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代縣體味雁門關下古韻今風![]() 很多人知雁門關,而不知代縣。其實,代縣的旅游寶庫不僅僅是雁門關,與其齊名的國保文物中還有邊靖樓、阿育王塔和文廟。不止如此,代縣現有歷史文化遺址、遺跡444處,其中包括8處省保文物、4處市保文物和108處縣保文物。由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光秀麗獨特,這里還被命名為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民間繪畫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國際精品文化旅游縣”。走進代縣,你會感受到中國歷史名城的無窮魅力。 雁門關中華第一關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雁門關,是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最為悠久、戰爭最為頻繁、影響面最大的中國古代軍事要塞,被譽為“中華第一關”。 站在雁門關上,瞭望蒼茫大地,胸中會情不自禁涌出一股豪氣。想當初,穆天子西巡、白登之圍、漢武帝北擊匈奴,這里激蕩著好男兒的英雄氣概;憶往昔,王昭君、蔡文姬等20多位名媛自此出塞,黃沙掩不住扣人心弦的兒女情長。這里還是“胡服騎射”的實踐地,“和親政策”的起源地,“雁門之變”的發生地,“克用復唐”的起兵地,“楊家將御遼”的鎮守地……3000多年來,雁門關見證和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親歷了民族融合的艱辛歷程,積淀了色彩斑斕的多民族文化精華,折射了古代邊貿的興衰。 如果圍繞雁門關講故事,恐怕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但是,如果僅僅看一個關口,一趟出行未免索然無趣。2009年以來,代縣投資3.8億元,在雁門關景區復建了鎮邊祠、天險門、地利門、甕城、長城、雁塔、明月樓、古道、觀音殿等景點,新建了前腰鋪、后腰鋪服務區及民俗村、邊貿街等工程,累計實施景點復建、基礎設施建設項目7大類106項工程,全面恢復了雁門關全盛時期的壯麗雄姿。今年景區正在投資2.65億元建設循環旅游公路和生態綠化工程,雁門關景區已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美好印象山西十大景區、國家登山訓練基地。 代州古城一座計劃得極好的城市 “一座計劃得極好的城市”——這是梁思成對代州古城的贊譽。城內邊靖樓巍峨聳立,是長城沿線最高大的樓式建筑,被長城專家羅哲文譽為 “萬里長城第一樓”;阿育王塔肅穆莊嚴,是中國僅有的19座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塔之一;代州文廟氣宇恢宏,為華北地區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州級文廟。城內還有西城墻、武廟、州衙等文物遺存及堪稱中國北方民居典范的眾多民居建筑。 近年來,代州古城景區先后完成了阿育王塔、西門城樓、西北城角樓、鐘樓、文廟、武廟、城隍廟、牌樓等歷史人文景觀的大修或復建工程。目前,投資6200萬元的西門甕城和西城墻修復工程已經開工建設,代縣正把代州古城打造成為中國北方特色濃郁、獨具邊塞魅力的歷史文化名城。 趙杲觀景區三晉第一觀 趙杲觀,相傳因紀念春秋末期代國丞相趙杲而建,被譽為“三晉第一觀”。寺廟分為南北兩部分,南有大佛殿、古南洞、石室三楹,是佛教僧侶居住處。北部是觀音閣,內有天然石洞,外建五層樓閣,依崖開鑿卯洞梁架結構與崖石交接構成,構造精巧。閣內,有鐵索,可攀索而上。閣東是九仙女洞,再往東南是3層樓閣,亦可以覆鐵索而上,名為“仙閣梯云”。分南北兩部分,即北洞、南洞,主要建筑群在北洞。 北洞中區建大殿三間,另有垛殿、配殿及違馱閣等建筑。殿東有“朝園洞”,園門正對的山壁間有長三角石縫,石縫內為天然石洞,石洞之外,建有五層樓閣。樓閣梁架均架于崖壁間,木石交接,構建奇巧。入洞攀鐵索,可登上樓閣。閣樓前塑有趙杲泥像,泥像依崖作檐,頭頂距石崖僅寸余,故有“趙杲觀,離天二指半”的諺語。 目前,代縣正在積極引導本地民營企業家投資建設趙杲觀旅游景區,將這里打造成生態休閑精品旅游勝地。 楊家將故里全國最大楊氏后裔聚居地 楊家將的故事家喻戶曉,你可知道楊家祠堂就坐落在代縣。代縣的楊忠武祠是北宋名將楊業后裔祭祀楊家歷代英烈之地,祠堂所在的鹿蹄澗村是全國最大的楊氏后裔聚居地。這里有楊七郎墓,是全國僅存的楊家將鎮守邊關留下的墓冢;這里有楊六郎城,是現存最完整的楊家將戍守工事。 近年來,代縣深入挖掘楊家將品牌潛力,積極推進楊家將故里景區開發建設,現已建成十一個景點景區,即令公太君合葬陵苑、忠烈苑、忠武苑、忠義苑、四知苑、清和苑、楊三郎臥馬坪、楊四郎探母廳、逐鹿澗、楊家將研究館和楊清欽紀念館,將楊家將的人文軼事和故事傳說進行了實景體現,再現楊家將血戰沙場、精忠報國的光輝業績。景區開發采取一個景點景區一種植被一種特色的辦法,現已栽植了松、柏、楊、柳、榆、槐、桑、楂、桃、杏等100多個品種的樹木和喬灌花卉,將昔日的400畝亂石荒灘開發建設成楊家將文化旅游產業園區。 貼士: 代縣特色文化產品:楊氏古建、天順昌泥塑、刺繡、農民畫、面塑、代州醬菜、雁門八寶、雁門山珍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