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文章來源: 作者:bxh 發布日期:2014-05-19 [字號:大 中 小]
人際交往——大學新生常見人際交往問題 1.求人與被人求 拒絕與被拒絕 為了工作、生活,我們需要與人打交道。與人打交道本是平常事,問題在于打交道是經常要“求人”。有人說,我并不怕與人打交道,我討厭的是那種帶有功利目的的打交道。 這種說法背后,其實是怕被拒絕,怕自尊心受到傷害。這種心理很普遍,也很正常。在生存競爭異常激烈的今天,人際交往的界線愈來愈模糊。田園詩般的、不帶利害關系的“純粹友情”、不帶任何個人關系因素的工作或業務交往似乎不存在。在這種情況下,有的人會對人際交往產生懼怕,選擇躲避或拒絕。 上大學之前,你可能很少求人,需要求人的事都由家人出面代勞了。進入大學,生活要自理,求人的事難免。將來踏入社會,求人的事更少不了。辦成一件事,可能就是在被人拒絕99次的基礎上,第100次終于有人接受了你的請求。從某種意義上說,你的人際關系就是在求人與被人求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 如果你為一件不得不求人的時躊躇猶豫,磨蹭半天張不開口,你可從以下方面想想: ⑴ 我是為了正當的目的,以正當的手段去求人,沒什么不好意思的。 ⑵ 別人的幫助對我確實非常必要,我不是隨隨便便求人的。 ⑶ 對方有能力和條件幫助我,我的要求不是強人所難。 ⑷ 對方為幫助我而付出的代價,小于我得不到幫助所受的損失。 ⑸ 我是以商量的口吻求人。 如果你的請求符合以上情況,盡管大膽開口。 但你依然有可能被拒絕。你會感到沮喪,你的自尊心會受到挫傷。這仍然是正常的,沒有人永遠不會被人拒絕,這就如同人走路總會遇到障礙一樣。 我們要適應被人拒絕的情境,同樣,我們要學會恰當地拒絕別人。不會合情合理地拒絕別人,凡事都應承,也不是正確的人際交往準則。上述四種情況,反過來看,正是衡量我們是答應還是拒絕別人請求的標準。 2克服孤獨感 每個人或多或少地都會體驗到孤獨感,有孤獨感并不可怕。但是這種孤獨感得不到恰當的疏導和解脫而發展成習慣,就會變得性情孤僻古怪,嚴重時可發展成孤獨癥。 人在很多情況下會感到孤獨:遇到挫折得不到支持、同情和安慰;被排斥在本應歸屬的人群之外;處處與周圍的人意見不和或與周圍的人興趣、愛好格格不入;因為某種缺陷受到周圍人的嘲笑或輕視;周圍都是陌生人,沒有可交流的對象;沒有親密朋友或知心人可以傾訴和交流等等。 由此產生的孤獨,有的是因為一時一事(譬如,新生剛剛入學,周圍同學還很陌生,朋友圈子還沒有建立起來的時候),有的可能是性格的原因所導致,這類情況就需要適當地自我調整。 如果感到“周圍的人都不能理解我。”“周圍的人個個都很惡俗,沒一個我瞧得上的。”“周圍的人都歧視我、嘲笑我,不能與人為善。” 如果常有這樣的想法,你必然會感到孤獨。這主要在于你自身:要么是你對人際交往有不正確的認識,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要么是你對他人過于苛求,不能寬容他人的偶爾冒犯;也可能是童年或少年時期缺乏實際的情感交流體驗。 克服孤獨感,可以從以下方面嘗試: 認識到除自己外,其他人也會有孤獨感。每個人都可能體驗到孤獨,重要的是要學會從孤獨中走出來。 努力接觸他人,培養自己對他人生活或事件的興趣。可以先從某一個人開始,這樣就可以使交流更容易些,逐漸消除自己的封閉習慣。 幫助他人,為他人做事。會使你感到自己可以滿足別人的部分需要。 參加集體活動,成為集體中的一員,分享責任和快樂。鼓足勇氣去參加一個活動,努力找到使你感興趣的東西,你會發現一些你喜歡的人,友誼也就隨之而來。 3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有的人給別人的第一印象是逐漸深入的,“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大學同窗四載,早晚能讓人認清“廬山真面目“。 有這份從容與自信,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應該不成問題。 但是,初次相識,給對方留下好的第一印象,為日后的進一步交往就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這是一種社交技能。掌握這種技能,對今后進入社會的工作、生活都是必要的。 注意儀表 心理學研究發現,外貌、穿著、儀態、風度等,都是影響人際交往的第一印象的因素。有魅力的人總是讓人感到更活潑、可愛,更友善、和群;而衣著整潔大方、舉止自然親和,會給人一種親切感。 真誠熱情 對人講話時,態度誠懇、謙遜,更容易使人接受你的觀點。而真誠、熱情往往會給人一種信賴、親近感,有利于交往的繼續加深。 認真傾聽 認真傾聽常常會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既可以促進對方的表達,又可以深入了解對方的觀點和情緒體驗,使談話很好地發展下去。 此外,“SOLER”技術也是一種創建良好印象的方法:S(SIT)代表“坐要面對別人”;O(OPEN)表示“姿勢要自然開放”;E(EYES)代表“目光接觸”,談話時要正視對方的眼睛,不要躲閃;R(RELAX)表示“放松”。與人交往有意識地運用“SOLER”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加好感,讓別人更好地接納自己。 