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旅行的由來今年我們有個特別的計劃:周末自由行,自駕或者背包,充分利用時間看看我們的大好河山~因為年假實在是太少,如果在法定假日出行,難免會人多擁擠,所以利用周末去一些有名氣的地方,躲開了人山人海,又能享受淡季的優惠,豈不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關于行程2015年3月20日DAY1:北京-大同
2015年3月21日DAY2:大同(華嚴寺、云岡石窟)
2015年3月22日DAY3:大同(懸空寺、應縣木塔)-北京 大同市區-懸空寺
懸空寺-應縣木塔
在路上宣大高速公路旁的日落,旅途中最美的景色莫過于落日,落日就像是一個大大的懷抱,將我們毫無保留的攬入大自然的懷里。
在車里用手機拍的,所以不太清楚,但是很喜歡這張照片,看到路上的箭頭很有張力的指向遠方,之前北京一直霧霾嚴重,我們就一直在期待著沖出去,忽然間就豁然開朗看到了太陽。
順利到達大同晚上十點左右,順利到達大同,因為不是旅游旺季,所以我和老公到了之后先是開始覓食,沒著急找住的地方,這次也沒有提前在攜程上預定,想著會很容易,結果出乎我們意料,先上美食吧,后續再說~ 原本想要找老公心心念的林姥姥風味食府,用各種導航都沒有找到蹤跡,和本地人打聽也是各種答案,無奈之下選擇了也很有名氣的東方削面,就這樣我們在古城與新城間穿梭了好幾遍,終于在城外找到了一家東方削面連鎖店,好餓。。。
美味依次是:涼粉、肉皮凍、牛肉刀削面、清湯羊肉面
關于住宿一頓快餐式的刀削面填飽肚子后,開始尋覓住處,本以為會很簡單,短途游不好好做功課也是不行的,因為老公來過兩三次了,所以我們都有些大意,結果是這幾年大同變化真的很大,發展很快,加上天黑我們找住處又是費了一些時間,先是習慣性的想要選擇快捷酒店,給7天連鎖和錦江之星分別打電話,房源竟然都很緊張,最要命的是沒有停車場,而且比起以往住過的連鎖酒店,周邊環境要略差一些,無奈過后,只好用攜程搜索一下了。
左邊兩張圖是第一晚的特價房,右邊兩張是免費升級的豪華大床房,有寫字臺、有電腦、有雙人沙發,還有很多大同歷史、云岡石窟介紹的相關圖冊和書籍,對于沒做功課的我們真是雪中送炭了
大同·純陽宮從酒店出來往北不遠就看到了鼓樓,這座城市還是蠻有意思的,鼓樓作為一個環島被利用起來,成了方向標,從鼓樓往西途徑純陽宮、鳳臨閣就到了華嚴寺前的華嚴廣場。 史上最霸氣最古老的環島,呵呵
純陽宮門票:30元
大同純陽宮以呂洞賓道號純陽子命名,主殿供奉呂洞賓,呂洞賓作為八仙中影響最大,顯化最廣的一位仙人,具有書生氣質、道士身份而兼有俠義精神,信仰者最初多掛其圖形或塑像于家中供奉,隨著傳說愈來愈廣,便逐漸由民間信奉上升到官方供奉的神仙,被封為真人、祖師,建祠立廟,遍布全國,香火供奉,世代不絕。
大同·鳳臨閣酒樓出了純陽宮往西就到了大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鳳臨閣酒樓,在查閱資料得知,明代正德年間,大同煤龍鎮(今煤峪口)李家,父母過世,只留下兄妹二人,哥哥叫李龍,妹妹叫鳳姐,兄妹二人變賣家產,在城內九樓巷內開了一家酒樓,取名“久盛樓“,兄妹勤于經營,生意越做越興隆。明朝正德皇帝,生性貪玩,曾兩次來大同微服私訪。正德十三年(1518年),當他慕名來到久盛樓吃酒,看到鳳姐花容月貌,楚楚動人,招待熱情,惹得這位皇帝神不守舍,便以言語相戲,鳳姐正色以拒,怒斥這位客官無禮。正德皇帝無奈,只好露出便服內的赤金蟒服和佩玉,道出自己的身份。在皇權的威力下,鳳姐便委身相許。后鳳姐隨正德起駕回京途中,因沿途跋涉勞累,身染重病,于居庸關下與世長辭,臨終還聲淚俱下地規勸正德皇帝以朝政為重,從速返京。正德厚葬鳳姐于居庸關西,墳丘上白沙白草,現居庸關下還有被稱為北京“關溝十八景”之一的“白鳳冢”遺跡。為紀念這位美麗而深明大義的女子,久盛樓改名為“鳳臨閣”,經過修葺,煥然一新,前為普座,后為二層樓閣,均有穿廊,二樓上繪有“游龍戲鳳”的壁畫,招徠四方來客,一直成為大同頗有名望的酒樓。后代有修葺,沿襲不衰,綿延至今。故事也有不同版本,不過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這個 鳳臨閣主樓總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建筑飛檐斗拱、雕梁畫棟,歷史悠久。
酒店門口的銅像,老爺爺帶著孫子正在吃鳳臨閣招牌百花燒麥,看手勢似乎再和小孫子訴說著鳳臨閣的歷史傳說,這就是民間故事的代代相傳吧。
不知這個婀娜多姿的美女銅像,是否就是當年的鳳姐,好美!
