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陽病提綱
膀胱在腎陽的溫煦作用下,通
過氣化化生陽氣,通過太陽膀胱經和三焦向體表輸布,所以《黃帝內經》
才有“三焦者,膀胱也,腠理毫毛其應”的話。太陽的陽氣化生于下焦,
陽氣在體表的不斷消耗還需要借助中焦脾胃攝入的水谷精微來不斷的補
充能量,所以我們說太陽的陽氣補充于中焦,太陽陽氣向體表輸布的過
程中還需要借助肺氣的宣發,才能夠均勻的布達于體表,完成它在體表
的這種溫養,這種調節體溫,這種防御外邪的功能,所以我們又說太陽
的陽氣宣發于上焦,我們上次課就講到了這里。
小汗方: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
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前兩個純粹是麻黃湯和桂枝湯的合方,用于表有小寒不解,營衛之氣已經有所不足,而后一個方子是表
有小寒不解,內有陽郁化熱,證候又不如大青龍湯證那樣嚴重。這都屬于太陽表證的范疇
當太陽表邪不解,邪氣循經入里的時候,就可以出現膀胱的腑證,
因為經脈和臟腑都是相聯系的,經脈既是氣血運行的通道,也是病邪傳
播的通道,還是治療信息傳達的通道,所以當太陽經表有邪,邪氣不解,
就可以循經入里,邪氣進入膀胱之后,可以出現氣分證,也可以出現血
分證,出現氣分證就是氣化不利,就形成了太陽蓄水證。太陽蓄水,膀
胱氣化失司,廢水的排出功能發生了障礙,就可以出現小便不利、小便
少津液不能夠化生,津液不能夠輸布上承,在上面就出現了口渴、消渴、
渴欲飲水這樣的津液缺乏的證候。水蓄下焦,阻遏下焦氣機,病人就有
少腹苦里急的這種感覺,同時,這種證候是從太陽表證邪氣循經入里而
來的,如果還有太陽表邪不解的話,還可以有脈浮,或者說脈浮數,身
微熱這樣的一個表證,這種證候叫做太陽蓄水證,治療用五苓散,外疏
內利,表里兩解。這是太陽腑證的第一個證候。
太陽腑證的第二個證候是血分證,是太陽表邪循經入腑化熱,熱和
血結于下焦,大家說了,膀胱是水府,哪有什么血?膀胱壁不是有血液
的循環嗎,整個泌尿系統不是有血液的供應嗎,所以蓄血證它是整個泌
尿系統的血液循環、微循環的障礙。所以血和熱結于下焦,病人就在少
腹部表現了或者少腹急結或者少腹硬滿這樣一組證候。又由于太陽膀胱
經的經別散布于心,所以當下焦血熱瘀結,瘀熱邪氣循經上擾心神的時
候,可以出現心主神志的功能失常,出現如狂,或者發狂這樣的精神癥
狀。治療就根據瘀血的輕和重來分別選用桃核承氣湯、抵當湯或者抵當
丸。比方說,熱重的,熱勢也比較急的,瘀血也剛剛形成的,在治療上
應當以瀉熱為主,化瘀為輔,那就用桃核承氣湯,以瀉熱為主,如果瘀
血凝結的程度比較重,瘀血的病勢也比較急,而熱邪已經收斂,這個時
候就用抵當湯,以破血逐瘀為主。
如果瘀熱互結,瘀血雖然已經成形,但是瘀血的病勢去非常和緩,
熱邪雖然有,但是熱勢卻非常輕微,這個時候我們就用抵當丸化瘀緩消。
所以上述我們講的表證有腑證,它的病位都在太陽經和腑,或者說在太
陽所主的肌表,因此都屬于本證的范疇
至于太陽病篇的變證,我們剛才提到過了,太陽失治或者誤治以后,
證候發生了變化,而新變化的證候又不屬于六經病的,我們把它叫做太
陽變證。太陽變證的類型或寒、或熱、或虛、或實、或者在臟、或者在
腑,或者在胸腹腔,變化多端,對于這類的證候怎么治療?那就是寒者
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并沒有什么具體的、確定的、
固定的治法。所以在《傷寒論》的第 16條里,對變證的治則提出了“觀
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基本原則。這個原則我們在講原文的
時候都會給大家講。
原文講解
