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關頭都是張良為他出謀畫策,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劉邦面臨重大問題時,也往往都是張良為他作出精辟分析,古往今來,將相大臣們要想徹底擺脫地位、權力、名利的羈絆,難。而張良卻顯示出他的君子風骨。
韓信出身貧寒,他的人生目標與張良有著天壤之別。張良謀“國”,韓信謀“生”。韓信由于家里太窮,做官不夠條件,經商沒有本錢,連一日三餐都沒有著落。漂母之食,胯下之辱,辛酸不堪回首。深入韓信骨髓的平生心愿,就是要改變這種艱難屈辱的生存狀態。生逢亂世,靠什么出人頭地?正好劉邦急需招募出類拔萃的軍事人才,重振軍威。恰在這時,等待已久仍不見起用的韓信,受到其他將領逃亡的影響,也在一天夜里逃跑了。蕭何聽說韓信逃跑,拍馬便追。
劉邦與韓信,可謂明主遇良將。一個為了爭奪天下,渴望招募杰出軍事人才;一個為了出人頭地,苦苦尋找知人善任之主。劉邦就采用韓信謀略,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一舉打出漢中,重入關中,平定了三秦,重新打出了一個大好局面。隨后,劉邦與韓信分兵東向,轉入戰略進攻。韓信獨當一面,過黃河,虜魏王,擒夏說,下井陘,破趙,降燕,定齊,南摧楚兵數十萬,勢如破竹,席卷江東,威震天下??梢院敛豢鋸埖卣f,劉邦的天下,大半地盤是由韓信領兵打下來的。也正因為如此,韓信之于劉邦,形成了“功高震主,擁兵自重”之勢。韓信自己不知道警惕,越來越狂傲。而劉邦對他則越來越猜忌。這就形成了他們之間的矛盾對立。
蕭何對劉邦,真可謂死心塌地、全心全意。將糧食兵員源源不斷從關中送往前線。事無巨細,他樁樁件件都考慮得周到細致。常聽人說,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一條別人是否真能做到,我不知道,反正他劉邦做不到。他們有時是人,更多的時候不是人。偶然也會講出幾句帶有友情親情人之常情的話來,卻往往不一定是真心。他們更多的時候不講人話講鬼話,前說后賴,眨眼變臉,恬不知恥。一是一,二是二,耿直不阿之人,是做不了皇帝的。
看看劉邦與“三杰”關系的演變過程,我們大致可以知道,封建主義的用人原則是什么玩意兒。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求絕對的“忠君”,絕對的排斥異已,絕對的人身依附關系。在這種制度下,必然殺人如麻。從劉邦到呂后,將異姓王一個個斬盡殺絕,血淋淋地向我們展現了封建制度的本質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