大同·華嚴寺華嚴寺門票:80元 手機全景一張華嚴廣場,避開法定假期來的好處大家看到了吧,人很少,主要也因為天氣還沒有熱起來,早晚還是有些冷的。
華嚴寺門口看到的一幕,讓我有些無語。。。
走出山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大壯麗,氣勢宏偉的殿宇,中間掛有海藍色金字匾額,上書有四個秀美俏麗的金字——普光明殿,兩邊配有海藍色金字楹聯,“世事熙熙重來富貴無了局到此說了就了,人生攘攘自古名利難放下如斯當放便放”。
整座普光明殿可以說是完整的體現了華嚴經的精髓。殿內不許拍照,一般我也不會在佛殿內拍照的,不管允許不允許。
每次看到這樣的榫卯結構,都讓我驚嘆古人的偉大與智慧。
上華嚴寺的最里面是大雄寶殿,始建于遼,保大之亂(1122年)毀于 兵火,金天眷三年(1140年)依舊址重建。殿身東向,大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 單體建筑面積達1,559 平方米,矗立在4米余高的臺上,是現存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殿之一。
大雄寶殿檐高9.5 米,廡殿項,正脊上的琉璃鴟吻規模甚大,高達4.5米,北端鴟吻系金代遺物, 歷經風雨,至今光澤燦然。
出了大雄寶殿從一條小路即可到達下華嚴寺,轉而即可看到華嚴寶塔,該塔是繼應縣木塔(后面會有介紹)之后全國第二大純木榫卯結構的方形木塔,通高43米,上景金盤,下承蓮池,特別是塔下500平方米的千佛地宮,采用100噸純銅打造而成,內供佛祖舍利及千尊佛像,金碧輝煌,是傳統與現實完美結合的典范之作。
上面這張是用單反拍的,下面是手機拍的,忽然發現,寫游記有時候手機拍的更適合
站在寶塔的頂層,俯瞰整個華嚴寺。
華嚴寺院墻外尚未拆遷的老城區,破舊不堪。
大部分老房子還有人在居住,落后的居住環境和破舊危險的房屋,讓人不禁覺得心酸。
坐落在老城舊房旁邊的基督堂,在華嚴寺的院墻外,可以感受當地人信仰的多元化,離華嚴寺不遠處還有大清真寺,后面會有介紹。教堂沒有作為景點開放,我們走到門口,也不便進去打擾。
下寺大殿為薄伽教藏殿,意為佛教的經藏殿,建于遼重熙七年(1038年)。進入此殿,氣氛與大雄寶殿截然不同。大雄寶殿內是色彩鮮艷,金碧輝煌;此殿內則是森沉冷肅,古色古香。
關于這個大殿,歷史價值真的不可估量,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殿內一尊很有名的菩薩雕像,合掌露齒菩薩,是大同華嚴寺薄伽教殿內的著名彩塑,這尊雕像被郭沫若稱贊為東方維納斯。網上借來一張圖片給大家欣賞,因為對于文物的保護和宗教關系不便拍照,請多包涵。
至此,華嚴寺的參觀就告一段落,寫的有些多了,希望能對大家游覽華嚴寺有幫助,喜歡這方面知識的朋友,可進一步查閱相關資料。
大同·云岡石窟因為我們對佛教歷史等等比較感興趣,所以參觀華嚴寺用了將近一上午的時間,一般的朋友一個小時左右即可參觀完畢。下午還要去此次重點的云岡石窟,所以我和老公準備簡單吃一些午飯后啟程。無意中發現了超級美味的當地刀削面館,我們一致認為比起有名氣的東方削面要好吃百倍,呵呵,對不住喜歡后者的朋友們了,不過推薦你們嘗嘗這家。
真是好吃到沒朋友,呵呵,幾乎都是當地人來吃。來大同或者喜歡刀削面的朋友一定來嘗嘗,單點的醬肉和丸子加在面里也很贊的。
飯后出發前往云岡石窟,有專門的旅游路線,自駕的朋友不用擔心找不到。大概距離市區16公里左右。從火車站坐公共交通也很便利,大概20公里左右。
