽,媽媽陪他去如廁。中間可以用一個隔尿墊作為過渡。 如果試了幾個晚上,發現孩子還不能憋住尿,就再給他帶上尿布,但別對此有指責。只要告訴孩子,等他稍微再大點就好了,到時候咱們再試試。如果在你的嘗試時間段里,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孩子都能憋住尿,那就說明孩子很快就能戒掉尿褲了,只需要再堅持下。 記得睡前少喝水。 當然,孩子7歲之前夜里尿床都屬于正常的。請不要因此給孩子壓力,更不要逢人訴說。請給孩子留夠時間長大,同時呵護好孩子的自尊心。 其他可以采用的小技巧: 1)“我是大姐姐”:讓孩子扮演大姐姐,照顧玩偶扮演的“小妹妹”。可以跟孩子說“你現在長大了,要照顧自己和比自己小的小朋友。小妹妹要尿到褲子里可不舒服了。你帶他去小便盆尿尿吧。然后引導孩子幫玩偶脫褲子、坐便盆、提褲子等等。通過這種角色游戲的方式,孩子不僅熟悉了自己如廁的過程,也會體驗到成就感。這種積極的感受有利于她自主如廁。 2)“鼓勵的貼紙”:孩子都喜歡收集“光榮”的小貼紙。如果孩子某一次尿尿跟爸爸媽媽說了,就獎勵孩子貼一張小貼紙。如果某一次上廁所知道自己坐便盆了,再貼一張。這樣可以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 3) 講故事:媽媽可以給孩子一起閱讀繪本故事《我要拉粑粑》、《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等等,用輕松幽默的方式,幫助孩子對如廁產生積極的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