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風云】昭和神跡:“武藏”號沉沒擊碎日本二戰美夢
2015年3月2日,微軟創始人之一的保羅·艾倫,宣布他的探險團隊在菲律賓錫布延海峽水下1000米處發現了二戰時期沉沒于此的武藏號戰列艦的殘骸。武藏與它的姊妹艦大和,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列艦,如今卻成了靜臥海底的一攤廢墟。 在西方,人們用“白象”形容那些華而不實的事物。舊日本海軍大和級戰列艦就是這樣一頭“白象”。日本軍國主義者為完成大和與武藏這兩艘空前的巨艦而動用了龐大的資源,但它們在戰爭中的表現卻乏善可陳。 圖為1942年,剛竣工時的武藏號。 日本海軍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的表現證明了海軍對帝國價值。然而由于無力維持與諸列強同等規模的艦隊,所以日本傾向于以質量換數量。圖為1931年的長門號戰列艦,長門級建造時正逢限制海軍力量的華盛頓會議,為了保住這級戰艦,日本人動用了包括趕工期、瞞報噸位和主炮口徑在內的一切手段,使長門級成為“海軍假日”期間世界最強戰列艦之一。 日本海軍很清楚保持長門級的優勢的僅是一紙條約,早在1933年便已啟動新一代戰列艦的研制。 1934年,日本退出華盛頓海軍條約,終于能夠名正言順地建造更強大的戰艦。 經過長達3年的反復修改,1936年,代號A-140F5的新型戰列艦設計方案獲得通過,這就是之后的大和級。 1937年11月4日,承載日本海軍野心的大和號在吳港海軍工廠鋪設龍骨。 1938年3月29日,二號艦武藏也在三菱長崎造船所開工。圖為建造武藏號的長崎造船所二號船渠。 日本軍方對著兩艘巨艦采取了極端嚴格的保密措施: 為掩人耳目,三菱造船所大量采購用于制造偽裝網的棕櫚,甚至導致日本全國棕櫚短缺。 作為確保日本海軍能在決戰中壓倒對手(美國)的秘密武器,大和級裝備了9門456毫米主炮,射程威力雄踞世界第一。戰后,大和級剩余的一門18英寸備用主炮被美軍接收,由LSM-371號登陸艇運回國內測試。 1941年9月年,舾裝中的大和號。 大和級戰列艦為了搭載大口徑主炮和厚重的裝甲,標準排水量即達65000噸。與其噸位相應,大和與武藏的建造費用也極為高昂:單艦造價1.378億日元(戰前幣值)——可以建1940年日本政府預算的3%,相當于3艘飛龍級航母。 而武藏號僅裝修費用就足夠建造一艘驅逐艦。 初期狀態的大和號艦橋,位于最頂端是93式光學測距儀。為能給大和級射程高達41公里的主炮提供射擊參數,93式光學測距儀瞄準基線長度達15米,是當時最大、最精密的光學設備,由日本光學工業株式會社(今尼康)制造。 不過,相比美國戰列艦當時正在換裝的雷達指揮系統,日本已經落后了一代。 1942年,全速試航中的武藏號。 武藏號主機總功率15萬匹馬力,在測試中跑出了27.46節的最高航速,這在當時是很不錯的成績。 但相對于航母部隊動輒30多節的速度,大和與武藏還是略顯遲緩。 大和級罕有的內景照,攝于水兵艙一角。 由于噸位龐大,大和級得以裝備眾多用于改善艦上生活環境的新設施:兩艦在日本軍艦中首次裝備了空調;水兵首次享受到了鋪位而不必再睡吊床;兩艦的廚師都是從當時日本最高檔的東京帝國飯店和幾艘豪華郵輪上征用來的;艦上甚至還有冰激凌機。這些“奢侈品”使兩艦被日本海軍官兵羨慕地稱為“大和飯店”和“武藏御館(旅館)”。 日本海軍如此處心積慮地建造大和與武藏,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戰勝美國海軍。