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個人的意見都值得傾聽 文/ 琢磨先生 我們先看一下蘇格拉底和他朋友克利托的對話。 蘇格拉底:當一個人認真訓練時,他應該一視同仁地用心聽取所有的贊賞和批評意見,還是只聽一位有資格的人的話:醫(yī)生或教練? 克里托:應該只聽一位有資格的人的話。 蘇格拉底:那么他就只應該害怕那一位有資格的人的批評,歡迎他的稱贊,而不理會來自廣大公眾的毀譽。 克里托:顯然是的。 蘇格拉底:他應該按照有專業(yè)知識的教練的判斷調整自己的行動、練習和飲食,而不是其他大眾的意見。 蘇格拉底的意思就是:并非所有人的意見都應該得到尊重,我們只應該尊重一部分人的意見,而不是另一部分人的意見。 應該尊重好的意見而不是壞的意見。好意見出自對事物有所理解的人,壞意見出自缺乏理解的人。 因此你要創(chuàng)業(yè),就不要去找一個安心上班的人給意見。你要結婚,就不要去找一個信奉單身主義的人給意見。你要投資,就不要找只圖安穩(wěn)把錢存銀行的人給意見。你要出柜,就不要找只喜歡異性的人給意見。 不是每個人的意見都有價值,大部分人的意見聽聽就好了,他們所說的可行或者不可行,其實大都說的是自己,跟你根本沒關系。 我們做任何事情,身邊都不會缺少支持的人,反對的人,和嗤之以鼻的人。如同我剛出來做脫口秀的時候,反對者眾多,比如你的山東口音有問題,你的表達有問題,你的形象太帥不夠搞笑,呃~最后這個意見倒是真的。 一想這事怪嚇人的,不過轉念一想,我要關心的不是反對我的人數(shù),而是他們的理由有多充分。后來我就找了一部分觀眾,媒體的人,找了電視臺主持人,找了表演系的教授和脫口秀前輩做了一場內部表演,他們給出了很多專業(yè)性的意見以及這些意見背后的邏輯,我們連續(xù)討論了兩天,來研究這事的可行性。 由此也給我很多啟發(fā),普通人的喜好千差萬別,不可能讓每個人都喜歡,而不喜歡的人理由千千萬萬,如果因為一個理由就改變自己,那么最終你的一生肯定都是在改變。 今天再讀讀我們從小學的這個寓言故事: 從前,有爺孫倆進城趕集,天氣很熱,爺爺騎驢,小孫子牽著驢走。 途中,一位過路人看見他們,便說:“這位老人只顧著自己享受,讓小孩子在地上走。” 爺爺想想也是,趕緊從驢背上下來,讓小孫子騎驢,自己牽著驢走。沒走多遠,又一位過路人說:“這個小孩子真不懂事,自己騎著驢,讓老人跟著跑。” 一聽此言,小孫子心中慚愧,二人決定一起騎著驢走。走不遠,一個老太太見爺孫倆共騎一頭驢,便說:“這爺倆的心真夠狠的,那么一頭瘦驢,怎么能禁得住兩個人騎呢?” 爺孫二人一聽也是,就全都下得驢背來,誰也不騎了,二人干脆牽著驢走。走了沒幾步,又碰到一個老頭,指著他們爺倆兒說:“這爺倆真夠蠢的,放著驢子不騎,卻愿意走路。” 最后爺孫倆決定抬著驢走,走了不遠就有路人哈哈大笑,說:“這兩個人真有思,有驢不騎牽著也行,何必抬著呢?” 我們經(jīng)常會遇上這爺孫兩個的困境,怎么做都會有人不爽,怎么做都會有人說不對。 真正該重視的意見,并不是因為對方的身份,也不是因為對方的地位,也不是對方多么的口若懸河。 應該重視的應該是意見的邏輯規(guī)則。 比如別人對你說臟話,這種意見完全沒有必要理會,因為這是對方的情緒,而不是值得重視的論證。 比如別人說喜歡你或不喜歡你,你也完全沒必要去開心或沮喪,而應該分析的他們背后的論證邏輯是什么。如果莫名的喜歡或不喜歡,都不值得你放在心上。 一個人真正的自信,來自基于理性的思考,而不是盲目自戀。一個人要擺脫自卑,也不是喊幾句口號,或者相信幾句心靈的安慰,而是來自理性思考之后,真正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 曾經(jīng)一個朋友準備離婚,然后離開工作十年的公司,只身帶著三歲的孩子從南方去北京,她跟我說:很多人反對,有說要離婚的有說不要離婚的。有人說北京霧霾交通擁堵。各種意見,你怎么看? 我問她:這些都不重要,我覺得重要的是,你自己要做出這個決定的理由是什么? 她說:因為對方破壞了我的底線,我必須離婚。我的專業(yè)領域最強的公司和最好的人才都集中在北京,我到北京后,會接觸到最前沿的技術,對我的職業(yè)發(fā)展是非常有幫助的。雖然我留在目前這個城市有自己的房子,有安逸的工作,但這并不是我的追求。 我說:那你做這個決定后,會有什么難處? 她說:最主要的困難是孩子的照顧,畢竟我要一個人帶孩子,我還要上班,時間精力都不夠。 我說:這個難處能否得到妥善的解決? 她說:我可以找一個保姆幫忙照料。 我說: 已經(jīng)做了理性的思考,所以如果決定了,就去做吧,別人的意見你可以傾聽,但未必接受。 三年后我在北京遇到她,她說幸虧做了這個決定。雖然辛苦,但很幸福。 |
|
來自: 易良義 > 《網(wǎng)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