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靜觀育兒微信后臺,收到不少父母的建議,希望我多寫一些大孩子教養方面的文章。待進一步溝通后發現,這些父母普遍對“和長大了的孩子溝通”這件事,心里有顧忌。他們看到孩子一天天有了自己獨立的想法和世界了,憂慮著該如何跟他們對話更合適。 他們問:不知道該怎么跟孩子說話,似乎孩子跟自己的共同話題也是越來越少了,怎么辦? 在此,我想說兩點: 第一,因為我的工作就是0-6歲孩子的早期教育,所以我的分享,必定還會大部分都圍繞這個主題。但是下一步,我會結合大家的建議,適當做一部分大孩子的教養內容,謝謝你們的信任。 第二,從孩子們進入幼兒園,尤其進入學齡期以后,他們的心思的確是越來越細膩了。父母們尤其需要管好自己的嘴,注意和孩子的溝通方式。一方面不能再把孩子當做小寶寶看待了,要尊重他們的個人意志,同時,必要的引導仍然不可少。 有一個簡單的方法,那就是多正向引導,多看到孩子的優點,學會“四兩撥千斤”、不動聲色地激勵孩子。一旦孩子內心積極的、向上的、自我激勵的能量足夠了,這樣的孩子就不用擔心他們會長歪了。 今天的文章,我就分享一些常用的激勵句式。這些話,孩子們愛聽、對他們的成長也很有益處。 需要提醒的是,我也常會在網上看到許多類似“孩子們最喜歡的XX句話”之類。但是都只是光禿禿放一句話在哪里,至于何種情況適用,其實并未說清楚,很容易對父母產生誤解——好聽的話說得越多越好、孩子夸得越多越好,還請父母們慎重對待此類雞湯文章。 孩子最愛聽的話:你力氣真大!你快有媽媽高了! 適用場合:這類對孩子身體力量方面的夸獎,多多益善,日常生活中自然地進行即可 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對自己身體的接納、肯定,是孩子們的自我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所以,對孩子身體力量方面的夸獎,可以隨時隨地進行。 譬如: 早起幫孩子穿衣的時候,可以驚嘆地告之:哇,你好像又長高了呢! 孩子幫忙拎垃圾,你可以用快樂的口氣說:你真有勁兒!像個大力士一樣! 居住于弱小的身體中、長期仰視大人的高度……這些事實其實常常會帶給孩子挫敗感。若父母能夠對孩子的身體力量給以“強大”的暗示,會有效促進孩子的自我建構,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心理能量。 孩子最愛聽的話:真的很有趣啊!/這真是太奇妙了! 適用場合:當孩子快樂的大喊,爸爸/媽媽,快看!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歷,孩子因為一件自己覺得很好玩的事情,拽住大人的胳膊興奮地大喊你一起看。這其實就是孩子在分享。可惜的是,這樣的時刻大都被大人錯過,或者沒有真正對孩子的分享表示過感激與積極的回應。 梁文道先生在他的《味道》一書中這樣描述過: 分享,本是最神秘的一種狀態。 比方說看見河岸的樹上棲息了幾只越冬的白鷺,小孩會很興奮地拉著媽媽的手大叫:“快看!” 為什么看見了有趣的東西也想叫媽媽看到呢?難道多了一個人幫眼,白鷺的數量會多了幾只?還是它們會變得更可愛優美? 當然不,只是因為我們想讓自己所愛所關懷的人與自己同喜,讓他也感到興奮,或者讓他見證我的興奮。 表達對孩子所感興趣事物的同等關注,不僅能夠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關注,還會讓孩子感受到與父母之間的那種親密聯結。這種“我們一起分享美好事物”的體驗,不僅有助于促進親子關系,也能夠使得孩子的內心得到滋養。 孩子最愛聽的話:我能理解你(的行為、心情)/你這么做,一定是因為……但是(亮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議) 適用場合:孩子的錯誤言行你不能接受的時候 如果一個小孩子,沖著父母說了一句臟話,一般父母會如何做呢?大多數應該會用指責的口吻說:“你不能說臟話/你怎么能這樣說話?!” 其實,較好的說法是:“你剛才一定很生氣,才這樣對媽媽說話。但是,你剛才那種用詞讓我很不舒服,請以后別再這樣說了。” 如果一個大孩子,他在同學家玩到很晚,回家的時間早就超過和父母的約定時間了。