為此,日本人發明了“九段漸減邀擊”戰略:幻想開戰后美國海軍按著自己的想定作戰,大和與武藏則是這套劇本中兩軍主力決戰的“主角”。這種一廂情愿的偏執,長期主宰著日本海軍的軍備計劃。圖為1940年“皇紀2600年特別觀艦式”,日本聯合艦隊主力幾乎全部出動。 1941年12月8日(日本時間),以6艘航母為主力的日本艦隊對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基地珍珠港發動突然襲擊,一舉殲滅港內全部8艘美國戰列艦。大部分日本戰列艦因航速過慢缺席了這場襲擊,大和號此時還差幾天才能服役,武藏則要等到次年8月。 航空母艦帶來的勝利來得太突然,讓舊有的水面決戰理論完全喪失了存在根基。 相比新崛起的航母,耗費龐大資源而完成的大和與武藏明顯落伍了。 圖為1942年6月,還沒服役的武藏號前甲板,水兵正在做海軍體操。 此時它的姊妹艦大和正作為山本五十六的旗艦參加中途島戰役。 中途島之戰的結果眾所周知:美國海軍以損失1艘航母的代價擊沉了4艘日本航母。而搭乘大和號殿后的山本與一眾參謀得知已失去航母后,有人甚至提議將艦隊開上去,用艦炮解決問題。最終,山本因深知在缺少航空掩護的情況下冒進的風險而選擇退兵,大和號的初陣就這種情況下草草收場。圖為反應中途島之戰日軍航母艦隊覆滅的藝術作品。 中途島戰敗后,大和與武藏繼續被視為聯合艦隊的“掌上明珠”,極少輕易出動。 即使是在戰況膠著的1943年,大和與武藏幾乎都是在日本本土的柱島錨地度過的。相比同使其那些正在瓜達爾卡納爾與美國“鬼畜”苦戰的舊式戰艦,兩艦官兵顯得無所事事,被同僚們稱為“柱島艦隊”。 1943年4月,策劃了襲擊珍珠港行動的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在視察所羅門群島前線時被美軍伏擊陣亡。 當時擔任聯合艦隊旗艦的戰列艦武藏號承擔了將山本骨灰運回國內的任務。 武藏艦回國后,為鼓舞海軍官兵因“軍神”隕落而低落的士氣,日本天皇裕仁親自登上武藏號,慰問為“皇國”奮戰的海軍官兵,并與艦上中高級軍官合影(第一排中間戴眼鏡者為天皇裕仁)。 大和的左舷防空炮塔群,攝于1944年防空強化改裝完成后。 經歷接連敗北后后,日本海軍終于意識到軍艦防空火力的短缺,開始亡羊補牢地為軍艦加強防空火力,大和與武藏也增裝了大批各種口徑的防空炮和雷達。不過由于日本雷達技術不成熟和高炮性能太差,兩艦的防空能力仍較美軍落后一大截。 1944年10月,已被逼到墻角的日本海軍終于下決心動用“王牌”一搏。 日本海軍搜羅了幾乎全部幸存的主力艦艇進入菲律賓海域與美軍“決戰”,引發了迄今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戰——萊特灣戰役。圖為戰前在文萊集結的日本艦群,包括長門、大和與武藏三艘戰列艦。 1944年10月22日,日本參戰艦隊拔錨離開文萊,右起第二、三艘艦影即為兩艦。 萊特灣的作戰計劃很符合日本海軍戰艦派的“美學”:已無飛機可用的航母被當作誘餌引開美軍航母,而由大和武藏等主力艦組成的艦隊則趁空檔突入萊特灣,殲滅美軍登陸船隊。對艦隊中很多人來說,這是張單程票。 不幸的是,本應作為誘餌的日本航母沒能立刻被美軍發現,反而是大和與武藏所在的主攻艦隊從進入錫布延海后就被發現。10月24日上午10點半,美軍發動第一波攻擊,顯眼的大和與武藏理所當然地成為“重點照顧”對象。 圖為美軍飛行員拍攝的戰斗現場,日本艦隊正在做環形機動規避炸彈,畫面中間冒出濃烈黑煙的就是武藏。 