下面我們就具體談談“脈浮”。我們在學《診斷》的時候都知道“輕
取即得,舉之有余,按之少力,如水漂木”,這就是脈浮。它體現了一個
什么樣的病理變化呢?它體現了體表受邪,正氣抗邪于表,氣血浮盛于
外。因為脈象是反映人體氣血運行狀態的,當血氣浮盛于外時,這個脈
必然應之而浮。所以浮脈主表,在臨床上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后世醫家
就有一種說法:“有一分浮脈就有一分表”。不過我們應當注意的是這個
脈的浮與不浮,應當和這個人的基礎脈象相對照的。比如說有的人他比
較胖,皮下脂肪比較厚,平素他的脈,一個很胖的人的脈,你要使勁往
下按才能摸得著,他得了表證,正邪抗爭于表,你輕輕地按照摸一般人
的摸脈的方法,輕輕一摸,你摸不到,因為他的脂肪太厚了,再往下按
的時候摸到了,你不能說他的脈不浮,因為和他生理的脈象相比較,他
可能已經浮出來了。而對于一個很瘦的人,皮下脂肪很少的人,你甚至
把胳膊放在這,能夠看得見動脈搏動的這種人,他既沒有表證的表現,
你一摸他有脈,輕取既得,你就說他是表證,這個就不一定,不一定能
夠作為一個診斷依據了,所以脈的浮和不浮,這主要是以他本人的基礎
脈象作為參照。相對來說脈浮可以主表,這是一個我們要注意的。
另外,浮脈主表,那么必須是“舉之有余”,“有余”就是有力,他
提示了正氣能夠抗邪于表,而不是輕取既得,那么一按呢,就是中空,
那就是芤脈那種脈象。或者是呢,輕輕地一摸有,稍稍地一按,一點力
量都沒有,那有可能是虛陽外浮,我們都不能把它當作主表的浮脈。另
外,這個浮脈主表,在臨床上具有比較廣泛的意義。過去我總覺得就是
我年輕的時候,我覺得感冒了之后,脈經取既得這才叫浮脈,實際上表
證的意義是非常廣泛的。
蕁麻疹,表證,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麻黃連軺(yáo)赤小豆湯?
孩子呢,頭
面水腫,尿的化驗很糟糕。老師摸脈,摸完了,我也摸,老師問我什么
脈。我說,他的脈輕輕地一摸就摸到了。他說輕取既得,就是浮脈。我
說老師,浮脈怎么辦?浮脈發汗呀。我說他沒有感冒呀。他說你看看他,
頭面腫,脈輕取既得,頭面不是表嗎,上半身腫者發其汗嘛,浮又腫。
我說老師用什么方子?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啊。我說發幾天汗?他那個時
間發長點,發七天汗。你看,這個人發七天汗。后來,我聽協和醫院的
大夫給我打電話說,從發了這七天汗以后,這個孩子頭面水腫逐漸逐漸
消了,那么化驗呢,也逐漸逐漸改善了。
個黃疸的病人,已經好幾個月了,黃疸不能退。按說不應當這么長時間。
我說你想怎么辦呀?他說要請劉老來看一看,那我就跟著劉老就去了。
這個病人是陽黃,急性黃疸性肝炎,又是大夏天,敞著胸,那個黃的顏
色,鮮黃如橘子色,你只要看上一次你會終生不忘,那種黃就是黃如蠟
染。對于一個傳染病我總是膽怯。劉老師說你摸摸脈,摸摸脈。我就大
著膽子摸摸脈。膜完脈了,回到醫生辦公室,老師說脈怎么樣啊。我說
這脈有點浮,那脈浮怎么辦呀?我說他現在是黃疸性肝炎,濕熱在里,
沒有表證,你說他身上癢不癢呀。我說他身上癢。他說身癢、脈浮,這
就是表證,我想他是黃疸性肝炎,膽鹽沉積在皮膚,刺激那個神經末梢,
他當然身上癢了。可老師就把這種身上癢就把這種脈浮當作了表證來看
待。那么我說老師怎么治療?他說你會治療啊。我說我會了,用麻黃連
翹赤小豆湯。老師說,啊,這才學會,所以我學會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用三遍,老師經常說,你的悟性夠差的。其實這么個人,也就是用這張
方子發了 7天汗,從此黃疸指數一天比一天低,一天比一天低。當時那
個病人是北京園林局的一個干部,據說這個人前幾年還在世。