一般父母會如何做呢?大多數應該會批評:“你為什么這么晚才回家?” 其實,較好的說法是:“你今晚肯定是玩得很開心,才會這么晚回來。但是,你這么晚回來是不對的,既沒有遵守規則,我們也都很擔心你,希望你下次能夠按時回家。” 一般孩子“犯錯”父母不能接受,都牽涉到孩子的規矩建立、習慣養成的問題。這種沖突、摩擦,是孩子們學習某些規矩、習得某些習慣必經的一個過程。孩子的行為不恰當的時候,父母應該告誡,而非批評、指責。 批評指責很容易讓孩子感到被攻擊、甚至被羞辱,如此不僅不能教會孩子辨別對錯,反而可能阻礙孩子規則意識的真正內化。但若父母能夠首先通過“共情”表達出自己的接納、理解,這種理解才能成為親子間誠懇交流的開端,更有助于問題解決,以及孩子成長。 孩子最愛聽的話:大膽去做吧,不管結果怎樣,我們都支持你 適用場合:孩子爭強好勝,或者對于事情的結果表現出擔憂,不敢嘗試/做決定 不少父母對孩子的爭強好勝表示過擔憂。排除了父母本身比較好強、對孩子要求過高等因素外,孩子們進入學齡期前后,也會進入一個對競爭敏感的時期,表現的“爭強好勝”也屬正常現象。 靜觀育兒微信上就有一位媽媽發愁地問: 羅老師,我家孩子5歲半了,近半年來,顯得特別好勝,甚至平時穿衣服、洗澡、吃飯都想要得第一,還要跟我們比。但是一旦學校里有什么比賽之類,他又不太敢參加,說害怕。我平時也沒有對他有多嚴厲呀,是怎么回事呢? 孩子喜歡爭第一并非壞事。但是不敢參加正常的比賽活動,就是對事情的結果過于看重了。可以想見,應該是家人或者學校老師多次表達了對勝利者的欣賞。這讓孩子誤解為:只有得第一才能得到大人的喜歡,如果沒有得到,就可能失去大人的關注和愛。 這類好勝的孩子,他們其實最想聽到的話是:大膽去做吧,無論結果如何,我們都支持你,我們都愛你。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聽到父母說這句話。這句話意味著絕對的接納,會讓孩子們內心充滿安全感,懂得無論結果如何,都不影響“自己是好的,是值得被愛的”這一事實,從而才有心理能量去放心探索、嘗試新鮮事物。 而當孩子探索中再遇到障礙的時候,情緒因此低落了,父母還可以再來一句:你已經很努力了,需要我幫忙嗎? 孩子最愛聽的話:你做的真不錯!看,你把…… 適用場合:孩子參與家務勞動的時候,或者完成了一件作品的時候 我們一直強調孩子做家務活的重要性。但是我也常常會在心靈雞湯中,看到他們推薦一些類似句子:“你幫媽媽把地掃得真干凈,你真乖!”“你把碗洗得真干凈,我真是太高興了!”這兩個句子問題在哪里呢? 第一個句子中,用了一個“幫”字,這把原本屬于孩子分內的事情,全部變成了媽媽自己的事情,孩子不過是個外人而已,于是無形中,也把孩子對于家庭的責任與擔當給卸掉了。 第二個句子中,把孩子做的事情和父母自己的心情聯系到了一起。這樣就變成了,孩子做某件事情,是為了讓大人高興。如此容易養成愛討好大人的孩子。這類孩子看起來很聰明,但卻很容易變得過于在乎他人的評價,逐漸失掉自我。 所以,不如用充滿贊賞的口吻,就事論事地、具體地表揚孩子做得好,而且最好還能描述清楚,比如說:你做得真不錯,掃地好干凈呀!你干得很棒,你看,小狗狗被你照顧得白白胖胖! 如此,孩子很容易感受到一種自然而然的責任感,也能明白自己到底好在哪里。 另,平時孩子游戲、做手工等等,也可以通過這樣的表揚,對孩子的付出給以具體的、清晰的肯定,如此孩子就能明白自己的行為與結果之間的“直接的、正向的”關系,從而獲得自信心,以及進一步努力的動力。 孩子最愛聽的話:哇!太了不起了! 適用場合:孩子在某一方面有天賦,或者有極大的興趣時 要做到這一點,父母首先不能有分別心。比如有的父母認為學習成績好才是了不起的。鋼琴、英語考過了級才是優秀的。只有這些情況下,他們才可能給以孩子發自內心的贊嘆。如果孩子只是玩一些“歪門邪道”的小把戲,比如反復琢磨一些積木塊,喜歡說話,甚至愛做飯等等,父母很難去夸孩子。 其實只要是孩子們真正喜歡的,那就極有可能是他們的天賦所在。如果孩子們所喜歡的,所搗騰的,能夠得到父母由衷的贊嘆,那對孩子而言,將是巨大的鼓舞和動力。 比如,發現孩子在畫畫方面有興趣,總愛涂涂畫畫,那么為何要吝嗇自己的贊美呢?你完全可以在某一天,對著孩子的作品來一句:哇!太了不起了! 也許這一句話,就可能造就出一位未來的大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