第一波空襲中,武藏被一枚魚雷命中,爆炸的沖擊正好卡住了它的射擊方位盤,使武藏主炮無法齊射。第二波空襲中,武藏再中三雷,開始逐漸掉隊。指揮艦隊的栗田健男中將自顧不暇,只能放任落單的武藏成為美軍空襲的靶子。 日本驅逐艦磯風拍攝的艦艏進水正在下沉的武藏。1944年10月24日19時35分,在中了19枚魚雷和17顆航空炸彈后,武藏號終于傾覆沉沒。全艦約1000名艦員喪生,但因附近日艦的努力救援,仍有1300余人獲救。不過這些人的厄運并未結束:日軍高層為了隱瞞武藏戰沉的消息,把這些死里逃生的水兵多半發配到了戰況激烈的地區,很多人沒能活著看到戰爭結束。 美軍忙著打沉武藏和追擊稍后發現的日軍誘餌艦隊,卻沒有想到日本人會殺個回馬槍。 10月25日,大和號率領的艦隊殺入薩馬島,與美軍護航航母群撞個正著,隨即展開屠戮。 不過日軍指揮混亂,導致屠殺變成了混戰:兩個半小時中,日本主力艦僅擊沉1艘美國護航航母。 其中大和的456毫米巨炮穿透力過強,炮彈屢屢穿而不爆。 圖為薩馬島之戰中釋放濃煙躲避日本炮擊的美軍航母。 從萊特灣歸來,失去姊妹艦的大和成了艦隊里唯一還有戰斗力的戰列艦,但它的命運并未因死里逃生而有所改善。在美軍隔三差五空襲下躲躲藏藏度過半年后,大和也迎來了自己的結局:1945年4月6日,它與9艘護衛艦艇被派去執行所謂“菊水特攻”——強行登陸激戰中的沖繩,增援當地日軍。 大和幾乎是一出港就被美軍發現。 1945年4月7日中午,對大和艦隊的空襲開始,三百多架美軍艦載機鋪天蓋地地襲向這艘巨大而笨重的戰艦。大和先后被約10枚魚雷、24枚炸彈命中,4月7日14時23分,“世界第一”的大和號在一場劇烈的爆炸后從海面上消失。 由于沉沒迅速,艦上2498名官兵僅276人幸存。 大和與武藏的生涯以“乏善可陳”概括毫無爭議: 從它們新服役時的“舍不得”到戰爭后期的破罐子破摔式的“濫用”,也算是海軍史上一樁“奇聞”。 就如日本海軍一些軍官所說的:“古埃及建金字塔與日本造大和戰艦是世界上并列的最愚蠢之事。” 圖為二戰后期集結在夸賈林環礁的美軍第五艦隊。反觀美軍,在珍珠港遇襲后,理智地將海軍建設的重心轉移到航母上來,戰列艦的主要任務轉向為航母編隊提供保護和對岸火力支援。大和與武藏的失敗,不僅是技術上的過時,更是思維方式上的落伍。 由于美國國力上的優勢,到二戰后期,美國海軍已能輕易調動數百上千架次規模的艦載機,這是日本人無論造什么樣的戰列艦都無法抵擋的。1945年9月3日,在美軍密蘇里號戰列艦上完成簽字投降后,上千架美國軍機浩浩蕩蕩地飛越東京灣,也算是戰列艦時代的一支挽歌。 昭和神跡:“武藏”號沉沒擊碎日本二戰美夢 美國微軟公司聯合創始人、企業家保羅·艾倫近日在社交網站上透露,他在菲律賓中部錫布延海的海底發現了二戰中被擊沉的舊日本海軍“武藏”號戰列艦,他還發布了可能是“武藏”號船頭部位以及刻有漢字的閥門等照片。 1936年6月,日本修訂“國防方針”,將美國列為“第一目標”,并且圍繞未來對美作戰進行一系列的軍事準備。日本海軍決定建造從火力到機動性徹底壓倒對手的超級戰艦,制造出空前絕后的大和級戰列艦,原本打算造四艘,但因國力有限,最終只有“大和”“武藏”兩艦服役。日本當初設想的使用方式有些“刻舟求劍”:一旦與美國開戰,日本海軍將依照“漸減邀擊”戰略,逐次抵抗向本土逼近的美國艦隊,當美軍被消耗到一定程度后,“大和”“武藏”兩艦便在日本近海對其實施“致命一擊”。但按照這種原則建造的“大和”“武藏”,一旦面臨海戰格局突變時,很容易變得大而無用。 戰爭進行到1944年下半年,日本頹勢暴露無遺,為了守住菲律賓,日本海軍推出“捷號”作戰計劃,決定將“大和”“武藏”編入栗田健男指揮的第一游擊部隊,開到菲律賓南部,利用艦炮對美軍兩棲艦隊實施毀滅性炮擊。 