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不著痕跡 摘自《中國教育報》孫雙金教育教學藝術 有人這樣評價孫雙金:“孫老師站在講臺前風度翩翩,光彩照人,他出眾的才華、縝密的思維以及與學生之間特有的默契,把教學活動引入藝術的殿堂,聽他的課是一種藝術享受?!?/FONT> “語文課竟然可以上得如此美麗”。聽了孫雙金的《只揀兒童多處行》,許多人發出由衷的贊嘆。 那天,清脆的上課鈴兒響起,孫雙金扶了扶架在鼻梁上寬大的眼鏡,右手輕輕一點,歡快的音樂《春天在哪里》響起來了,美麗的畫面、動聽的歌曲把學生一下子帶進明媚的春光里。音樂結束了,他用好聽的男中音開始了與學生的談話:“春天來了,你們到哪里去找春天呢?”同學們有的說去田野里找,有的到草地上找,有的在校園里找……無論是誰,無論說得怎樣,只要發言,他總是那么專心地聽,從不隨意打斷學生。這是他的一種教學信念,始終把學生的思考作為自己寶貴的教學資源,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上享受被尊重的感覺,找到自己是課堂主人的感覺。 學生初讀課文之后,孫雙金提出兩個問題:一位62歲的老人,到大自然中去尋找春光,為什么不走清靜的地方,而只揀兒童多處行呢?“兒童多處”又有什么特別的呢?文中哪些地方寫了冰心奶奶只揀兒童多處“行”呢?冰心奶奶為什么只揀兒童多處“行”呢?然后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書、討論、感悟和體會。孫雙金一會兒俯下身子聽聽這組的討論,一會兒問問那組的想法,在他的課上,他總是夸這個學生“獨具慧眼”,那個學生“火眼金睛”。在他的啟發下,學生邊讀邊悟,在充分感知教材、熟悉教材的基礎上,紛紛說出自己的感受:因為兒童多的地方,往往是春光最美麗的地方。因為兒童是朝氣蓬勃的,是快樂的小天使。因為兒童充滿活力,兒童是春天的使者,他報告我們春天來了……學生邊說孫雙金邊寫:兒童多處春光美,兒童是春天的使者,兒童是人間最美的春光。教師的引導不著痕跡,板書完全是隨著學生對問題的探究而自然生成的。課后有人為孫雙金的板書沒有形成一首詩而遺憾,而更多的人認為,其實,學生的真情實感本身就是一首詩,它比老師刻意拼湊的一首詩要完美百倍。 接下來,孫雙金朗讀冰心的《雨后》和《小白船》,讓學生感悟冰心那顆博大深厚的愛心。伴著優美的音樂,那渾厚而有磁性的音質,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回蕩在教室,緊緊地抓住了孩子的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黑板上出現了巴金評價冰心的一段話:“一代代的青年讀到冰心的書,懂得了愛:愛星星、愛大海、愛祖國、愛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后,孫雙金用力地在課題的后面寫了一個大大的“愛”字,教學戛然而止。此時此刻,學生被深深地吸引了,他們為有這樣一位“有了愛,就有了一切”的冰心奶奶而幸福,為給他們帶來美好熏陶的孫老師而激動。 這節課贏得了滿堂彩。課上,冰心活了,學生活了,一位聽課的老師激動地說:“教師的生命在課堂,這樣的課堂才是生命力迸射的課堂。聽完這節課,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想好好去讀一讀冰心,了解這位了不起的百歲老人?!?/FONT> 為了這節課,整整半個月的時間,孫雙金翻看著冰心的著作,沉浸在冰心的世界里,很純凈,很幸福。對于孫雙金來說,每一次上課都像演員塑造一個角色,他自己完全融入其中,以充滿真誠的教學,把學生帶到一個非常美好的世界中。 一節語文課,能通過一篇作品走近一位作家,是何等的不容易。這節課,孫雙金以“從哪些地方看出冰心專揀兒童多處行?”“為什么冰心專揀兒童多處行?”以這兩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統領全文,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本質,在學生心中矗立起來一位作家的形象。 這堂課讓孫雙金領悟了教學的真諦:要上好課,一要有扎實的功底,二要有精彩的設計,三要有真摯的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