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曾寶俊 男,1971年1月生,1991年參加工作。大專學歷,小學高級教師,江陰華士實驗學??蒲刑幹魅巍,F任教于江陰市華士實驗學校。 1991年,從師范畢業的曾寶俊來到揚州市新河灣小學報到上班。1994年的一場胃病意外地讓他和小學科學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因為生病,領導讓他教低年級數學兼自然課。機緣巧合,那一年,區里舉行自然教師教學優質課比賽,第一次上自然課的他代表鄉鎮參賽,從此,曾寶俊老師就扎根于小學自然(科學)教學這個領域,一發不可收,成為省內外頗有影響的一位科學老師…… 【獲得榮譽】 先后被評為“無錫市名教師,無錫市教育科研帶頭人,小學科學學科帶頭人,中央教科所‘十五’教育科研先進工作者”。他是全國李鎮西班主任教育思想研究會秘書長、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編寫組核心成員、教材培訓專家組成員、《科學實驗通訊》責任編輯。他上的課獲得過全國一等獎,他寫的近百篇教育教學論文在多家報紙、雜志上發表,他在雜志上開專欄論壇一年,所論專題在小學科學教育界引起較大反響;他到全國七十多座城市做過百余場講座,上過幾十節公開課,深受歡迎;他還作為“大陸科學教育參訪團”成員赴臺灣考察科學教育。 【先進事跡】 雖然身在村小,但他不因地處農村而思想狹隘。他進行了一系列大膽的嘗試:建構了具有個性特色的科學探究體系,嘗試編了一份《自然》教學大綱,嘗試編了一套“班本”自然教材,更嘗試了一節節設計新穎的課堂教學探索:《晝夜的形成》《毛細現象》《熱脹冷縮》《磁鐵的性質》《花的解剖》《食物的營養》……尤其是執教《月相觀察》,他像一位魔術師,巧妙引導孩子連續觀察一個月的月相……這些設計新穎的課使他從同行中脫穎而出,名聲大振。這一系列的成果也使他成為揚州市第三批小學科學學科帶頭人。 2001年,在路培琦老師的引薦之下,曾寶俊走進了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組,成為教材組內為數不多的一線老師。之后他又參與了教材整體框架的建構,執筆編寫了全套8冊教材中的6冊(15個單元)。《冷和熱》《土壤和生命》《太陽和影子》《生命之源——水》《電和磁》《共同家園》等這些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中頗有影響的單元都是出自他的手筆。不僅如此,他還撰寫了5冊教材12個單元的教學參考書,參與了全套科學教材的實驗冊設計,獨立執筆6年級的實驗冊;參與編寫了全套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案例與評析》,并擔任了6年級上冊《案例與評析》的分冊主編。 作為無錫市引進的優秀科學教師,曾寶俊在無錫和江陰等地對全市的科學老師作科學專題報告10多場,每學期他都要以一個全新的主題開講:《我的科學課堂的實踐與思考》《關注課堂細節,提升科學素養》《努力做一個思索著——談談科學探究指導的深入和精細》《尋找一面鏡子——對科學本質的反思》《大陸與臺灣科學教育之比較》……一場場觀點新穎,操作性強的主題報告,讓無錫市廣大的科學老師獲益匪淺。 作為教材編寫組的骨干力量,曾寶俊老師還承擔起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的教師培訓重任。受教材組委托,他在全國各省作教材培訓講座和學術報告近百場,到云南、廈門、溫州、廣東等地執教各類公開課54多節,足跡遍及全國15個省,73個城市;2007年10月,他還作為大陸科學教育參訪團的成員考察了臺灣科學教育。此外,他還作為主講老師錄制了全套的小學科學教材培訓光盤和錄像課,錄制了五、六年級的全冊教材的科學實驗活動指導光盤,他的課堂教學錄像多次在中國教育電視臺播放。這些光盤和錄像為廣大蘇教版科學教材使用地區的科學老師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在教材培訓過程中,他能認真組織指導當地的教師參與教材分析,并給予廣大教師確切到位的指導和幫助,成為科學教材實驗老師的良師益友。且本人能夠做到帶頭學習,尤其重視科研理論的學習,為教材組的教材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教學理念】 隨著對科學教材編寫和實踐及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曾寶俊老師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科學教育思想。這從他的科學課堂可以看出。他的課既是對傳統自然課弊端的沖擊與反思,又是對新生科學課的理念思考與呼喚。 他的教育觀——注重興趣,全員參與,讓每個孩子享受最好的科學教育。