所以脈浮主表在臨床上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我們不要認為只是感
冒才叫表。皮膚病、皮膚的過敏、身上瘙癢,甚至包括一些牛皮癬,我
們都可以,只要脈浮,都可以用解表的方法來治療。所以脈浮主表是泛
指表證而言,并不能夠限定在它就是太陽表證。光是脈浮,那可能是太
陽表證。它是表證,它都是脈浮的。所以要想診斷為太陽表證比較有第
二個癥狀,頭項強痛。那么頭項強痛就是“頭痛項強”的意思。“頭痛”
主要是后頭部疼痛。“項強”主要是后項部拘緊不柔和。后頭和后項部是
太陽經脈所過,那么這是太陽經脈受邪,經氣不利的一種表現。因此,
這個癥狀,才是診斷太陽病的一個定位性癥狀。沒有頭項項痛,你不能
夠診斷為太陽證。比如說這個人有脈浮,有偏頭疼,有耳聾,有目赤,
脈輕取即得,帶有弦象,這個時候你可能診斷為少陽經脈受邪,診斷為
少陽頭痛。如果這個人是腦門疼,目痛鼻干,滿臉通紅,脈輕取就得,
那是陽明經受邪。那是陽明經的表證。所以只有頭項強痛兼有脈浮的,
我們才知道是太陽經脈受邪,這才可以診斷為太陽表證。
最后一個癥狀“而惡寒”。這個“而”是一個連詞,但它不是一個表
并列的,而是表層進的,它是一個進層連詞。我們在翻譯成現在漢語的
時候,就應當這樣翻譯:太陽之為病,脈浮,頭痛項強,而且一定會見
到惡寒。它有“而且一定”的意思,而且一定會見到惡寒。因為太陽表
證是風寒邪氣傷人體陽氣的證候,那么體表陽氣被風寒邪氣所傷,陽氣
不足,溫煦肌膚的功能失司,所以他自然就感到怕冷。太陽陽氣有什么
功能呀?溫養肌膚,現在太陽的陽氣被風寒邪氣所傷,溫養肌膚的功能
不足了,當然,第一個信號,人體的第一個感覺,就是怕冷,惡寒就是
怕冷,所以后世醫家認為:“有一分惡寒就有一分表”。但是當腎陽不足,
表陽失助的時候,那個時候真正的是表陽虛,他也可以有惡寒,所以這
個惡寒是外寒傷表陽呢,還是里陽虛導致的表陽不足呢?那一定要結合
脈象來看,脈浮的這肯定是外寒傷表陽,所以只有這三個證結合起來。
“浮”提示邪在表,“頭項強痛”提示邪在太陽經,“惡寒”提示了外來
風寒邪氣傷了太陽的陽氣,只有這三個癥狀結合起來,我們才可以判斷
這就是太陽表證。因此作為太陽表證來說,這三個癥狀都應該具備,缺
一不可。單獨一個都不能夠診斷為太陽表證。之所以把它作為提綱,首
先,它體現了太陽病的主要證候是表證其次,它體現了太陽病的表證應
當以脈浮,頭項強痛和惡寒為主要臨床特征,符合這兩個條件,所以可
以把它作為太陽病的提綱。我們應當特別提醒大家的是,作為一經病的
提綱,它只是說這一經病的主要證候,你比方說,太陽病它還有腑證,
還有變證,還有類證,這個提綱就不能夠包括它的非主要證候,像腑證,
像變證。它主要是代表了、包括了它的主要證候——表證。當然對于太
陽病來說,寒邪傷表以后人體的陽氣奮起抗邪,陽氣出現病理性的亢奮,
病證呢會出現發熱,所以對于太陽病,在它的整個病程中,它一定會有
發熱的。后世醫家說,作為太陽病的提綱還缺少發熱,沒有發熱怎么能
說是太陽病呢?實際上因為太陽病的發熱有的可以先出現。因此在提綱
里頭就不再提它了。有這三個癥狀,只要脈浮,也提示正氣可以抗邪于
表,這就可以作為太陽病的提綱了。由于人體的體質有不同,也由于感
受邪氣的性質有差別,所以太陽病就可以有不同的分類,下面我們就看
太陽病的分類提綱。
第9頁的第2條,“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
“太陽病”,首先確定了病位在太陽這個太陽病,那么這個發熱,他把“發
熱”放在前面,說明這個證候——發熱是先出現的,病機是風陽傷衛陽,
風邪和陽邪相比較,風為陽邪,引發衛陽出現了病理性的亢奮。陽氣是
什么呀?陽氣是含有熱能的,能夠釋放出熱量的細微物質。那么衛陽出
現了病理性的亢奮,人當然就要發熱。風陽傷衛陽,兩陽相爭,引發衛
