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昔顏氏將以女妻叔梁紇,而歷敘其祖宗積德之長,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孔子稱舜之大孝,曰:宗廟饗之,子孫保之,皆至論也。試以往事征之。
譯文:
《周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古代一位顏姓人家打算將女兒嫁給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只論他祖宗積德,就預知子孫一定有杰出的人物。孔子稱贊舜的大孝,說應在宗廟享受祭祀,子孫一定興盛不衰,都是正確的結論。試舉若干往事來證明。
積善之家 必有余慶
楊少師榮、建寧人。世以濟渡為生,久雨溪漲,橫流沖毀民居,溺死者順流而下,他舟皆撈取貨物,獨少師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貨物一無所取,鄉人嗤其愚。逮少師父生,家漸裕,有神人化為道者,語之曰:汝祖父有陰功,子孫當貴顯,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墳也。后生少師,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孫貴盛,至今尚多賢者。
譯文:
楊榮字少師,是福建建寧人,家里祖上靠擺渡謀生,一次下雨很久溪水漫漲,洪水沖毀民居,淹死的人順流漂下來,他人的船只只顧撈取財物,唯獨少師的曾祖父和祖父只是救人,財物一點也不撈取,同鄉的人嗤笑他們愚蠢。后來等到少師的父親出生,家里漸漸富裕起來,有位天神化身為道士,對少師父親說:你的祖父積了陰德,子孫會富貴榮耀,應該葬在某個地方。就依道士指示的地方安葬了,就是今天的白兔墳,后來生了少師,二十歲就中進士,官做到三公,曾祖父、祖父、父親都受了追封,官位同他一樣。子孫依然顯貴興盛,至今還有很多賢達之士。
鄞人楊自懲,初為縣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時縣宰嚴肅,偶撻一囚,血流滿前,而怒猶未息,楊跪而寬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自懲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況怒乎?宰為之霽顏。
譯文:
寧波人楊自懲,以前在縣里當差,存心仁愛厚道,遵守法令信受公平。當時的縣令非常嚴苛,有一次鞭打一個囚犯,打得血流滿面,而怒火仍難以平息,自懲跪在地上請求縣令寬恕了他。縣令說:這人實在太過違法悖理,不由得人不憤怒啊。自懲連忙叩頭說:執政的人失去道義,百姓散漫已久,如果體察他們的情勢,應該憐憫而不應高興,高興尚且不可,更何況發怒呢?縣令聽了怒氣平息下來。
家甚貧,饋遺一無所取,遇囚人乏糧,常多方以濟之。一日,有新囚數人待哺,家又缺米;給囚則家人無食;自顧則囚人堪憫;與其婦商之。婦曰:囚從何來?曰:自杭而來。沿路忍饑,菜色可掬。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后生二子,長曰守陳,次曰守址,為南北吏部侍郎;長孫為刑部侍郎;次孫為四川廉憲,又俱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譯文:
自懲家里很窮,人有所饋贈一概不收,遇到囚犯缺糧食,常常到處設法救濟。有一天,幾個新來的囚犯沒糧吃而自懲家里也沒糧食了,如果給了囚犯自己家人就沒糧食吃,而如果只顧自家吃又感到囚犯可憐,只好與妻子商量。妻子問:囚犯從哪里來?說:從杭州來。一路忍饑挨餓,面有菜色。妻子聞言將自己的米撤下來,煮了粥供囚犯吃。自懲的妻子后來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叫守陳,次子叫守址,分別做到了南北吏部侍郎,長孫也做到了刑部侍郎,次孫做到了四川按察使,而且都是名臣。今人楚亭、德政,也是他們的后裔。
昔正統間,鄧茂七倡亂于福建,士民從賊者甚眾;朝廷起鄞縣張都憲楷南征,以計擒賊,后委布政司謝都事,搜殺東路賊黨;謝求賊中黨附冊籍,凡不附賊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約兵至日,插旗門首,戒軍兵無妄殺,全活萬人;后謝之子遷,中狀元,為宰輔;孫丕,復中探花。
譯文:
