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題的話 博客這個網上交流平臺,給了我一個嶄新的思索、心悟、情感、娛樂的精神空間和主觀能動性地寫作體驗。從今天起,我將把自己對中醫的學習感悟、探索和思考、不成熟的創意、臨證(床)的體會等,不定期地寫出來,以期與熱愛中醫的博友們進行精神上的溝通、融合、理解、交流,勤求新知,博采眾長,為弘揚中醫,振興中醫做一點心的奉獻。 心談,就是傾心來談,誠心來談,談真心話,不加修飾,坦露心懷,如有不當之處,不要笑話,敬請諒解,敬請批評指正,同是學習中醫人,相知何必曾相識,莫愁前路無知己,中醫同道皆同心。故當互相學習,和諧共進。 今天開題,我想首先就如何學好中醫和中醫經典,以及如何提高人們對中醫的信任度和療效認可等方面的問題,談談自己進行的思考。 勿庸置疑,不論何種醫學,療效是硬道理。中醫只能以療效而立足,以療效而振興,以療效而發展,以療效而自立于世界醫學之林。千百年來的實踐證明,中醫是絕對有療效的,曾為中華民族的健康和繁衍昌盛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但近幾十年來中醫為何日漸不敵西醫,中醫醫療陣地為何日漸萎縮,質疑中醫療效者也大有人在呢?其根本原因除了中醫的教育理念、管理體制、業務開展、人才使用等體系存在錯位、偏差外,忽視中醫經典如《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特別是《傷寒雜病論》的學習和應用,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中醫教育未充分重視經典理論的學習,有些中醫院校甚至將此定為選修課,以至于中醫本科生畢業后還不太明白辨證論治的思維方法,不會用經方辨治病證,中醫研究生的課題論文等亦很少涉及中醫經典的研習和臨證。 中醫管理者多是以西醫的思維定式來思考中醫的問題,往往將中醫的問題處理的不倫不類,如:1.“中西醫結合”的問題。常見有報道某某醫院、某某研究所“中西醫結合”的新成就、新成果云云,夸大其詞。實際上,中西醫是截然不同的兩套理論,兩種思維程式,兩種不同的解讀和救助生命的方法,至少在目前的科技水平條件下,還無法使中西醫理論進行有機的結合和整合,當今所謂的“中西醫結合”只是中西醫的聯合應用,而非真正的中西醫結合,應稱為“中西醫協合”才是科學的態度。所謂“中西醫協合”,是這樣解釋的:“協”乃“共同合作”、“和洽”之意;“合”有“合作”、“湊到一起”之意。“協合”即是將不同的東西放在一起共同合作,配合得協調融洽。“中西醫協合”就是將中西醫兩種理論和技術相互配合,取長補短,協調融洽地共同運用于臨床實踐。真正的中西醫有機結合任重道遠,且不可盲目樂觀;2.“中醫現代化”的問題,中醫現代化提法是正確的,中醫藥與新技術相結合也是符合當代潮流的。而現今的所謂“中醫現代化”似有偏頗,無非是將中醫的理論牽強附會地用西醫理論解釋一番,將中藥用與西藥類似的提純方法提取某些成分,用西醫的說明書誤導醫者不加辨證地為患者用藥,此有導致廢醫存藥的危險。 全國各一、二、三級中醫院的業務開展上絕大多數重西輕中,基本上均是以西醫西藥為主,與西醫院拼設備,拼西醫開展的項目,按西醫院的評比指標達標上等,等等。中醫中藥充其量只是一個點綴,中醫的優勢治療病種而且是西醫難以處理的病癥,如難治性心力衰竭,難以控制的心律失常,頑固性心源性和腎源性水腫,肺心病,中風及中風后遺癥,急慢性肝病,風濕病,腫瘤或(和)腫瘤放化療副作用的治療等等,中醫院并未在此做足文章,發揮中醫特色,而是在這些領域內抱著金飯碗卻向西醫要飯吃,甚至中醫院的中醫急診醫生不會用針灸處理急癥。凡此種種,實在是令人郁悶、心痛。如此現狀,沒有特點,不發揮優勢揚長避短,不能有效地運用中醫中藥的特色辨治疾病,臨床治療上與西醫院的區別不大,如此與西醫競爭,是很難取勝的。而中醫院不敢在此領域內以中醫特色與西醫院進行療效上的競爭,究其原因在哪兒呢?緣于不重視經典理論的掌握和應用,緣于真正懂得經典理論的中醫太少了,緣于真正明白《傷寒雜病論》精髓的中醫太少了,懂得并且善于應用經典理論指導辨治,圓通運用經方的中醫太少了。而按照西醫的思路使用中藥的中醫太多了。 在人才使用上,不是以真才實學去選聘人、廣開才路,而是以學歷、資歷等等人為的、僵化的條條框框來限制人才、扼殺人才。要知道,民間亦有不少具有獨特治療方法的、具有真正理解并運用經典中醫理論濟世救人的中醫高手,為何不制定相應的政策去發掘這些人才呢(況且還自覺不自覺地去打壓此類人才)?我認為這個問題應當引起中醫管理者們的高度重視。 凡此,皆涉及到了中醫經典的學習、掌握和靈活應用。只有學好中醫經典理論,才能與西醫在療效上競爭,才能提高人們對中醫的認可和信任度。 在多數人們心目中,只有西醫能治療急癥,中醫只能治療慢性病,只能是作為西醫的輔助,慢性調理,甚至一些中醫人士也是這樣認為的。實際上,中醫如果掌握住了中醫的精髓,不論是急慢性病癥皆可大顯身手,且療效極佳。這個精髓是什么呢?就是中醫經典理論!特別是《傷寒雜病論》這本首開中醫辨證論治的先河,并給中醫立下千古準繩規矩的奇書。 