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送別詩 送別1 無名氏 楊柳青青著地吹,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注釋 1.這首詩見于崔瓊《東虛記》,作者姓名不載,大約作于隋煬帝大業(yè)年間。 2.柳條折盡: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1 王勃 城闕輔三秦2 ,風煙望五津3 。 與君離別意 ,同是宦游人4 。 海內(nèi)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5 。 無為在岐路6 ,兒女共沾巾。 注釋 1.少府:官名,即縣尉,掌管一縣的治安和軍事。之:去,往。之任:去就任。蜀川:泛指蜀地。 2.闕:古代宮門兩旁的望樓。城闕:這里指長安。輔三秦:以三秦為輔,即在三秦的拱衛(wèi)下。三秦:指古代秦國的地域,在今陜西一帶。秦朝滅亡后,項羽將秦故地分為雍、塞、翟三國,后世遂稱這一帶為三秦。 3.五津:蜀中的長江自湔堰至健為一段有五個渡口,即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合稱為五津。 4.宦游:為了做官而遠游四方。 5.比:古代五家相連為比。比鄰:近鄰。這兩句化用了曹植《贈白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茍不虧,在遠分日親。” 6.無為:不要,不用。歧路:岔路,指分手的地方。 評論 1.蓋齊梁代降,沿襲綺靡。非大有神情,胡能蕩滌。唐初五言律,惟王勃“送送多窮路”、“城闕輔三秦”等作,終篇不著景物,而興象婉然,骨氣蒼然,實首啟盛、中妙境。五言絕亦舒寫悲涼,洗削流調(diào)。究其才力,自是唐人開山祖。拾遺、吏部,并極虛懷,非溢美也。(明·胡應麟《詩藪》內(nèi)編卷四) 2.王(勃)工寫景,遂饒秀色。至如“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真是理至不磨,人以習聞不覺耳。張曲江“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亦即此意。(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 3.(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贈別不作悲酸語,魄力自異。(清·孫洙《唐詩三百首批》) 芙蓉樓送辛漸 其一 王昌齡 寒雨連天夜入?yún)? ,平明送客楚山孤3 。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4。 注釋 1.本題共二首,大約作于開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齡貶官嶺南歸來作江寧(今江蘇南京)丞時。芙蓉樓:原名西北樓,在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西北,登臨可俯瞰長江。 2.吳:指今江蘇一帶地區(qū)。 3.平明:天剛亮的時候。楚山:長江以北的山。長江下游江北淮南一帶古時屬于楚國,故稱。 4.“一片”句:比喻自己心地冰清玉潔。鮑照《代白頭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 送元二使安西1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2 ,客舍青青楊柳新 。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3 。 注釋 1.元二:安西:即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是唐代設置的管轄西域地區(qū)的機構,治所在龜茲城(今新疆庫車)。這里指它管轄的地區(qū),在今天新疆自治區(qū)境內(nèi)。 2.渭城:秦朝都城咸陽,漢時稱為渭城,其址在長安附近。這里用來指長安。浥(yì):沾濕,浸潤。 3.陽關:古關塞名,在今甘肅敦煌西南,是通往西域的要道。因位于玉門關以南,故名陽關。故人:老朋友。 評論 1.唐人猶用意小詩,其命意與所敘述,初不減長篇,而促為四句,意正理盡,高簡頓挫,所以難耳。故必有可書之事,如王摩詰云:“西出陽關無故人”,故行者為可悲,而勸酒不得不飲,陽關之詞不可不作。(宋·范溫《潛溪詩眼》二十五) 2.“數(shù)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豈不一唱三嘆,而氣韻衰颯殊甚。“渭城朝雨”,自是口語,而千載如新。此論盛唐、晚唐三昧。(明·胡應麟《詩藪》內(nèi)編卷六) 3.初唐絕,“蒲桃美酒”為冠;盛唐絕,“渭城朝雨”為冠;中唐絕,“回雁峰前”為冠;晚唐絕,“清江一曲”為冠。(同上) 4.孔文谷曰:“絕句如王摩詰‘廣武城邊逢暮春,汶陽歸客淚沾巾。