以前英宗正統年間,鄧茂七在福建領頭作亂,百姓跟隨的很多。朝廷起用鄞縣人張都憲張楷南征,設計捉拿叛賊,后來又派布政司謝都事搜殺東路的賊黨。謝找到了附賊百姓的名冊,凡是沒有叛附賊黨的百姓,秘密授予白布小旗,約好等官兵到的時候,把旗插在門樓,戒令官兵不要亂殺,使一萬多人活了命。后來謝的兒子謝遷中了狀元,做了宰相,孫子謝丕中了探花。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團施人,求取即與之,無倦色;一仙化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團。母日日與之,終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誠也。因謂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團,何以報汝?府后有一地,葬之,子孫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數。其子依所點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纓甚盛,福建有無林不開榜之謠。
譯文:
莆田林姓人家,很久以前有位老媽媽好善行,常做粉團布施人,有人要就給,毫無厭倦之色。有一個神仙化身為道人,每天早上都去要五六個粉團,老媽媽每天照給不誤,三年如一日,神仙知道老媽媽好善的虔誠,于是對她說:我吃你的粉團三年了,怎么才能報答你呢?你家后面有一片地,如果你百年后葬在那里,子孫當官受爵的,有一升麻子那么多的數目。后來,兒子按神仙的指點把老人埋葬了,當世就有九人考中進士,累代有功名者很盛,以至福建有“無林不開榜”的諺語。
馮琢庵太史之父,為邑庠生。隆冬早起赴學,路遇一人,倒臥雪中,捫之,半僵矣。遂解己綿裘衣之,且扶歸救蘇。夢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誠心,吾遣韓琦為汝子。及生琢庵。遂名琦。
譯文:
馮太史琢庵的父親當秀才的時候,有一個隆冬的早晨去學校。路上遇見一人臥倒在雪里,一摸鼻息,已經半僵了,于是解下自己的棉襖給他穿上,扶回家救醒過來。晚上夢見天神對他說:你救了一條人命,而且出于至誠之心,我派韓琦做你的兒子。等生下琢庵,就取名為琦。
臺州應尚書,壯年習業于山中。夜鬼嘯集,往往驚人,公不懼也;一夕聞鬼云:某婦以夫久客不歸,翁姑逼其嫁人。明夜當縊死于此,吾得代矣。公潛賣田,得銀四兩。即偽作其夫之書,寄銀還家;其父母見書,以手跡不類,疑之。既而曰:書可假,銀不可假;想兒無恙。婦遂不嫁。其子后歸,夫婦相保如初。
譯文:
臺州應尚書,壯年時住在山里讀書。夜里群鬼嘯集,常常很嚇人,但他毫不害怕。一天晚上聽見鬼說:某某婦人由于丈夫在外很久沒回來,公婆逼她改嫁,明晚她會來這里上吊而死,我就有人代替了。應尚書偷偷地賣了一些田地,得了四兩銀子,就偽裝婦女丈夫的筆跡寫了一封信,連同銀子寄到她家里去。父母見到書信,因筆跡不像,產生懷疑;繼而又想:信可以是假的,銀子總不可能是假的,想來兒子肯定平安無事,就沒有再強迫兒媳婦改嫁。后來兒子果然回來了,夫婦過上團圓美滿如初的生活。
公又聞鬼語曰:我當得代,奈此秀才壞吾事。旁一鬼曰:爾何不禍之?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陰德尚書矣,吾何得而禍之?應公因此益自努勵,善日加修,德日加厚;遇歲饑,輒捐谷以賑之;遇親戚有急,輒委曲維持;遇有橫逆,輒反躬自責,怡然順受;子孫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譯文:
應公某晚又聽到鬼說,我本來就有替死鬼了,怎奈這個秀才壞了我的好事?旁邊另一個鬼說,你為什么不報復懲罰他呢?那鬼說,天帝因為這個人心地好,已命他做陰德尚書了,我又怎么能夠禍害他呢?應公此后更加勉力,善行一天天修,品德一天天厚;遇到饑荒年歲,就捐糧食賑災,遇到親戚有什么緊急的事,就想方設法去幫助;自己遭遇了什么拂逆災禍,就反躬自責,安然順受。應公的子孫考中功名的,迄今已經有很多了。
常熟徐鳳竹栻,其父素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為同邑之倡,又分谷以賑貧乏,夜聞鬼唱于門曰:千不誆,萬不誆;徐家秀才,做到了舉人郎。相續而呼,連夜不斷。是歲,鳳竹果舉于鄉,其父因而益積德,孳孳不怠,修橋修路,齋僧接眾,凡有利益,無不盡心。后又聞鬼唱于門曰:千不誆,萬不誆;徐家舉人,直做到都堂。鳳竹官終兩浙巡撫。
譯文:
常熟有位徐鳳竹徐軾,他父親本來很富有,偶爾遇到饑荒的年月,先捐出租子倡導同縣捐糧救災,又分自己的糧食賑濟窮人。夜里聽見鬼在門前唱道:千不誆,萬不誆,徐家秀才,做到了舉人郎。一聲接一聲唱,連夜不斷。這年,鳳竹果然中了舉人。徐父更加努力積德行善,孜孜不倦,修橋修路,齋僧救濟窮人,凡是對人有利的事,都盡心去做。后來又聽到鬼在門口唱道:千不誆,萬不誆,徐家舉人,直做到都堂。鳳竹做官一直做到兩浙巡撫才卸任。
