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度入緬作戰的四十余萬中國遠征軍將士有近十萬人陣亡,其中第一次入緬作戰,中國軍隊與英美盟軍在敗退中只是將陣亡者草草埋尸荒野,而第二次入緬作戰遠征軍高奏凱歌一路追擊殲滅日軍,雖說當時在緬甸各地都建有中國遠征軍墓地,但由于隨后歲月中多方面原因,這些墓地均遭破壞……

“以前緬甸有十多處中國遠征軍的紀念碑,現在基本都被毀壞,毀了四十多年了……”。旅緬遠征軍暨后裔聯誼會副會長王玉順年少之時見證過遠征軍墓地遭當地人破壞的情景。如今王玉順家所在的實皆山上,密密麻麻的有上千座佛塔,其中在山頂上的一座佛塔的塔基上,密密麻麻的刻著一排排名字,是二戰時期陣亡在這片戰場上陣亡的日軍士兵的名字,而日本戰后修建類似的慰靈塔與慰靈碑,在緬甸還有很多。

據云南二戰史研究專家戈叔亞介紹,密支那戰役后,駐印軍各師曾為陣亡將士立碑,第50師師長潘裕昆曾為50師陣亡將士紀念碑題詞“壯氣冠河山,青史長留忠勇跡;英魂昭日月,黃土難埋敵愾心。”其后十余年,由于戰亂以及中緬關系等多方面原因,緬甸各地的中國遠征軍公墓、紀念碑、紀念堂均被毀壞。而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起,隨著戰后日本經濟的崛起,日方以經濟援助的方式獲得緬甸政府同意,在緬甸各地新建起慰靈塔、慰靈碑,紀念那些在戰爭中死去的日本士兵。
如今,50師的墓地和紀念碑所在地已變為一所小學,第30師墓地之上,現為緬甸密支那第二中學,至今仍然可以看到被搗毀墓地殘存的地基。在密支那的三個遠征軍的墓地中,這里的墓地最大,墳墓最多。現在同古有一座,那里曾經的中國遠征軍紀念碑一度被破壞,僅存基座,上世紀90年代,同古的老兵楊伯方經過不懈的努力,終于建立了一座新的紀念碑,這是緬甸第一座重建的遠征軍紀碑……
如今楊老已經去世,他的兒子守護著紀念碑。(圖片由戈叔亞老師提供)

2011年8月1日起,新《烈士褒揚條例》首次出現了有關境外烈士墓的規定:對于境外的中國烈士紀念設施的保護,由國務院民政部門會同外交部等有關部門辦理。但不少熱心于中國遠征軍問題的人士表示,那些為中國抗戰勝利而犧牲在異國他鄉的將士,是否屬于新條例中的烈士行列……
面對眼前的各種鎮魂碑、慰靈塔,王榮生、王玉順兩位心系中國遠征軍問題的華僑內心波瀾難平,重建紀念陣亡在異鄉遠征軍將士的紀念碑,是他們共同的愿望……

王玉順先生開車帶我們登上實皆山,他說既然來了就先看看伊洛瓦底江畔的風景,等會到了日方修建的慰靈塔下,你就沒心情了。實皆山上上千座佛塔,但沒有一座與中國遠征軍有關……


一座巨大的日本慰靈佛塔建在實皆山頂,這是日方用經濟援助等方式換來的。


慰靈佛塔的塔身上刻慢陣亡在緬甸的日本士兵名字。
紀念堂里,佛祖手捧日軍一支聯隊陣亡者的靈位……


一片慰靈碑前豎著的紀念柱上寫著——“希望世界與人類的和平”……

曼德勒市郊的一塊忠魂碑是1944年日軍為紀念四名在伊洛瓦底江溺水身亡的士兵立的,戰后一直出資請當地民眾看管,至今保存完好……

曼德勒當年的日軍指揮部……

幾位僧人在一處有日軍鎮魂碑的寺院外走過。如今對于絕大多數緬甸人來說,沒人太在意這些紀念碑與紀念塔的存在,但對于中、日兩國的民眾,則有著不同一般的意義……

面對戰后日方修建的各類紀念標記,我不愿妄加評論,只是由此感嘆,我們做了多少,有多少中國人還愿意去面對那段似乎逐漸變得模糊的歷史……
九月,我們一行三人沿著滇緬路前行,尋找中國遠征軍將士留下的印記。非常感謝炳哥提供的這次出行機會,完成了我行走河西走廊追尋西路軍歷史印記之后又一次追尋歷史的心愿;感謝戈叔亞老師,和我們徹夜長談,給我們提供素材與聯系的方便;感謝王榮生先生,在不相識的情況下開車帶著我們拜訪曼德勒的遠征軍老戰士;感謝王玉順先生,帶著我們面對日方戰后修建的紀念場所,以及全家人對我們的熱情款待;感謝雅馨,在曼德勒最無奈時的巧遇,帶我們拜訪臘戍的老戰士,幫著我們做翻譯;感謝許公子和微微,話不多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