落花寂寂啼山鳥,楊柳青青渡水人’與‘渭城’一篇,……皆風人之絕響也。”(明·謝榛《四溟詩話》) 5.作詩不可以意徇辭,而須以辭達意。辭能達意,可歌可詠,則可以傳。王摩詰“陽關無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辭一出,一時傳誦不足,至為三疊歌之。后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能出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謂之達耳。(明·李東陽《麓堂詩話》) 6.七言,初唐風調(diào)未諧,開元、天寶諸名家,無美不備,李白、王昌齡尤為擅場。昔李滄溟推“秦時明月漢時關”一首壓卷,余以為未允。必求壓卷,則王維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齡之“奉帚平明”、王之渙之“黃河遠上”,其庶幾乎!而終唐之世,絕句亦無出四章之右者矣。(清·王士禛《萬首絕句選凡例》) 送別 王維 送君南浦淚如絲1,君向東州使我悲2。 為報故人憔悴盡,如今不似洛陽時。 注釋 1.南浦:面南的水邊,泛指送別的地方。浦:水濱。 2.東州:這里指兗州,友人要去的地方。 3.為報:為我?guī)€口信。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1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 2,聞道龍標過五溪 3。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直到夜郎西 4。 注釋 1.王昌齡:唐代詩人,天寶年間被貶為龍標縣尉。左遷:貶謫,降職。龍標:唐代縣名,在今湖南黔陽縣,唐時這里還是非常荒遠的地方。 2.楊花:柳絮。子規(guī):即杜鵑鳥,啼聲哀婉凄切。 3.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五條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貴州東部。 4.隨風:一作“隨君”。夜郎西:泛指湖南西部和貴州一帶地區(qū)。夜郎:古夜郎國在今貴州桐梓縣,這里指的是唐代的夜郎縣,在今湖南沅陵縣。 評論 1.太白絕句,每篇只與人別,如《寄王昌齡》、《送孟浩然》等作,體格無一分形似。奇節(jié)風格,萬世一人。(桂長祥《李詩選》) 2.曹植《怨詩》:“愿作東南風,長逝入君懷。”又齊濣《長門怨》:“將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懷。”而白兼裁其意,撰成奇語。(敖英《唐詩絕句類選》) 3.太白“楊花落盡”與樂天(應為元稹)“殘燈無焰”體同題類,而風趣高卑,自覺天壤。(毛先舒《詩辨坻》卷三) 4.若單說愁,便直率少致,襯入景語,無其理而有其趣。(清黃生《唐詩摘抄》) 5.即“將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懷”意,出以搖曳之筆,語意一新。(清沈德潛《唐詩別裁》) 6.“愁心”二句,何等纏綿悱惻,而“我寄愁心”,猶覺比“隔千里兮共明月”意更深摯。(清黃叔燦《唐詩箋注》) 7.三四句言此心之相關,直是神馳到彼耳,妙在借明月以寫之。(李瑛《詩法易簡錄》) 贈汪倫1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2。 桃花潭水深千尺3,不及汪倫送我情。 注釋 1.汪倫:安徽涇縣的村民。天寶末年李白游涇縣時,汪倫常以美酒招待李白,李白臨行前即作此詩留別。 2.踏歌:民間流行的一種手拉手、兩腳踏地為節(jié)拍的歌唱方式。 3.桃花潭:在涇縣東南一百公里處。 評論 1.倫,一村人耳,何親于白?既醞酒以侯之,復臨行以祖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處,信手拈出,所以調(diào)絕千古。后人效之,如“欲問江深淺,應如遠別情。”語非不佳,終是杞柳杯棬。(唐汝詢《唐詩解》) 2.若說汪倫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zhuǎn)換間。(清沈德潛《唐詩別裁》) 3.相別之地,相別之情,讀之覺娓娓兼至,而語出天成,不假 4.言汪倫相送之情深耳,直說便無味,借桃花潭水以襯之,便有不盡曲折之意。(李瑛《詩法易簡錄》) 5.贈人之詩,有因其人之姓借用古人,時出巧思,若直呼其姓名,似徑直無味矣。不知唐人詩有因此而入妙者,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舊人惟有何堪在,更與殷勤唱渭城”、“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皆膾炙人口。(于源《瑣窗燈語》)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1 故人西辭黃鶴樓2,煙花三月下?lián)P州3。