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農村空心化是一項長期艱難的挑戰,只有強化城鄉統籌,做好鄉村發展規劃,創新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有效推進土地流轉,培養新型農民,提升農村公共服務,形成文化傳承的內外合力,才能夠有效解決農村空心化問題。 第一,培養新型農民是化解農村人口空心化的必然出路。 農村空心化的源頭在于農村勞動力的大量流失,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缺乏必要的勞動力,因此,引進和造就各種專門人才,吸引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培育有能力、有意愿立足農村經濟發展的下一代農民是消解農村空心化的重中之重。通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拓展農業新功能和發展鄉村旅游業,促進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發展,拓展農村就業空間,把高素質農村勞動力留在農村。 第二,提升農村公共服務范圍和質量是解決農村服務空心化的必然選擇。 基于公平正義的價值訴求,所有公民都應有權平等享有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要提升農村公共服務,首先是要加大對農村的財政支持和投入,加強農村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逐步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其次,要從農村人口結構出發,為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提供定向服務,不斷完善農村老人在醫療、養老、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社會保障體制,逐步提高補貼和保障的標準。加大教育投入,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為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同時,可以采取政府出資、社會志愿以及鄰里互助等方式,建立面向農村老人和兒童服務的社會工作者隊伍或者服務站點,向農村留守老人、兒童提供生活照料、情感慰藉、心理輔導等服務。 第三,做好鄉村發展規劃是破解農村土地空心化的有效途徑。 充分利用好農村土地,規劃是前提,是“龍頭”,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要從優化土地利用規劃入手,依據不同類型的空心村,綜合考慮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做好村莊空間布局和產業發展,采用合并、遷移或是轉型治理的模式,著力推進生態移民搬遷工程,把農村宅基地整理與小城鎮建設,中心村的擴展與自然村合并結合起來,使村莊建設既不浪費土地,又能滿足廣大農戶生產、生活需要,促進村莊內聚式發展,引導農村居民向中心村、中心鎮適度聚集。 第四,形成文化傳承的內外合力是破解農村文化空心化的根本出路。 農村文化建設是外部供給與內部承接相互協調的過程,兩者相互促進,缺一不可。因此,要破解農村文化空心化首先要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推進鄉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真正發揮鄉鎮文化服務中心文化的供給、服務和管理職能。其次,要以村莊為立足點,培育鄉村文化建設的傳承主體,夯實鄉村文化建設的群眾基礎,使鄉村文化供給和傳承真正得到村莊的認同和接受。再次,要確保文化建設的外部供給與符合村莊內部文化需求相統一,把鄉村文化保護與旅游業結合起來,加強鄉土文化的宣傳,讓城鄉居民共同參與鄉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
|
來自: 你是不一樣 > 《鄉村建設(凋敝的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