我認為,要想成為明醫和名醫(首先是明白醫),達到不辨治失誤,對患者一診(包括望聞問切)便知,出手即效,就必須學好《傷寒雜病論》,會用、活用經方。但學好中醫,特別是學好中醫經典,的確是有一定難度的,是要投入對中醫全身心的熱愛、超人的精力和毅力來學的,正如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序中所謂“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學好《傷寒雜病論》,“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 的確,西醫和中醫相比,中醫是難學、難掌握一些,西醫是建立在細微解剖學基礎上的,血管、神經、骨骼、內臟、細胞等等,摸得著,看得見。診斷多依靠現代化儀器檢查,有具體客觀證據可依,治病從局部入手,針對具體的病變,當切則切(手術),當除則除(殺滅病原體),總之,是治“人的病”,比較直白、直觀,相比之下易學、易掌握一些。而中醫則比較抽象、深奧,講求天人相應,人與大自然相通,其理論融匯了天文、地理、人文、哲學等精華,治病從整體入手,局部病變多從生命機體的整體調控,使之趨于平衡,是治“病的人”,學好此術,需要熟悉和掌握多學科的知識,培養整體思維觀,且需靈活善變。相對說來難學、難掌握一些。但雖難學,但不是學不好,學不會,只要深入進去,長期不懈地鉆研,扎扎實實地去學,一定能讀通弄懂經典,學成后你將會感到其樂無窮。那些在學中醫上淺嘗輒止、浮躁不實、幻想一蹴而就的心態是不足取的。至于書店里賣的那些什么“一百天學會中醫”、“一百天學會開方”、“一百天學會針灸”、“一百天學會中藥”等等“中醫速成”之類的出版物純屬扯淡,此類垃圾書籍對學習中醫者是個誤導,對患者不負責任,降低人們對中醫的信任,有損中醫的聲譽。 我認為中醫必須是也應當是運用經方辨證論治的高手,只有學好并善于運用好經方,才能真正突出中醫特色,才能在西醫難以治療的大病、重癥、疑難病(證)上大顯身手,才能在激烈的醫療市場競爭中出奇制勝。要想達到這個境界,必須下苦功,努力學好經典著作,特別是學好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 目前,在學習經典中,我們應當銘記中醫界的幾位為弘揚和振興中醫做出卓越貢獻的人,并以他們為榜樣,他們是—— 鄧鐵濤,一位不遺余力地為發展和振興中醫,倡學經典理論而鼓與呼的中醫大家。 劉力紅,一位力倡活學經典,做真正的中醫的睿智學者,一部《思考中醫》,給許多在學習經典中處于迷茫、懵懂狀態的人帶來了希望的曙光,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李可,一位真正掌握了中醫經典理論精髓的實力派醫家,在臨證上努力實踐經典理論,活用經方,大膽創新,確立了中醫救治急危重癥、疑難病證的地位,堪稱的中醫的脊梁。 盧崇漢,一位深喑中醫療效的關鍵所在的中醫名家,在經典理論的基礎上創新,以扶陽學說將中醫療效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這些明白中醫經典理論的大醫,才是真正的中醫棟梁。 所以,要提高中醫療效,真正使中醫與西醫平起平坐,甚至超過西醫(本來中醫是應當超過西醫的),就要向這些真正的中醫學習,下苦功夫做學問,刻苦鉆研經典。 如何學好中醫,學好中醫經典,這里也可以用清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講的“治學三境界”作為詮釋: 王國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蝶戀花》),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歐陽修《蝶戀花》),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此第三境也。” 可以認為,第一境界是說,學中醫經典,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應該了解中醫,洞悉經典理論內涵,如登高望遠,鳥瞰路徑,了解概貌,“望盡天涯路”。 第二境界是說:學習鉆研中醫經典理論,做學問,振興中醫,成就中醫大事業不是輕而易舉的,必須經過一番辛勤刻苦的、嘔心瀝血的學習和實踐過程,“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說要像渴望戀人那樣,廢寢忘食,孜孜不倦,人瘦帶寬也不后悔。 第三境界是說:經過反復學習、探尋、研究、創新,終于獲得了成功。只要功夫用到,自然會豁然開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心有所得,臨證揮灑自如,受用無窮。真乃“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