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注釋 1.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昌縣蛇山黃鵠磯上,下臨長江。古代傳說仙人王子安曾經(jīng)乘黃鶴經(jīng)過這里,又傳說費文煒在這里駕鶴登仙而去,故而得名黃鶴樓。之:往,到。廣陵:今江蘇揚州。 2.故人:老朋友,這里指孟浩然。西辭:黃鶴樓在揚州之西,故云。 3.煙花:形容春天花柳明媚、云氣氤氳的景象。 4.下:自黃鶴樓去揚州是順流而下,故云。 評論 1.帆影盡則目力已極,江水長則離思無涯。悵望之情,俱在言外。(唐汝詢《唐詩解》) 2.“下?lián)P州”著以“煙花三月”,頓為送別添毫。“孤帆遠影”句,以目送之,“盡”字妙。“惟見”句,再托一筆。(黃叔燦《唐詩箋注》) 3.語近情遙,有“手揮五弦,目送歸鴻”之妙。(《唐宋詩醇》) 4.不必作苦語,詞等詩如朝陽鳴鳳。(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 5.襄陽此行,江程迢遞,太白臨江送別,悵望依依,帆影盡而離心不盡。十四字中,正復深情無限。(俞陛云《詩境淺說續(xù)編》)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1,白水繞東城 。 此地一為別 2,孤蓬萬里征3 。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 揮手自茲去 ,蕭蕭班馬鳴 。 注釋 1.北郭:北城外。郭:外城。 2.為別:作別。 3.孤蓬:比喻孤身漂泊之人。蓬:蓬草,常隨風飄轉(zhuǎn),故用以比喻漂泊之人。征:遠行。 4.浮云:漂浮無定的云,比喻友人。 5.“落日”句:落日徐徐落下,似有所依戀,像是自己眷戀友人的心情。故人:指李白自己。 6.蕭蕭:馬嘶鳴聲。斑:分別。 評論 1.三、四流走,亦竟有散行者,然起句必須整齊。……蘇李贈言多唏噓語而無蹶蹙聲,知故人之意在不盡矣。太白猶不失斯旨。(清沈德潛《唐詩別裁》) 2.前解敘送別之地,后解言送友之情。(王堯衢《古唐詩合解》) 別董大 其一1 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 2,北風吹雁雪紛紛 。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 注釋 1.董大:可能是當時著名的音樂家董庭蘭,他排行為大,故曰董大。 2.曛(xūn):日色昏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 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 2,胡天八月即飛雪 3。 忽然一夜春風來 ,千樹萬樹梨花開 。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4。 將軍角弓不得控 5,都護鐵衣冷難著 6。 瀚海闌干百丈冰 7,愁云慘淡萬里凝 8。 中軍置酒飲歸客 9,胡琴琵琶與羌笛10 。 紛紛暮雪下轅門11 ,風掣紅旗凍不翻12 。 輪臺東門送君去 13,去時雪滿天山路14 。 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 ,雪上空留馬行處 。 注釋 1.這首詩是天寶十三年到至德元年之間,岑參任安西北庭節(jié)度判官時所作。判官:唐代節(jié)度使手下協(xié)助處理公務的幕僚。 2.白草:我國西北地區(qū)出產(chǎn)的一種牧草,牛馬都喜歡吃。干枯時,變成白色,故名。 3.胡天:泛指西北地區(qū)的天空。胡:我國古代對北方和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稱呼。 4.錦衾:錦緞的被子。 5.角弓:用獸角裝飾的硬弓。控:引,拉開。 6.都護:鎮(zhèn)守邊疆的長官。唐時設六都護府,各設大都護一員。唐代也往往尊稱節(jié)度使為都護。鐵衣:鎧甲。著:穿。 7.瀚海:大沙漠。闌干:縱橫。百丈冰:形容冰層之厚。 8.慘淡: 9.中軍:本義是主帥親自統(tǒng)領的軍隊,這里借指主帥居住的營帳。飲歸客:請歸客飲酒。 10. 11. 12. 13. 14. 送嚴士元1 劉長卿 春風倚棹闔閭城2,水國春寒陰復晴2。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情3。 君去若逢相識問,青袍今已誤儒生4。 注釋 1.嚴士元:吳(今江蘇蘇州)人,曾官員外郎。 2.棹:船槳。闔(hé)閭(lǚ)城:指蘇州。闔閭是春秋時吳國君王,因蘇州是吳國都城,故稱其為闔閭城。 3.水國:即水鄉(xiāng)。 4.“草綠”句:是說春草有情,一直綠到了萬里外的湖南。湖南:嚴士元要去的地方。 5.“青袍”句:是說這小小的官職耽誤了自己。青袍:唐代八九品的下級官員穿青色官服。儒生:指劉長卿自己。 