過了安檢門就正式進入景區了,首先到的是曇曜廣場。最初開鑿的推動、組織、經營者,就是北魏復興佛教的名僧曇曜。曇曜弘揚佛教,使之永遠流傳的事業,除了開鑿佛窟之外,還有其他許多內容,最重要者則為譯經和設置僧祇戶、佛圖戶兩事。曇曜一生處于風云變幻的時代,然而他以大無畏的氣度,展開一連串復興佛教的工作,無論在政治、經濟、教化、藝術或譯經,都將佛教帶向復甦、繁榮的景象,可謂為北魏復佛的一代法將。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資料。
接下來達到的是佛光大道。
所謂佛光大道:“恩澤普武周,慈航通法岸”。向西走去,十三對“騎象四棱神柱”依次列于佛光大道兩側。巨型神柱系黃沙巖雕刻,為現代雕塑精品。神柱的造型為塔狀四棱形,其設想題材來源于云岡第9、10窟的“大象馱塔”雕刻。神柱高8.73米,由下而上依次為須彌座、力士、白象、柱體的完美組合,造型高聳、精致亙絕,凝成為石雕極品。柱體的四個立面分為12層,上部的10層為佛龕狀,每個佛龕內都有雕刻精美的佛像,佛像神態各異,整根神柱重量為51.6噸,在兩側濃密的松林掩映下,矗立的神柱氣勢雄偉、蔚為壯觀。
穿過神柱林立的佛光大道向西,呈現于世人眼前的是兩面相對的傘形皇家禮佛浮雕墻。這組正面相對的浮雕墻總體呈圓弧狀,長約20米、高約4米,畫面構圖完美,雕刻細致,以高浮雕的形式生動表現了北魏皇家盛大的帝后禮佛圖。車轔轔、馬蕭蕭的現場氣氛,充分再現了北魏當時皇帝、皇后前往禮佛的莊嚴肅穆的宏大場面,這種場面使人不由聯想到1500多年前云岡石窟作為皇家寺院曾經的輝煌,讓人舉目流連。
佛光普照,山堂水殿靈巖寺。靈巖寺以前是不在云岡石窟景區內的,現在歸并到一起,更利于保護與管理,歷史價值也不容小覷,有空的朋友可以好好轉轉。
持燈菩薩
景區內的主干路是原來的109國道,以往都是運煤的車來來往往,對云岡石窟造成了很大的侵害,甚至給佛像披上了一層“黑袈裟”,現如今國道改成了景區內道路,國道改線,這樣的保護力度還是很值得發揚的,很是欣慰。
關于各個石窟的介紹,引用云岡石窟官網的詳解(http://tour./),這樣希望有利于大家參觀的時候能夠明了,看過對各個石窟能有預先的了解。大部分石窟是可以拍照的,有幾個主要的石窟內是不容許拍照的,不管是否允許,我們都要盡量以保護遺址為主,對于有顏色的壁畫、雕塑,千萬不要用閃光燈。 第一、二窟為一組塔廟雙窟,位于云岡石窟東端,窟外兩側各殘存一座單層方塔。
第一窟外壁明窗東側題刻清代朱廷翰《游云岡石佛寺詩》。窟內平面呈長方形,平頂,中央方塔上下兩層,仿木構屋頂塔檐。塔頂處蛟龍盤繞,須彌山逶迤。北壁主像為交腳彌勒菩薩。東壁下層浮雕“睒子本生”故事。據考證,第一、二窟遼代以前建為護國寺,為云岡十寺之一。明清號曰“石鼓寒泉”,屬云中八景之一。
第二窟外壁明窗上方及西側題刻“山水有清音”、“云深處”。窟內三級方塔居中,塔面上刻出瓦筒、檐椽、斗拱等仿木建筑構件,上層四角鏤刻八角柱。窟內四壁分層分段布局,最上層雕刻天宮伎樂列龕,下面依次為鋸齒紋垂幔帶、禪定坐佛帶、大型列龕、長卷式浮雕故事,最下層為供養人列像。北壁主像為釋迦坐佛,風化嚴重。東壁下層浮雕太子“箭射鐵鼓”佛傳故事。該窟地下有泉水涌出,舊名“寒泉洞”。
第三窟(靈巖寺洞)云岡最大的洞窟,原設計為大型塔廟窟,但終北魏一代未能完成。窟外依崖原建有木構大閣,今僅存上方一排12個梁孔,說明當年的佛閣為面闊十一開間巨制。上層臺面兩端各一座三級方塔,兩塔間鑿二明窗,明窗之間為一廡殿形窟室,主像雕交腳彌勒。窟面東西各開一門,窟內北壁雕阿彌陀佛、觀世音和大勢至菩薩三尊像,即“西方三圣”。主尊阿彌陀佛高10米,倚坐,面部圓潤豐滿,神態超然。兩側菩薩頭戴寶冠,精美莊嚴。其雕鑿年代,目前有北魏、隋、唐及遼四說,多依據造像藝術風格而推論。窟內留下的分割、揭取巖石的遺跡,是了解古代石窟開鑿方法的珍貴實物資料。
