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人現實中的一種生活富足狀態,又是人內心的滿足性感受。老子沒有使用“幸福”的概念,但他認為,有一種合于天道、順乎自然的生活,人在其中無禍無咎,安于平和舒泰(所謂“往而無害,安平泰”),這就是幸福。 遵循常道 平和舒坦 根據道統萬物的理念,人們要獲得平和舒泰的生活,就應遵循天地間的常道。“無遺身殃,是謂襲常。”不愿招致禍殃,就要因循常道。相反,“不知常,妄作,兇。”不識常道而任意妄為,自會引來兇險,失去幸福。 欲望是幸福的天敵 在生活中,人們把欲望的滿足視為幸福的獲得,老子則看到了事情的反面,認定欲望是幸福的天敵。因為奢欲貪得銷蝕了人的滿足感,使“欲望的滿足”永難實現,從而使幸福淪為水中之月;同時,“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奢欲貪得促使人背離天道,沒有滿足,恣意妄為,人生災禍大多由此而起。正是欲望破壞了平和舒泰的生活,哪兒還能帶來幸福? 縱容欲望會失去幸福 從表象上看,人是為了幸福才追求欲望,然而,天道運行與事物表象正好相反,人縱容了欲望,卻從根本上失去了幸福,這是人類的誤區和不幸。古典小說《金瓶梅》中的男女主人公心性機敏,大都生活富足,遺憾的是他們作了欲望的奴隸,欲望控身不自由,是欲望毀滅了他們的生命和幸福,使他們淪落成一個個可憐的人兒。當代社會的腐敗案例,從來沒有生計困窘的成因,無一不是貪欲在驅使,貪欲使人墜入身心受控、沒有幸福的無底洞。生活的邏輯一再告訴人們:欲望的確是幸福的天敵。 以“無欲”來獲取幸福 欲望之門并不能通往幸福,老子主張從欲望的反面入手,以“無欲”來獲取幸福。他要人們“無知無欲”“見素抱樸”,認為“知足之足,常足矣。”生活中剔除欲望,時時感受到滿足,這才是真正而長久的幸福。自然,多彩的生活對欲望生成難免有刺激作用,比如“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但老子認為,人應該自覺地抑制欲望,“不見可欲,使心不亂。”以便在樸素的生活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安于平和舒泰。在老子看來,消除了貪欲,就是打開了一生幸福的閘門。 剔除奢欲 知足知止 老子論及幸福時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這是一種無欲、知足、知止的長久幸福觀。他叮囑人們:“大道甚夷,而民好徑。”大道本來平坦易行,但人們好走捷徑,往往弄巧成拙。其實,剔除了奢欲,生活中知足知止,那幸福就在眼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