他認為每個學生都是懷著對科學的一種憧憬而來,每個學生都渴望在科學課堂上得到充分的發展,而且每個學生都蘊含著巨大的創新潛能,每個學生都有自我實現的良好愿望。教學中他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全體都參與進來,在參與中學到科學知識;在親歷探究中,經歷挫折與失敗、成功與興奮,從而理解科學的本質、精神、意義與價值。 如在教《四季星座》的時候,他就發動每個學生各自在喜歡的時間里,把自己喜歡的星星用線連起來,建立自己的星座。通過建立“我的星座”來激發學生去觀察星座,保持看星座的興趣。由于這個教學案例的參與性強,操作型好,結果被《國家小學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收錄為典型案例。 他的教學觀——強調動手,注重人文,為孩子奠定厚重的精神底蘊。他在教學中,創設了大量的動手的機會讓學生參與,重視每堂課實驗到位。他認為學習科學是學生自己實踐的事,所以,學生必須親自動手做,而不能由別人來代勞,不是要別人做給他們看。他還認為,除了動手,學生還必須有“動腦”的理性體驗,學科學的過程應該是體與腦的共同活動過程。在強調動手和動腦的同時,他更注重科學與人文的相融共生,因為在他的心目中,和諧的人格比扎實的知識技能要重要得多,把探究的快樂根植于孩子們的心靈,是小學科學教育的重要使命。 他的課堂觀——大膽改革,追求創新,讓課堂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精神家園。有人說:“課堂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钡κ拐n堂成為藝術而不留下遺憾。日常工作中,他重視上好每一節科學課。從課前鉆研教材、設計教法學法,到課中導入新課、創設意境,到課后小結、效果反饋等,不輕易放過任何一個環節。教育過程中,他根據課的內容設計方案,努力通過動手實踐給學生帶來科學探究的體驗,把學生帶到科學探究的意蘊中去,提高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感受力,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 例如:在《月相觀察》一課中:他由觀察早晨的月亮出發,激起學生的觀察興趣,然后通過描述自己看到的月亮,再次看到月亮就給老師打電話,看到滿月就給老師寫信等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興奮點,使學生保持了一個多月的觀察月亮的興趣。后來這個教學設計被“中國教學學會小學自然教學專業委員會”的會刊《科學課》評為優秀教學設計一等獎。2005年,在山西召開的全國年會上,這堂課還被評為全國“一等獎”。 他的學生觀——體驗童心,發現未來,每個孩子都具有科學探究的潛質,都是一個快樂的心靈。曾寶俊老師的課堂教學正是標示著這個方向,他的課上得很科學,很快樂,很人文,孩子在他的課堂上,把探究當作一件快樂的事兒。他在《暗盒里有什么》一課中,設計了幾個獨特的暗盒。課堂上,學生圍繞著幾個暗盒開展了一系列有意義的探究,此時,學生在他的眼里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發展著的、你追我趕的生命個體。他的責職是服務和呵護,讓他們在充滿陽光和空氣的天地里快活地、健康地成長為參天大樹。他的教學方式充滿人情味,他的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在這種探究的環境中,孩子們都能獲得科學的滋潤,體會到探究的快樂,成長的快樂,即使下課了,孩子們也不愿意離開,還爭論不休,就連聽課的幾百個老師也是疑惑不解,連稱“神奇”“有意思”,最后,這堂課以無可爭議成績獲得江蘇省科學探究案例教學展示一等獎的第一名。 在實踐的基礎上,他潛心于科學教育教學理論的總結和提升。他撰寫的科研文章曾獲9個國家級小學科學教學論文評比一等獎,他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了小學科學教育教學論文79篇,參編了教育教學書籍近百萬字;他被中國教育學會《科學視野網》聘為網絡編輯、蘇教版小學科學教學網論壇版主。尤其是2006年,他在《小學教學設計》雜志上開辟專欄,連載了11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論壇》,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極大的反響。2007年,從《科學課》雜志第10期開始,他又以“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組”的名義連載文章《科學探究過程技能單元的設計與思考》,2006年,作為全國杰出的科學老師代表,他的事跡被刊登在全國小學科學教育專業委員會會刊《科學課》雜志《教壇百花園》欄上。