后室南面西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花冠精細、衣紋流暢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約10米,兩菩薩立像各高6.2米。從這三像的風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紀)時雕刻的。當時正好一道光線打到大佛的腿上,照亮了整個洞窟。
洞窟內被歲月風化的痕跡,不禁讓人感慨,也許這就是流年。
第五窟,位于云岡石窟中部,與六窟為一組雙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岡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滿雕佛龕、佛像。拱門兩側,刻有二佛對坐在菩提樹已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兩窟窟前有五間四層樓閣,現存建筑為清初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的兩層方形塔柱,高約15米。塔柱下面叫層大龕,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釋迎多寶對坐像,東面雕交腳彌勒像。塔柱四面大龕兩側和窟東、南、西三壁以及明窗兩側,雕出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技法精煉,是云岡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
第七、八窟是云岡最早的雙窟。窟具前后室,主室平面呈橫長方形。窟內造像胡風漢韻,交相雜糅,東西文化在這里發生了最絢爛的撞擊與交融。
第七窟明窗兩壁為比丘樹下參禪思惟像。北壁上層大龕正中為交腳彌勒菩薩,兩側為倚坐佛像,下層為釋迦、多寶二佛并坐。
第九~十三窟目前也已經重新了閣樓,里面的石窟雕刻相對豐富,便于管理和保護。大家可以去官網有相關內部視頻,在此就不多做介紹了。
第十五窟(萬佛洞)方形單窟室,以表現千佛題材為主,舊稱“千佛洞”。窟內現存造像逾萬,故又稱“萬佛洞”。這些象征釋迦分身的十方化佛,排列有序,構圖嚴謹。西壁盝形帷幕龕基博山爐兩側,雕刻魚鳥水藻,呈現出沙鷗翔集、魚躍于淵的自然景致。下方龕楣伎樂飛天,天衣靈動,縹緲若仙,飛翔的態勢與上方波動的水草,韻律諧合。
第十六~二十窟是云岡最早開鑿的一組洞窟,因系著名高僧曇曜主持營建,故稱“曇曜五窟”。窟制相同,平面呈馬蹄形,穹窿頂,窟內造像以三世佛為主,主像雕飾奇偉,冠于一世,分別象征著北魏的五位皇帝。
第十六、十七窟是一組。第十六窟主像為釋迦立佛,高13. 5米,波紋狀發髻,清秀俊逸。佛像身穿褒衣博帶式袈裟,胸前結帶下垂,屬北魏太和年間推行漢化時的服制。
第十七窟(彌勒三尊洞)主像是菩薩裝的交腳彌勒,高15.6米,頭戴寶冠,胸佩蛇飾及短瓔珞,臂著釧,斜披絡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腸長裙,獅子座,具有濃郁的異域情調。西壁立佛面龐渾圓,造型古樸壯美。東壁坐佛雙肩齊挺,服飾線條流暢,刀法嫻熟。窟內四壁以千佛雕刻為主,雕像清簡勁直,純真樸質,反映了云岡早期造像的藝術特點。西壁佛像背光外緣供養天,單腿半跪,雙手捧蓮,神情恬靜,造型優美。明窗東壁太和十三年(487)造像龕,是云岡石窟分期斷代的重要標尺。
第十八窟(立三佛洞)設計嚴謹,布局完整,北壁主佛像高15.5米,高肉髻,面頰豐圓,鼻梁高挺,渾厚質樸,身披千佛袈裟,兩側分別配置脅侍佛、脅侍菩薩及十大弟子像。左脅佛頭頂華蓋,面龐渾圓,體魄偉岸。左脅菩薩頭戴花冠,秀麗典雅。上端五弟子雕刻,俱為西域人特征,或提瓶靜立,或拈花微笑,或閉目傾聽,或若有所悟,或喜從心生,鬼斧神工,令人嘆絕。