4學會與別人友好相處 有些同學不善于與別人交往,進入大學,面對陌生的環境,感到非常地苦惱,迫切希望改變不良的社交處境。這些同學渴望交往,但大多因為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致使交往不盡人意。交往需要一定的技巧,有的同學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領會和掌握這些技能,但如果勇于嘗試、勤于研習,就會逐步擺脫交往的困境。 學會理解他人 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和處理問題。一般而言,善于交往的人,往往善于發現他人的價值,懂得欣賞他人,愿意信任他人,對人寬容,能容忍他人有不同的觀點和行為,不斤斤計較他人的過失,在可能的范圍內幫助他人而不是指責他人,與朋友相處應存小異,求大同。 學會印象管理 我們在最初交往時并不會對一個人完全了解,可能會對他產生不好的印象,這一印象往往會在以后很久也不會改善,從而影響了我們之間的正常交往。其實這個同學很可能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樣,只是由于開始的某一點和你不合,留下了不好印象。因此,我們要有意識地“整理”別人留給自己的初步印象。 關心幫助別人 以相互幫助開端的人際關系,不僅容易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且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可以迅速縮短,使良好的人際關系迅速建立起來。 5沒有知心朋友怎么辦 在中學,我們可能有知心朋友,可以談論很深入的情感問題或者其他私人問題。然而進入大學之后,原來的朋友們都各奔東西了,在這陌生的新環境里,你可能感到周圍的人雖然都很友善,相處得也不錯,但是他們卻不能進入你的內心世界。為此,你不免感到孤獨和無奈。 新生在進入大學的最初階段,很多人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周圍的同學來自五湖四海,生活背景和習俗都各不相同,尋找和自己默契相投的知心朋友需要一個適應、交往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有了煩惱,需要傾訴,該找誰呢? 不忘老朋友,同時尋找新朋友。 大學新生入學的第一年,往往是高中同學之間保持交往最頻繁、最密切的時期,以后會逐漸減少。因為新的知心朋友已經在大學里找到了,你和新朋友之間的交往會日益增大。 有了新朋友,也不要忘記老朋友。知心朋友構成自己的情感支持系統,這個系統像釀酒一樣,越是年深日久,越顯醇厚。因此,它應當是相對穩定的,不宜經常更新換代。 6不喜歡與人交往,也非要交往不可嗎? 不喜歡交往的同學可能處于一種封閉的狀態,很少主動與他人交流和相處。可能你沒有體驗過交往的快樂,而放棄了嘗試。但是,在人際交往中,確實可以得到一個人獨處無法得到的快樂。對于大學生來說,人際交往的確是一件必需的事情。 有助于提高自我認識 從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態度、從和他人交往中認識自我,從與別人的比較中認識自我,即我們常說的“以人為鏡”。 有助于學習和開發智力 人際交往是獲得新知識的有效途徑。同時,人際交往中信息交流有利于啟迪思維,開發智力。 有助于社會化成熟 只有學會與人平等相處,才能自立于社會,獲得社會的認可, 成為一個成熟的社會化人。 有利于身心健康 通過人際交往體現人與人之間的愛護、關懷、信任與友誼,是精神需要得到滿足的重要內容。 我們希望能夠激起你與他人交往的動力,在今后與人交往相處中,能夠邁出勇敢的一步,這一步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7與同學發生沖突如何處理 大學同學間的交往不會一帆風順。同學們來自全國各地,生活習慣、家庭背景、性格、甚至語言等都有一定差別。相對中學來說,人際交往更加復雜。交往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意見不一或矛盾,這些不愉快可能即時爆發,也可能累積到一定程度才爆發。因此,必須做到: 冷靜 不管什么樣的沖突,首先要有意識地冷靜下來,避免激烈的言語爭執,甚至拳腳相加。很多惡性事件往往就是由于沖動,沒有理智思考的結果。冷靜下來,理智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自己行為的荒謬。 換位思考 使自己身處對方的位置,體驗對方的感受,這樣就會發現對方的行為和想法的合理性。 勇于溝通 有的時候,沖突的產生是由于相互誤解造成的。如果你能夠越過“面子”和尷尬,勇敢地與對方進行溝通,了解對方的真實想法,也要對方明白你的真情實感,誤會就會云開霧散了。 此外,同學們也不要因為與人發生了沖突而感到惴惴不安,我們不能要求自己和所有人、在所有的事件里都相互融洽,我們不僅要對其他人寬容,也要善待自己。 【上一篇】:學習心理
【下一篇】:
|
|
來自: 昵稱28161700 > 《心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