1944年10月,美國海軍的航母艦載機群開始猛攻菲律賓群島,同時美國兩棲船隊也到達菲南部的萊特灣,這被認為是美軍即將在此登陸的信號。于是,日軍決定實施“捷號作戰”,日本第一游擊部隊22日北上,沿巴拉望島開赴錫布延海,計劃在25日黎明突入塔克洛班,摧毀集結在萊特灣的美國兩棲艦隊。可沒想到的是,美軍潛艇早就發現了他們,不僅用魚雷擊沉栗田艦隊的兩艘巡洋艦,還把信息傳給第3艦隊司令哈爾西,其掌握11艘航母和800余架艦載機,完全控制戰區制空權。 10月24日凌晨,栗田艦隊進入錫布延海。 不久日艦雷達發現有大片空中目標信號,這顯然是美機來臨的征兆。栗田立即命令所有艦艇用密集火力實施攔阻,其中“大和”“武藏”都集中在第一防空隊的內圈里,它們周圍環繞著驅逐艦,幾百門火炮全都搖到高仰角,嚴陣以待。 10時25分,第一波美機來臨,“大和”“武藏”率先向空中開炮,就連兩艦上的三聯裝巨炮也一改對海射擊的本職,把炮口調到最高仰角,向美國機群發射炮彈。日軍還啟動大功率電波干擾機,破壞美機之間的無線電通信。 但美國戰機兇猛的“炸彈雨”讓日艦陸續中招。 “武藏”號在一分鐘內連挨數枚炸彈,其中一枚60公斤炸彈直接砸到主炮炮塔上,因炮塔裝甲極厚,炸彈被彈到舷外爆炸。10時27分,3架美國TBF魚雷攻擊機對“武藏”號展開夾擊,軍艦右舷被一枚魚雷炸開一個大口子,導致大量海水涌入,軍艦瞬間右傾5.5度,這枚魚雷爆炸產生的震動使得“武藏”號主炮方向盤一度卡死,不能轉動,主炮喪失齊射能力。 將近中午時分,美軍派出的第二波45架飛機抵達戰區,將“武藏”號上的一個兵員室炸毀,大火旋即蔓延到第10、12號鍋爐室,導致“武藏”號動力系統大半癱瘓。軍艦速度越來越慢,進而拖累整個栗田艦隊的行動。 13時17分,第三波美機逼近,20架飛機分成三組撲向“武藏”號。 此時兩舷的高射炮多半無人操作,龐大軍艦完全裸露在美機面前,短短幾十秒里,美機發射了8枚魚雷,其中4枚命中,有生還者回憶:“當魚雷鉆進艦體的那一刻,伴隨著劇烈的爆炸聲,可以感覺到‘武藏’號的鋼鐵軀殼也開始顫抖起來。” 美軍第四波空襲兵力于14時20分到達,但它們重點打擊的是負隅頑抗的“大和”號。 “武藏”號得到片刻喘息,但它的動力已喪失多半,與栗田艦隊的距離越來越遠,栗田只得留下“清霜”號驅逐艦掩護“武藏”號。15時21分,第五波美機(總數31架)來到錫布延海,孤立無援的“武藏”號和“清霜”號成了美國人的活靶子。在最后一波攻擊中,“武藏”號身中11枚魚雷,當空襲結束時,“武藏”號已左傾10余度,大半個艦艏沒入水下。 至19時15分許,“武藏”號已左傾超過12度,艦長豬口敏平判斷軍艦必然沉沒,被迫下令棄艦。 15分鐘后,棄艦正式開始,但艦體傾斜猛然增大到30度,并且在加速傾斜。突然間,這個7萬噸的龐然大物猛然翻身,一下子向左傾覆,同時艦體內還傳來爆炸聲。最終,“武藏”號沉沒在北緯13度7分、東經122度32分的水域,艦上2000余名官兵中有1021人喪生。艦長豬口眼見軍艦無法保全,遂燒掉電碼本等物品,然后來到艦橋,鎖上艙門,坐等軍艦沉入海底。 在日本人眼里,“武藏”號的沉沒標志著“大東亞圣戰”失敗的宿命,一名生還的水兵說:“長官在平日時總說,像‘武藏’這樣的戰艦有賴神助,永遠不會沉沒。其實從主觀來說,他的意思是‘武藏’艦是‘不能沉沒’的。” 直到上世紀80年代,日本國會議員都把“大和”“武藏”號連同伊勢灣填海造田運動、青函海底隧道項目,一起稱作“昭和時代三大馬鹿”,意為愚不可及的垃圾工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