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士:兩歲小孫子流口水太多,朋友推薦喝栗子茯苓棗粥。做法:板栗、大棗各10枚,茯苓15克,大米50克。將茯苓研細,大棗去核,將大米煮沸后,下大棗、茯苓、板栗,煮至粥熟,服食,每日1劑,連服5~7天。請問此方是否有效?
南京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中醫師周亞飛點評:小兒流口水,中醫稱為“滯頤”,又稱流涎不收,常見于3歲以內的孩子。一般而言,孩子在1歲后隨著腦發育的健全,流口水便較少發生,到了2~3歲吞咽功能及中樞神經進一步完善就不流口水了。如果此時還是口水多,就要考慮與疾病有關。
中醫認為,“脾之液為涎”,流涎日久不止,多從脾治。王女士提到的栗子茯苓棗粥,確實是一個不錯的補脾食療驗方。栗子性溫,味甘,入脾、胃、腎經,可健脾益腎、厚補腸胃;大棗性平,味甘,可健脾和胃、補益氣血;茯苓性平,味甘淡,可補脾利濕、寧心安神;大米性平,味甘,可補中益氣、健脾養胃。諸味調合可以健脾和胃,減少流涎。但此方從功效看更適用于脾胃虛寒所致的流涎癥。
口水過多還可能影響孩子的說話和社交能力,除了食補,建議用吸管喝水或用吹氣球的方式,來訓練寶寶的口腔肌肉收縮能力。另外可適當加一些硬質的食物,如小堅果、肉干,有意識地加強孩子吸、吮、吞、咽的鍛煉,減少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