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人人都有,但并不是人人都知道我們的“姓氏”是怎么來的。中國有世界上最悠久的“姓氏傳統”,作為一個中國人,在繼承祖先留下的“姓氏”的同時,還應了解祖國悠久的文化,了解我們姓氏的淵源。 姓氏是怎么產生的 現在我們常說的“姓氏”,其實就是指“姓”。然而在秦漢以前,“姓”和“氏”并不是一個概念,“姓”早于“氏”出現。“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而“氏”則是逐漸向父系社會轉變時出現的,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帝王、大臣,貴族死后根據其生前事跡追加的謚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而普通的平民有姓、有名,卻沒有氏。 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姓”和“氏”才合二為一。到了西漢時期,“姓”和“氏”徹底變成了一個整體,同我們現在的姓氏概念是一樣的了。 姓氏的出現究竟有什么意義 古人這樣做的原因,是由于他們很早就發現了近親通婚對后代不利。在當時,姓氏的出現有效地遏制了近親通婚,對于人類體質和智力的進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然,姓氏演變到現代,隨著人口的增加,同姓也不一定就意味著有血緣關系,所以,這層意義已經逐漸淡化了。 查查我們自己姓氏的起源 · 諸侯以受封國為姓氏,卿大夫以封地或新居地的地名為姓氏,如:齊、楚、燕、趙、宋、魯、衛、吳等。 · 以爵位和官職為姓氏。如:王、侯、司馬、司徒、司空等。 · 以祖先的謚號或字為姓氏。如:文、武、成、景、昭、孟孫、季孫、仲孫等。 · 以技藝或職業為姓。如:卜、巫、錢、賈、陶等。 · 以原始崇拜物為姓。如:龍、馬、牛等。 · 以所居地特征為姓。如:李、桑、石、楊、柳、東郭、西門、東門等。 · 以少數民族的譯音為姓氏的(多為復姓)。如:長孫、慕容、呼延、宇文等。 《百家姓》的來歷 《百家姓》雖以“百家”為名,其實里面收錄的姓不止一百個。北宋(公元960年)時編寫的《百家姓》一共收集了單姓408個、復姓30個,共438個。清朝后期又出現了另一本有關百家姓的書《增廣百家姓》,書中記錄了單姓444個、復姓60個。實際上,中國的姓氏遠遠超過百家姓所記載的數量,發展到后來達到4100個,但常用的只有1000個左右。 據考證,《百家姓》中前四個姓氏的排列是有特別的講究的:第一名是“趙”姓,因為《百家姓》是宋代儒生所作,而宋代的皇帝是趙氏,“趙”自然成為“天下第一姓”,否則編撰者恐怕就會有“欺君之罪”;“錢”姓排在第二,因為它是五代十國中吳越國王的姓氏,而《百家姓》的編撰者正出身吳越地區;“孫”排在第三,是因為當時吳越國王錢俶的正妃姓孫;“李”姓排在第四,是因為南唐皇族為李氏的緣故。前四個之后的順序就沒有什么特別的講究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