2008年第2期《科學課》雜志還將發表其教學思想與經驗的長篇報道——《走向“名師”的腳印》。 【人物故事】 2004年暑假,曾寶俊老師從古城揚州來到江南小鎮——華士。來到華士實驗學校,必將拋棄原先在揚州的所有榮譽和地位:學校科教科室主任、區教研站長、市兼職教研員……然而,當華士實驗學校夏青峰校長問他有什么加盟條件的時候,他說:“讓我做一個專職的科學老師就行!” 在來華士的第二年,他開始主持學??蒲刑幍娜粘9ぷ?,負責學校人文課題研究的具體事務。其實從2001年起,他自己就開始了課題研究之路,獨立申報了江蘇省“十五”規劃“青年專項”課題《設置綜合研究課題 培養科學探究能力》。該課題已于2006年4月結題。在結題會上,與會專家被他規范的課題操作所折服,認為“個人課題居然制定了課題管理章程,真的是令人想不到!”在整個課題研究過程中,他先后完成了3份研究報告:分別是《基于探究能力的綜合課題的設置》《小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評價目標及體系》《小學生科學素養的測試及調查》,組織了13次的大型課題研討,撰寫了近百個案例,其中有86個案例發表或獲獎,發表了40多篇論文,積累了近60萬字的文字。在整理成冊的近25萬的文字中,他就小學科學綜合研究課題的設計、小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與測試等諸方面都作了開創性的探討和研究,研究成果得到了專家們的肯定。 2005年,他接手華士實驗學校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立項課題“中小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研究”的結題任務。在結題材料準備期間,他日夜加班,梳理學校在十五期間對校園人文精神培養的研究資料。由于華士實驗學校在十五期間發展十分迅速,從一所鄉鎮九年一貫制學校迅速拓展成為一所具有國際化視野的綜合性教育集團,在這個過程中,學校舉辦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人文研究活動,一次次的沙龍、論壇、研討、會議對校園人文的培養作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積累了大量的原始研究資料。但由于人事變更,這些資料沒有被及時整理。在曾老師和課題組的同伴共同努力之下,經過近兩個多月的辛勞,編撰四本專著(每本近20萬字),兩本人文校本教材。對學?!笆濉逼陂g的課題研究工作,做了詳盡的研究整理,撰寫了內容翔實、科學,格式規范的關于“中小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研究報告。結題鑒定會上,中央教科所所長朱小蔓、江蘇省教科所所長彭剛、成尚榮等專家們對該課題研究作出了高度的評價。同年10月,課題組相關成果文章在《中國德育》雜志上發表,后又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資料中心》轉載。學校也因在十五期間卓有成效的研究被評為“無錫市教科研先進學?!薄ⅰ爸醒虢逃茖W研究所十五先進教科研基地”,曾寶俊也被評為“無錫市教育科研帶頭人”、“中央教科所教科研先進個人”。2006年,由曾寶俊老師執筆的《未成年人人文精神的培養》又被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列為重點課題。他本人申報的《小學生科學前概念水平測試的研究》再次被列為省“青年專項”課題?!懊坊ㄏ阕钥嗪畞怼?!2006年9月,無錫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一份非常崇高的榮譽——“無錫市名教師”的光榮稱號! 在努力讓自己成為學習型、反思型、專家型老師的同時,曾寶俊老師還不斷為年輕教師的成長提供幫助。在他的悉心指導下,江陰的季榮臻和朱蕾老師分別獲得江蘇省課堂教學優質課評比一等獎。陳強、顧錦荷、姚強東、田曉軍等老師都分別在無錫市和江蘇省的其他小學科學教學比賽中獲得一、二等獎。他本人也被聘為無錫市和江陰市科學中心組成員,并多次承擔無錫市、江陰市科學比賽的評委工作。 如今,作為無錫市名教師,作為華士實驗學校負責教育科研的主任,他更是意識到自己承擔了更多的責任,更是站在一個更高的平臺上思考學??茖W教育今后的發展,思考作為一所中央教科所附屬學校的科研品質。他師德優秀,教學水平高,理論功底扎實,教學藝術性強,教育教學效果特別顯著,是一個難得的學者型教師、科研型教師、創新型老師。我們相信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他將會以火一般的熱情,以勇往直前的氣魄,以過人的智慧和膽識,探索出了一條富有特色的科學教育發展之路,為我國的小學科學教育事業作出他應有的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