別離 陸龜蒙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 杖劍對尊酒1,恥為游子顏2。 蝮蛇一螫手,壯士即解腕3。 所志在功名4,離別何足嘆。 注釋 1.杖:同“仗劍”,持劍。尊:酒器。 2.“恥為”句:是說恥于做出游子慣于的依依不舍之態(tài)。 3.“蝮蛇”二句:表示果決無畏。《史記·田儋傳》:“蝮螫手則斬手,螫足則斬足。”蝮蛇:一種奇毒的蛇。螫(shì):毒蟲刺人。解腕:斬斷手腕。 4.志:立志,志向。 評論 1.直疑高山墜石,不知其來,令人驚絕。(清·沈德潛《說詩晬語》) 送日本國僧敬龍歸 韋莊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東更東1。 此去與師誰共到2,一船明月一帆風。 注釋 1.“扶桑”二句:極寫日本之遠。扶桑:海外國名,《梁書·扶桑國傳》:“扶桑在大漢國東二萬余里。”后成為日本的代稱。 2.“與師誰”:即“誰與師”的倒文。 、 送別詩”的分類及鑒賞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代詩歌中,送別詩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內(nèi)容。古時候由于交通不便,通訊極不發(fā)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shù)載難以相見,所以古人特別看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一個永恒的主題。 (1)謝別 如:李白的《贈汪倫》“桃花潭花深千尺,不及汪倫迭我情。”李白斗酒詩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據(jù)袁枚《隨園詩話補遺》記載:有一位素不相識的汪倫,因羨慕大詩人李白,于是寫信給李白,邀他去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qū))游玩,信上熱情洋溢地寫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當李白見到汪倫時,才知道汪倫乃涇川豪士,為人熱情好客,倜儻不羈。遂問:“桃園酒家何處?”汪倫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并無萬家酒店。”雖然這位冒失的汪倫的做法有點讓李白哭笑不得,但他欲見自己的良苦用心和熱情好客又讓他感動,數(shù)日汪倫都好酒好菜招待李白,并親自引導李白游歷涇縣的名勝古跡,臨別時,汪倫又送給他許多的禮物。李白深受感動,為感謝汪倫的深情厚意,李白即興脫口吟出這首詩贈別,表達對汪倫的深深謝意。這樣的送別,側(cè)面表現(xiàn)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來就沒有上層社會送往迎來那套繁瑣禮節(jié),看來,李白走時,汪倫不在家中。當汪倫回來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攜著酒趕到渡頭餞別。不辭而別的李白固然灑脫不羈,不講客套;踏歌歡送的汪倫,也是豪放熱情,不作兒女沾巾之態(tài)。短短十四字就寫出兩人樂天派的性格和他們之間不拘形跡的友誼。 參考書目: ①《唐詩三百首》(圖文版)京華出版社 2004年1月第一版 離情別意是古代文人騷客詠嘆的永恒主題。抒寫離情之章遠在《詩經(jīng)》中就已出現(xiàn),如“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于野。贍望弗及,泣涕如雨”(《邶風·燕燕》),或“我送舅氏,悠悠我思”(《秦風·渭陽》)。偉大詩人屈原說過:“悲莫悲兮生別離。”南朝梁代著名文學家江淹也慨嘆:“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蘇東坡也曾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古代送別詩種類繁多,根據(jù)其內(nèi)容及主題傾向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 第二,借詩吐胸中積憤或明心志的。這類詩往往是詩人在艱難困厄之際寫就的,往往有不少見情見性的佳作,如王昌齡,“天生賢才”終未被“君王”所用,雖命運多舛,仕途坎坷,屢遭貶謫,但他胸懷大志,仍想建功立業(yè):“身在江海上,云連京國深。行當務功業(yè),策馬何骎骎。”(《別劉谞 》) 第三,重在勸勉、鼓勵、安慰的。如王維的《送梓州李使君》、梅堯臣的《東城送運判馬察院》等,勸勉之中帶有明顯的“君子贈之以言”的傾向。高適《別董大》中“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兩句為“胸臆語,兼有氣骨”(殷璠《河岳英靈集》),因為是知音,說話才質(zhì)樸而豪爽,又因別離,才以希望為慰藉,于慰藉之中傾注信心和力量。 