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啊,最貴的大紅袍就在這里?”聽說山巖上幾株不起眼的低矮綠叢就是“大紅袍”的極品,我和老周都很驚訝。驚訝之余,便多看了幾眼。另眼相加之下,那幾株混雜在其它植物間的茶樹仿佛陡然高大起來。“素處以默,妙機其微”,從不起眼到被另眼相看,是正常的了解過程;極品之物事精神,通常都是深藏在犄角旮旯深處的。事實上,我們也是沿著一條幽深的峽谷走到盡頭,才見到這幾株“老紅袍”的。
“大紅袍”,烏龍茶里的優質品種,生長在武夷山。妙機其微固然不錯,人們也知道是好茶,感興趣的都會問:“為什么叫這個名字呢?”是的,假如沒有這新奇的名字,大約它還會“素處以默”更久些。
明洪武年間,一位叫丁顯的福建舉子進京趕考,臨到武夷山地界時突然腹痛難忍,經山寺老僧喂以巖茶而得救。后來丁舉人殿試奪魁,回武夷山感恩,老和尚就說是這茶救了你啊!狀元郎于是脫下紅袍披在樹上繞樹三周,一傳十十傳百,就有了“大紅袍”之名。再后來,這茶又救了朱元璋的皇后“馬大腳”,于是,成為貢品也就順理成章了。
故事的真實性并不重要,更無須追根究底。講故事本就是為了宣傳的需要。“物以稀為貴,”好東西總不是能隨隨便便得到的,可是又要大量推廣,矛盾怎么解決?分層,就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這在茶葉營銷中尤為常見。“大紅袍”如此,龍井茶亦如是,君不聞,杭州梅家塢有十八株頂級龍井茶樹嗎?
營銷是一方面,可我相信東西還是好東西,畢竟,經過了那么長時間的檢驗;當然,必須要排除那些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的糟粕。糟粕是存在的,這一點導游不但不諱言,反而深惡痛絕,因為他自己也是種茶人家出身。守著“大紅袍”這么個搖錢樹,他有著強烈的致富需求,也比我們這些外來者更懂得品牌的珍貴。“這個村子里住的都是炒茶客,他們干得早、發得早啊!”指著“大紅袍”景區門口的整排的小洋樓,導游小伙這么感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