第十九窟(寶生佛洞)主佛像結跏趺坐,高16.8米,是云岡石窟中第二大佛。佛像耳輪齊肩,下頜崩毀。舉右手,肘下有一小柱支撐。衣紋簡潔明快,輕薄貼體,袈裟邊飾折帶紋。南壁羅睺羅因緣是云岡最早的佛教故事圖像。窟外東西各開一耳洞,內一倚坐佛像。這種分窟安置三世佛的布局設計,既有變化,又顯莊嚴,是北朝石窟形制的新創舉。
第二十窟白佛爺洞,窟前帶大約在遼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釋迦坐像,高13.7米,這尊佛像面部豐滿,兩肩寬厚,造型雄偉,氣魄渾厚,為云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作。
西部窟群,即第21~45窟,分布于第20窟以西的諸窟,是孝文帝遷洛后,一些達官貴人開鑿的中、小型窟。出現一種面相清癯的“秀骨清像”新樣式,這也是北魏晚期當時雕刻藝術特點的時代風尚。
鳳臨閣美食篇滿滿的一下午就交給了云岡石窟,中國四大石窟已經看過了三個,各有不同但一樣精彩。預定了鳳臨閣的餐位,回到市里也已經過了時間,本打算繼續尋找林姥姥但是一樣無果,商量了一下,回鳳臨閣覓食,來大同豈能錯過呢,不過真的沒讓我們失望,太美味了。看圖說話。 最贊的兩道菜,爽口的養生葫蘆絲、最最棒的黑椒酸辣湯
菜量比較大的一張照片,呵呵,依次是莜面栲栳栳、應縣涼粉、醋溜丸子、普通燒麥和有名的招牌百花稍麥。味道都很棒,而且量很大,價格實惠。不像很多地方的招牌餐廳貴的要命,這里的價格很親民哦~
大同·清真大寺第二天的行程不算很緊張,原計劃是去懸空寺然后到恒山,然后打道回府。早早起來去了一趟昨天就注意到的清真大寺,對于清真寺來講,我們一般比較小心,因為一般的清真寺是不作為參觀的地方的,因為當地穆斯林都要在那里進行禱告,不便去打擾,查了一下,這個清真大寺是對外開放的,門票10元,但是由于是淡季,游客很少,所以也沒有人賣票,正趕上今天周日有活動剛剛結束,我們就靜靜走進去,慢慢游覽起來。 這座清真大寺的歷史相當悠久,是山西境內兩座知名清真古寺之一。位于大同城內大西街九樓巷,寺內乾隆七年(1742年)重立《敕建清真寺碑》稱始建于唐貞觀二年(628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它比北京穆斯林進行禮拜、聚禮和節日活動的中心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所在地東四清真寺(又名法明寺)要早六百七十年,或為偽托。大同清真大寺是我國唯一一座在正史《二十四史》中有載的清真寺。大寺內明嘉靖丙午(1546年)隕石碑刻,也是現知全國獨一無二的一塊刻在隕石上的阿漢文碑刻。 高大宏偉的正門是1936年穆斯林集資改造的。大門現為磚石結構,水泥抹面。門上不同部位都鑲嵌著精美的阿文及漢文藝術石雕,在大同地區的多處清真寺中,確有如石雕所稱'千古獨雄,萬世獨尊'之勢。原來古老的寺門沒有現在這樣高大,但樣式古老,造型別致,全部為磚石結構。穆斯林進入禮拜寺時,須從兩側進入后,再轉入正門進入寺院。
大同清真大寺整個寺院從大門開始,先后設有四道不同形狀的寺門,沿大寺中軸線,有次序、有節奏地順延展開。在各個寺門中間設置了多進院落,形成一組完整的空間序列。每一個院落都有自己獨特的功能要求和藝術特色,循序漸進,層層引深,共同表達了一個完整的建筑藝術風格。 省心樓是清真大寺內較為顯眼的建筑之一。高高的二層樓閣突起于寺院之中,平靜之中形成了明顯反差。省心樓又名邦克樓,主要為呼叫穆斯林禮拜之用,站于高聳的樓閣之上,可以聲聞四隅。