第四,綜合型的,既含離別之情,又有身世命運之感,或兼勸慰警示之意。這類送別詩內(nèi)涵豐富,表意的側(cè)重點也不明顯。如謝眺的《新亭渚別范零陵云》把離別之情、勸慰之情和內(nèi)心的希冀巧妙地融為一體:“停驂我悵望,輟棹子夷猶。廣平聽力籍,茂陵將見求。心事俱已矣,江上徒離憂。” 這些詩從情感上看,或“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有著濃重的傷感情緒,意極為凄悲,催下淚下;或一洗悲酸之態(tài),吹響豪邁的號角,激情蕩漾,氣貫長虹,如 “勿使燕然上,唯留漢將功”(陳子昂《送魏大從軍》);或運用優(yōu)美的文字,勾畫綺麗的意 境,創(chuàng)設輕松的氛圍,使人心曠神怡,如“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或慨嘆塵世之喧囂,追慕山林之空靈寂靜,贊嘆僧人之清靜脫俗,富有禪意之情等等,不一而足。 送別詩中常見的意象有如下幾種: 第一,長亭、勞勞亭、謝亭、灞陵亭、南浦。長亭,是古人在大道上專為行人休息所設的亭子,人們常在長亭送別,從而使得長亭這一自然景觀常常出現(xiàn)在與送別有關的作品中。勞勞亭,離建康古城大約十五里;謝亭,又名謝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齊詩人謝眺任宣城太守時所建,他曾在此送別朋友范云,后來謝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別之地;灞陵亭,在長安東南三十里處,那里原有一條灞水,又因漢文帝葬在那里,遂稱灞陵,唐代時人們送朋友出長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一是指專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區(qū)中位于這個地區(qū)南側(cè)的水浦,再一個是指河流的分口處,江淹在《別賦》中說:“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此后人們便用“南浦”作為送別詩的意象。 第二,楊柳。“柳”者,“留”也,二者諧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慣。這一古老的風俗最早出現(xiàn)于漢代,漢樂府有古曲《折楊柳歌》:“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 第三,夕陽、日暮。許多詩人喜歡把離別與夕陽、日暮聯(lián)系在一起,表達濃濃的離情,這是因為憂傷的情感和蒼茫的暮色相協(xié)調(diào),對于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來說,暮色漸起漸至蒼茫,最能勾起他們的離情別緒,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說的“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第四,酒。古人離別多設宴餞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將意”(楊載《詩法家數(shù)》),“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別宋之悌》),故許多離別詩,都飄散著釅釅的酒香,酒里充盈著親情、友情、故園之情、感時之情。 第五,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劉禹錫《秋詞二首》),古人在對秋景的注視中感覺到時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暫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對現(xiàn)實失望,對前途悲觀。遇秋而愁已成為古代文人的一種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對巫山巫峽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壯志難酬,國勢衰落,不禁發(fā)出“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秋興八首》)的感嘆,抒發(fā)了自己的憂國之情和孤獨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蕭條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別詩中慣用的意象。 縱觀古代的送別詩,贈別也罷,留別也好,俱是由眼前景而觸發(fā)心中情,是寓情于景、寓景于情,是真情的流露、心志的坦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