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醫案】魏生診治一婦女,噫氣頻作而心下痞悶,脈來弦潰,按之無力。辨為脾虛肝逆、痰氣上攻之證為疏旋覆花9克、黨參9克、半夏9克、生姜3片、代赭石30克、炙甘草9克、大棗3枚。令服3劑,然效果不顯,乃請余會診。診畢,視方辨證無誤,乃將生姜劑量增至1 5克,代赭石則減至6克,囑再服三劑,而病竟大減。魏生不解其故。余日:仲景此方的劑量原來如此。因飲與氣搏于心下,非重用生姜不能開散。代赭石能鎮肝逆,使氣下降,但用至30克則直驅下焦,反掣生姜、半夏之肘,而于中焦之痞則無功,故減其劑量則獲效。可見經方之藥量亦不可不講求也。魏生稱謝。
【來源】劉渡舟《新編傷寒論類方》,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原文】《傷寒論》161條.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復代赭湯主之。旋復花(三兩) 人參(二兩) 生姜(五兩) 代赭(一兩) 甘草(炙,三兩) 半夏(洗,半升)大棗(擘,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分析】本案辨證準確,誤在藥量比例失調。旋覆代赭湯證為傷寒誤治,病機關鍵在于中陽虛寒,痰飲內聚,胃氣上逆,屬于虛證。方中,代赭石、旋覆花、生姜比例為1:3:5,代赭石的用量明顯小于其他六味藥。這是因為,一則代赭石為苦寒之品,對于中陽虛寒,用量要小,處處考慮顧護中氣、宣化胃陽;二則旋覆代赭湯證病位在中焦,藥物作用的靶點亦在中焦,應用代赭石也應考慮此藥應在中焦取效,而赭石為重墜之品,如用量過大則會藥過病所,直趨下焦,不能發揮其降脾胃之逆氣以還歸于中焦之效。
【啟示】經方之藥量配比當中,往往也體現出醫者對病機病勢之把握,不可輕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