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活月刊 敦煌,曾經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六大宗教和十余個民族文化的融匯之地。 公元366年,樂僔和尚在這里開鑿了第一座洞窟。此后,經過長達一千多年的營造,莫高窟成為世界上歷史延續最悠久、保存較完整、內容最豐富、藝術最精美的佛教藝術遺存,至今仍保存著735個洞窟,其中包括45000平方米壁畫和2000多身彩塑,涵蓋文化、藝術、科技、政治、經濟、宗教以及日常生活的諸多層面,向世人展現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圖景。 70多年前,在敦煌藝術的感召下,常書鴻離開巴黎,發愿到敦煌尋找藝術的新路。在這座古老的絲路重鎮、被遺忘的西北邊城,他決定留下,主持敦煌藝術研究所,第一代“敦煌人”就此云集,輾轉一生。 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一批年輕的藝術工作者接踵而來,成為守護莫高窟的第一代“敦煌人”。 1950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更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擴建為敦煌研究院。70多年間,一代又一代年輕人來到敦煌,留在敦煌,用自己的青春與理想守望著這片寶貴的文化遺產。
這里也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藝術家和科研工作者,他們都為莫高窟的保護與敦煌文化的發揚做出了自己的貢獻。近一個世紀以來發生的故事,有的聞名遐邇,更多的則不為人知。 2010年中秋節,《生活》雜志的采編團隊來到敦煌。
我們在敦煌的黃昏里,看到太陽與月亮同時出現在地平線兩端。 云霞的余暉傾覆在三危山上,沿著戈壁沉默地流淌。浮云每隔幾秒鐘就會發生劇烈的變化,超出想象的極限。我們知道,那些在荒蕪里守望了半個多世紀的“敦煌人”,也曾無數次見過同樣的夕陽。 2013年,《生活》雜志的同人們再次前往敦煌、蘭州等地,對幾代“敦煌人”進行了全面、深入的采訪。《生活》為此出版了3本專題別冊和1次專題報道。 2015年9月,「生活書叢」《敦煌:眾人受到召喚》 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本書正是4年多追蹤歷程的結集。 這是對“敦煌人”進行的近乎全景式的呈現,在媒體界,應屬首次。 以上文字出自《敦煌:眾人受到召喚》 特別鳴謝 書影拍攝:器曰
《敦煌:眾人受到召喚》現已上市,在各大書店,以及卓越、當當、京東等網店均有售。
樊院長是我們最先接洽的敦煌人,后面才得緣開啟敦煌之旅。 她一個瘦瘦小小的老人家,站在繁華都市的頒獎現場,觥籌交錯中,樸素一身的針織毛衣,用沙啞聲音輕輕淡淡地說出:“到今年,我在敦煌已經待了50年了。” 所有人都安靜了。 常沙娜、樊錦詩、柴劍虹、阮義忠、徐冰、譚盾聯袂推薦 敦煌朝圣必備之書,首次全景呈現敦煌人的內心世界,極具珍藏價值 展訊 10月17日,《生活》月刊在北京金融街購物中心一層中庭主策“敦煌影像藝術展”開幕。本次展覽結合新媒體互動,將經典特窟影像攝影作品、敦煌研究院授權壁畫、經典唐代洞窟復刻雕塑、禪定佛復刻雕塑、壁畫解析動畫等集結為一個知識寶庫,帶你了解敦煌,就在北京。展覽期間還將邀請嘉賓舉辦周末沙龍、座談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