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伊斯法罕,人們通常會聯想到樹木繁茂的小島、宏偉的藍色清真寺。今天的伊朗社會正呈現出緩慢開放的趨勢,但由阿巴斯一世親手發展起來的,被視為波斯永恒象征的伊斯法罕,似乎并未發生改變。 在波斯語中,伊斯法罕的發音和“半個世界”相近,漸漸地,美人開始展露出它甜美的一面,“半個世界”的魅力逐漸顯現。伊瑪目廣場在 1979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是伊斯法罕的心臟,是東方的香榭麗舍。
 1612 年,由阿巴斯一世打造的這座“王冠”,由宮殿、清真寺和龐大的集市“裝飾”而成。想象一下,他站在高處的阿里·加布宮,可以俯瞰魚貫而入的人群,監督城市的運行,欣賞來往的商人和買家,或是為激烈的馬球比賽加油,比賽用的石柱至今仍然矗立。
 相當于兩個莫斯科紅場大的伊斯法罕伊瑪目廣場原名為皇家廣場,1979 年伊斯蘭革命后改名,伊瑪目為伊斯蘭圣人之意。伊瑪目廣場是僅次于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世界第二大廣場。二層的拱廊把伊瑪目清真寺、阿里·加布宮、謝赫盧特夫勞清真寺、皇家大巴扎等幾部分連接起來。
整個廣場長 500米、寬 160 米,呈長方形,中間是大片草地和盛開的花壇。正對阿里·加布宮的是謝赫盧特夫勞清真寺,兩者之間是一個大型的噴水池,顯得格外寬敞而大氣。叮叮當當的仿古馬車駛過廣場成了一道流動的風景。
伊瑪目清真寺又被稱作國王清真寺,寺內兩側的宣禮塔是綠松石色的。這座清真寺是伊斯法罕的燈塔,是薩非王朝最著名的建筑,是波斯美學的最佳代表作。 一位法國作家曾經詳細形容過這座清真寺的庭院,“容納一百輛公交車都綽綽有余,或許還可以再放下一個圣母院。”  在伊瑪目清真寺旁邊,緊鄰的是謝赫盧特夫勞清真寺,據稱是“女人的清真寺”。這座六層的建筑曾是阿巴斯一世的住宅,廣場下面當時有一條地道:女人們能隱秘地到達清真寺。
宮殿的墻上繪制著精美的壁畫,壁畫周圍是藍色的花紋圖案;穹頂裝飾著彩色的瓷釉,像一座漂浮的島嶼。靈修世界和理性世界由一條狹窄的隧道聯通,對于多數人來說,是巴扎連接兩個世界,它是“半個世界”的脊柱。
伊斯法罕是位于絲綢之路上的要鎮。從前,伊斯法罕充斥著形形色色的亞美尼亞人、猶太人、阿富汗人、俾路支人、英國人、荷蘭人、法國人……不同國籍的人們入住于上百個旅店中。  阿巴斯一世將統治下的這座新首都變成了位于中國和奧斯曼帝國,俄羅斯和波斯灣之間的商業樞紐。如今,在數不盡的閃亮珠寶或是東方風格的玩物之外,人們還可以找到用雕刻模具染色而成的印花布。
 在有百年歷史的低矮房間內,阿里和父親穆罕默德正在工作。穆罕默德的臉上有著深深的皺紋,他已經遠過了退休的年齡,卻還在勞動。姿勢精確,模具擺放的位置沒有絲毫誤差,花紋和顏色很連貫。在已經有 300 年歷史的法胡阿里店內,工匠們為自己的作品自豪。
 地毯美觀與否,很重要的因素在于顏色的搭配。大多數波斯地毯都是使用當地天然顏料來染色的,這種獨特的色彩是波斯地毯價值體現的一個重要因素。顏色運用越多,地毯的價值越高。
(原文標題:在伊斯法罕邂逅“半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