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系首位獲科學類獎項中國人 開發抗瘧疾新藥青蒿素 昨天,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問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中國獲得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第一人。“屠呦呦的發現,緩解了億萬人的疼痛和苦惱,在100多個國家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尤其是兒童的生命。”國際科學界這樣評價這位中國的女科學家。 另外兩名獲獎科學家為愛爾蘭的坎貝爾和日本的大村智,獲獎理由是“有關蛔蟲寄生蟲感染新療法的發現”。其中,屠呦呦獨享一半獎金,愛爾蘭和日本科學家分享另外一半獎金。 屠呦呦,中國公民,1930年12月30日生,藥學家,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2011年9月,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右圖為50年代屠呦呦(前右)與老師樓之岑副教授一起研究中藥。 父親取名與青蒿結緣 屠呦呦,這個聽著特別的名字是父親取的,出自《詩經》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宋代朱熹注稱,“蒿即青蒿也”。有學者笑言,也許老先生早料到女兒將與青蒿結下不解之緣。 1930年底,屠呦呦出生在寧波。她是家里5個孩子中惟一的女孩。 家鄉人回憶,讀書時的屠呦呦長得還蠻清秀,戴眼鏡,梳麻花辮。讀中學時,她成績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但有個特點,只要她喜歡的事情,就會努力去做。1951年,屠呦呦入北京醫學院藥學系讀書。在那個年代,身為女孩能夠接受大學教育,她說“很幸運”。 大學畢業,她被分配到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工作,之后55年里,除參加過為期兩年半的“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她幾乎沒有長時間離開過東直門附近的那座小樓。她最優秀的研究工作完成于1969年至1972年之間。 39歲臨危受命造“東方神藥”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醫研究院接到了一個“中草藥抗瘧”的研發任務。時年39歲的屠呦呦臨危受命,擔任科技組組長。在各種傳說中,這個場景往往被描述為:在某一天的凌晨或者深夜,閱讀葛洪的《肘后備急方》時,屠呦呦被靈感擊中——那本古方上說:“青蒿一握,以水兩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然而,真實的科學實驗并不只能依靠靈感,而是繁復而冗雜的。她從系統收集歷代醫學古籍、地方藥志和名老中醫經驗入手,匯集出2000多種方藥,從中篩選出200多種再加以研究,最終找出了青蒿素。 青蒿素能迅速消滅人體內瘧原蟲,與西方藥廠生產的同療效藥物相比,青蒿素類藥物不良反應輕微、治愈率高且價格便宜,被許多非洲民眾稱為來自遙遠“東方的神藥”。 “三無”科學家陷榮譽之爭 2011年9月,屠呦呦出現在了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名單上。 拉斯克獎重新點燃一個爭議,是否應該把研發出強有力的抗瘧藥物,這個政府一個大規模項目的成果歸功于一個人?對于這樣的疑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則認為,根據屠呦呦的貢獻,得這個獎實至名歸。 “40年前的科研成果,就像塵封的珍珠,在40年后終于大放光彩。”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藥藥理學專家李連達曾這樣評價屠呦呦的科研貢獻。 在獲得拉斯克獎之前,屠呦呦的名字卻鮮為國人知道。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前些年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參評院士,但均未當選。 就在她獲得拉斯克獎20天前,時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預言性地公開指出,非院士的屠呦呦和另外一位中醫科學家張亭棟“值得”獲得諾貝爾獎。 饒毅在接受北京晨報記者采訪時說,希望中國重視一些在國內做出了杰出工作、而未獲適當承認的科學家。他們做出的貢獻,值得獲得諾貝爾醫學獎,而他們在國際國內的認可都遠低于他們的實際貢獻。 北京晨報記者 韓娜 諾獎日程 ●物理學獎:10月6日周二上午11:45(北京時間10月6日17:45) ●化學獎:10月7日周三上午11:45(北京時間10月7日17:45) ●文學獎:2015年10月8日 ●和平獎:2015年10月9日周五上午11:00(北京時間10月9日17:00) ●經濟學獎:2015年10月12日下午1:00(北京時間10月12日19:00) 獎章 諾貝爾獎得主能夠獲得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支票。金質獎章由手工制作,鍍有24K黃金,直徑約為6.5厘米,正面是諾貝爾的浮雕像和他的生卒年份,不同獎項、獎章的背面飾物不同。每份獲獎證書也都是一個獨特的藝術作品。 獎金 在獎金數量方面,由于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從2012年起,諾獎獎金由1000萬瑞典克朗縮水至800萬瑞典克朗。因為過去一年美元升值,800萬瑞典克朗獎金如果兌換成美元的話將少于100萬美元,去年為110多萬美元。 (2015年10月6日 來源:北京晨報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