嘉興屠康僖公,初為刑部主事,宿獄中,細詢諸囚情狀,得無辜者若干人,公不自以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后朝審,堂官摘其語,以訊諸囚,無不服者,釋冤抑十余人。一時輦下咸頌尚書之明。公復稟曰:輦轂之下,尚多冤民,四海之廣,兆民之眾,豈無枉者?宜五年差一減刑官,核實而平反之。尚書為奏,允其議。時公亦差減刑之列,夢一神告之曰:汝命無子,今減刑之議,深合天心,上帝賜汝三子,皆衣紫腰金。是夕夫人有娠,后生應塤、應坤、應堎,皆顯官。
譯文:
嘉興屠康僖公,起初擔任刑部主事,親自住在監獄里,仔細詢問每個囚犯的情況,發現了一些無辜下獄的人,屠公不引以為功,秘密向刑部堂官上疏說明實情。后來朝廷審訊的時候,堂官就按照屠公疏文中的語句來審訊囚犯,囚犯心服口服,釋放了有冤情的十多人,一時間,囚犯們都稱頌尚書很英明。屠公繼續上疏說:御輦之下,尚且有很多冤民,四海子光,百姓之眾,哪能沒有冤枉的呢?應該五年就派一名減刑的官員,對冤獄核實而平反。尚書向皇上奏疏,皇上恩準。當時屠公也被作為減刑官下派,夜里夢見一位天神告訴說:你命中本來無子,而你減刑的奏議深合天心,上天賜你三個兒子,都能穿紫帶金。這天夜里夫人懷孕了,后來生了應塤、應坤、應棱三個兒子,都做了大官。
嘉興包憑,字信之,其父為池陽太守,生七子,憑最少,贅平湖袁氏,與吾父往來甚厚,博學高才,累舉不第,留心二氏之學。一日東游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見觀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得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銀少,不能竣事;復取松布四疋,檢篋中衣七件與之,內纻褶,系新置,其仆請已之。憑曰:但得圣像無恙,吾雖裸裎何傷?僧垂淚曰:舍銀及衣布,猶非難事。只此一點心,如何易得。后功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公夢伽藍來謝曰:汝子當享世祿矣。后子汴,孫檉芳,皆登第,作顯官。
譯文:
嘉興包憑,字信之,他的父親做池陽太守,生有七個兒子,包憑最小,入贅平湖袁家,與我父親交情很深,博學高才,但是考了很多次卻沒能考中,對佛道的學說很留心。有一天往東到泖湖游玩,偶爾走到一個村寺,看見觀音大士的塑像立在露天,經受風吹雨淋,就拿出身上所有的十兩銀子,交給住持僧讓他修繕殿宇,僧人說,工程很大,銀子不夠完工,又拿出松布四匹,從箱中找出七件衣服交給寺僧。其中有的衣服褶皺宛然,是新制的,仆從阻止,包憑說:只要圣像不再暴露受風雨,我就是光膀子又有何妨?寺僧聽了垂淚說:布施銀兩衣布,倒也不是難事,只是您的一片赤誠,十分難得。后來修繕完工了,包憑拉著老父一同游玩,夜宿寺中,包憑夢見伽藍神來道謝說:你的兒子當享受俸祿啊。后來包憑的兒子包汴,孫子(木圣)芳都考中進士,做了大官。
嘉善支立之父,為刑房吏,有囚無辜陷重辟,意哀之,欲求其生。囚語其妻曰:支公嘉意,愧無以報,明日延之下鄉,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則我可生也。其妻泣而聽命。及至,妻自出勸酒,具告以夫意。支不聽,卒為盡力平反之。囚出獄,夫妻登門叩謝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無子,吾有弱女,送為箕帚妾,此則禮之可通者。支為備禮而納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立生高,高生祿,皆貢為學博。祿生大綸,登第。
譯文:
嘉善支立的父親擔任刑房吏,有一名囚犯無辜被判的重刑,支公很同情他,想救他活命。囚犯對妻子說:支公美意救我,慚愧無法報答,明天請他到家里來,你以身侍奉他,如果他肯用意救我,我可能就能活下來了。妻子流淚答應了他。等支公到了家里,囚犯的妻子出來勸酒,并把丈夫的意圖告訴支公,支公斷然拒絕了,但終盡力為囚犯平了反。囚犯出獄后,夫婦一同登門叩謝支公說:您有如此厚德,近世少有啊。您至今還沒有兒子,我有一小女兒,送您作為侍奉帚箕的姬妾,這在禮數也是說得通的。支公備了聘禮娶了囚犯的女兒,后來生了支立,二十歲就中了狀元,官做到翰林孔目,支立又生了支高,支高又生了支祿,都是貢生。支祿生了支大綸,也中了狀元。
凡此十條,所行不同,同歸于善而已。若復精而言之,則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
譯文:
上列十條,所做的事情不同,但都歸于善行。如果再精細論說,則善有真善,有假善;有直善,有曲善;有陰善,有陽善;有是善,有非善;有偏善,有正善;有半善,有滿善;有大善,有小善;有難行善,有易行善;都應一一深入辨析。行善卻不窮究事理,自以為行善,孰不知有可能造孽,枉費苦心,了無益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