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源自佛教《無常經》:“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相由心生是指一個人有怎樣的心境,就有怎樣的面相。 面相,也是中國人識人的特有方式之一,曾國藩曾說:“功名看器宇,事業看精神,窮通看指甲……如要看條理,只在言語中”,好好運用這些,不僅在識人用人,在自己的行為處事上,都有幫助。 ——國館君按 ▼ 眼 李漁也說“察心之邪正,莫妙于觀眸子”。我們可以通過眼睛看出一個人的內心,如同可以透過窗戶窺見屋內的設置。 有的人,一生大部分都在黑暗中摸索,而有人眼睛雪亮,但內心黑暗。有人雖然眼不觀世界,而心地明亮,是因為他們沒有收到外界的污濁,仍然保持著對世界的好奇與想象,而不會隨波逐流、阿諛奉承來改變自己的心態與想法。 一個人的心盲比眼盲更痛苦,要是總在無明中,自然是茫然不知前途,遠方也許就是一場劫難。只有那些打開了自己的內心的人,不受到污濁的人,才能去引導那些“心眼盲瞎”的人。 眉 “若有風騷,便堆積在眉梢,如遇不平,姑且能把眉毛橫起?!?/font> 提起眉毛,有的人會認為眉毛是多余的,但眉毛是五官之間,一個美的追求與傳情的橋梁。無法想象,在今日沒有眉毛,人的眼睛會是怎樣的一些空洞的表情。 遇事,處事不驚,眉梢從容不定者,人們普遍認為他能成就一番業績,這也是修身學里,處世之最恰當的行為;遇事,驚慌失措,眉梢橫起者,人們多認為是非穩若泰山之人,隨時變卦。 耳 古人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不注意用耳朵處理細微之事的人,每當碰到關鍵的事情,都會毫無主張,悠游寡斷。所謂“目不能自見,鼻不能自嗅,舌不能自舐,手不能自握,惟耳能自聞其聲”。 古人云:“智者沉默寡言,愚者滔滔不絕?!倍?,就是用來提醒人們,別一味只顧嘮叨而滔滔不絕,而忘記了自己是傾聽者的身份,古人早就說過,傾聽才是最重要的道理。 張潮在其《幽夢影》中說:“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白晝聽棋聲,月下聽簫聲,山中聽松聲,水際聽欵乃聲,方不虛生此耳。”要是只聽得進有建設性的事物,而對惡語毫不做聲的人,才是生活中的智者。 鼻 《笑林廣記》中有一典,講述有鼻子與眉毛爭座位的故事:鼻子:“一切香臭,皆我先知,我之功大矣。汝屬無用之物,何功之有,輒敢居于我上?” 眉:“是則然矣,假如鼻頭居上位,世間有此理否?” 鼻子身居五官之中,對外界的的氣味都由它先知,相比其他器官,責任之重大。自然處在五官之中,接受別人的尊敬,接受人們的瞻仰。對于人而言,必定是有才華的人才得到眾人的擁捧,而碌碌無為的人,則會在中心的外圍。 口 口在五官的作用,其實最為重要,同時也是最危險的,口的第一作用是吃,第二便是說話。一輩子在堅持說真話的巴金,也在《家》中說道:“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以告誡少說話,因為話雖非口所生,卻自口所出??诔隹裱砸只蚩诔鲋毖?,往往可招致禍端。 俗話說,守嘴不惹禍,守心不出錯。口出之言,所得來的罪名,并非全怪罪于口,言論只是思想的一種表現方式,言從口出,面對交流時,一個心善的人,口中所言必定是讓人得到智慧知識的人,可以從口中看出一個人的品行與修養,這是無法偽裝的。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國館編撰,轉載請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