陽出現了病理性的亢奮,就發熱,所以就出現了發熱的這個癥狀。張仲
景又把衛陽因為抗邪而出現這個病理性的亢奮,叫做衛強。我們應當注
意的是這個衛強,并不是衛氣的真正的強盛,而是指的衛氣的一種病理
性的亢奮。
第二種癥狀就是汗出,為什么會有汗出呀?是因為風陽傷衛陽,衛
外失司,再加上風性主疏泄,疏泄就是疏通排泄。我們洗衣服的時候,
如果這個衣服沒有拿洗衣機來甩干,我們掛在房間里,如果房間的窗戶
開著,有對流,那么空氣是流通的,這個衣服干得就快一些。如果這個
房間的門窗是緊閉的,沒有空氣的對流,這個衣服就干得慢一些。所以,
所謂風主疏泄,就是說風主疏通排泄,容易使物體,包括人體的津液蒸
發。風邪傷衛陽,衛外失司,再加上風邪有蒸發津液的作用,使津液蒸
發于體表,這就變為汗,所以這就是汗出的病機。汗出的病機應當從兩
個方面來說,一個是風陽傷衛陽,衛外失司;第二個是風主疏泄,使營
陰外泄面為汗。
我們說,在前面講《傷寒論》的學習方法的時候,要對第一個癥狀
的病機都能夠了解,理解它的病機,那么在治療上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數。
對于太陽中風來說,具有特征性的癥狀就是這個汗出,所以我們對汗出
的這個病機要特別的關注。
第三個癥狀是“惡風”。其實惡風秋惡寒,病人的感覺都是怕冷。那
么怕冷到什么程度我們在病歷上寫惡寒,怕冷到什么程度我們寫惡風
呢?深居密室,把門窗都關起來,加衣覆被,穿很厚的衣服,蓋很厚的
被子,仍然怕冷不減的,我們一般都寫惡寒。所以惡寒是怕冷的重證。
那么“當風則惡,無風則緩的,我們一般就認為這就是惡風。有空氣的
流動,他就感到冷,沒有空氣的流動,他就不感到冷的我們就把它叫做
惡風。所以惡風和惡寒都是怕冷。病人主訴都是怕冷,只不過是怕冷輕
和重的差別、程度的差別。我們今天在寫病歷的時候,區分比較嚴格。
但是我們應當提醒大家的是,在《傷寒論》里,惡風和惡寒這兩個
詞常常混著用的,它區別不是太嚴格的。對于太陽傷寒表實證來說,該
用惡寒的,他有時候也用惡風。對于桂枝湯的適應證,該用惡風的,他
有的時候也用惡寒,所以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應當注意。
為什么會有惡風寒這樣的臨床癥狀?我們前面已經提到了,這主要
是風寒邪氣傷人表陽,表陽被傷,溫煦失司所造成的,所以它有怕冷的
這個特征。
最后一個癥狀,“脈緩”。這一條是在“太陽病”這三個字的前提下
講的脈緩,它應當包括第一條“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三個癥狀。
因此,這里的脈緩應當是脈浮緩。脈浮主主邪在表,主正邪相爭于體表,
氣血浮盛于外。這個緩,不是指的脈搏的節律快和慢,而是指的脈博的
形態松弛柔軟,指的柔軟。這是和和太陽傷寒表實證那個寒主收引,血
管緊張度高,所出現的緊脈相對而言的。因為太陽中風證它有發熱,有
發熱脈搏就快,所以這個緩不是指的脈搏的節律的快慢,指的是血管松
弛、柔軟。為什么松弛柔軟,一個是說明它沒有寒邪,再一個說明它汗
出傷營。因為汗是陰血所化,汗出傷營,傷了陰血中的津液,那么營氣
不足,所以這個血管按下去就是松弛的,就是柔軟的。所以張仲景呢就
把有汗出,營氣被傷,脈搏松弛柔軟叫營弱。所以衛強營弱,營衛失和,
我們可以看成是太陽中風證的基本病機。風邪襲表、衛強營弱、營衛失
和,這就是太陽中風證的基本病機,所以仲景就把它命名為中風。“太陽
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這就叫中風,那么這個中
風的證候當然和后世醫家所說的那么腦血管意外所導致的突然出現的偏
癱那個中風是兩回事。這個中風指的是一種表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