從省心樓下的門洞或兩側的旁門進入,再下兩級臺階,就是清真大寺主院。大殿左右前方,有兩株參天古樹,一株為古槐,一株為京杏,樹齡估計都在數百年以上。
最具特色的是大殿西端的后窯殿,頂端為八角形實壁園頂亭,巍然聳起,直插云端,為整個寺院的制高點。
每一種信仰都充滿了力量。
應縣木塔參觀完清真大寺告別大同市區,前往懸空寺,通往懸空寺的路是一條小路,很多運煤的車要走這里,不知什么緣故,堵得水泄不通,與其堵在路上,不如去別的地方看看,于是我們轉而前往這次本不打算去的應縣木塔。
釋迦塔全稱佛宮寺釋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建于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筑。與意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并稱“世界三大奇塔”。
釋迦塔1961年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是現存最高的木結構樓閣式佛塔。全塔整體架構所用全為木材,沒用一根鐵釘,全塔共應用54種斗拱,被稱為“中國古建筑斗拱博物館”。
懸空寺吃完午飯簡單參觀完應縣木塔后,想看看有沒有別的途徑到恒山,但是沒有找到合適的路線,所以原路返回,回去的時候,堵得水泄不通的小路已經暢通了,數十輛大車緩緩前行,跟著大車大概下午三點左右到達懸空寺。 懸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恒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峭壁間,素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俚語,以如臨深淵的險峻而著稱。建成于1400年前北魏后期,是中國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恒山十八景中“第一勝景”。
北魏天興元年(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北魏天師道長寇謙之(公元365-448)仙逝前留下遺訓: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達“上延霄客,下絕囂浮”。之后天師弟子們多方籌資,精心選址設計,懸空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建成。
由于我們到達的時間已經是下午了,又是周末的最后一天,所以游客已經所剩無幾,總共加起來不到二十人,從一進景區開始就修好的曲折的樓梯來看,人多的時候肯定是人挨人的往上爬,樓梯上甚至寫著不許停留的標志,可想而知是多么恐怖,真擔心懸空寺承受不住這么多人的“膜拜”。從網上搜到一張照片來給大家看看。
而我們來的時候就是很清靜的樣子了,如果不喜歡人多的朋友,請謹慎選擇參觀時間哦~
懸空寺的選址之險,建筑之奇,結構之巧,豐富的內涵,堪稱世界一絕。它不但是中華民族的國寶,也是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
作為這次旅行的最后一站,真是深深地震撼著我的心,不虛此行。由于時間的問題,這次就不去恒山了,作為下次的主題吧。
將近五點從懸空寺返回,預計到北京時間九點左右。 打道回府回程總是伴著美麗的落日。
旅行是美好的,作為不能旅行的時候回憶便是最寶貴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