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書院 西湖書院,位于湖北孝感。明嘉靖間知府陳謨建于西湖中之明月臺,后廢。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知縣梁鳳翔重建于城內汪公池畔,并作記。乾隆三年(1738)知縣靳樹本、九年知縣曹鑾、二十六年知縣馮浩先后集資修葺,四十二年知縣高質義與邑人夏扶黃增建齋舍12楹。梁鳳祥碑記稱:“余竊以為士之所重于當時者二,曰:學術也,事功也。語學術,則曰儒,而儒非守一家之言已也,其用可以彰三光而綜庶匯;語事功,則曰才,而才非負尺寸之長已也。其原由于澤道德而闡性靈。”要求“士之肄業于其中者,飾以六德,齊以五行,典墳邱索之悉探,而禮容樂律名物度數之悉察。童而習之,長而安焉,使小子有造,成人有德,居則稱先生,出則毗天子”。反對“專訓詁,攻占畢”,斥之為“取之也狹,教之也簡”。提倡“自勉者恥不修,不恥不聞;恥不能,不恥不達”的學習態度。
孝感縣學宮 孝感縣學宮,位于湖北孝感,為官辦儒學。
碧霞書院 碧霞書院,位于湖北安陸城北碧霞臺,故名。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提學使葛亮創建,招德安府屬各縣諸生之優者肄業其中。
漢東書院 漢東書院,位于湖北安陸。清乾隆十二年(1767)建于府城內,三十八年知府羅暹春捐贈膏火。道光十八年(1838)縣人李承學捐銀,知府方慶重葺。咸豐三年(1853)毀于兵,同治元年(1862)知府吉爾哈春移建于晚香亭舊址。光緒末年改為中學堂。
其它主要書院簡介 蘭臺書院 位于湖北安陸。清乾降十五年(1750)知府張世芳建于文昌門內,后頹敗。道光二十六年(1846)知縣賈世陶修復,增學舍24楹及灶廳堂等,后又遭兵毀。咸豐八年(1858)湯德帥兵守邑,又修復,建講堂3楹,樓1間,東西學舍12間;后陽春白雪臺,左齋房,右奎閣。光緒三十四年(1908)改為中學堂。 蒲陽書院 位于湖北應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縣曾長源建。道光四年(1824)知縣黃崔崙山修,十七年縣人士再增修,“齋廡楹所,漸次完美”。有《勵志詩》勒石,解元楮香畹題“筠巢”額于東軒,后遭兵毀,“學田亦淪汩無從稽核矣”。光緒二年(1876)知縣洪錫爵重修,認為書院若“徒云工詞章,掇青紫而已焉,則淺之乎其旨矣”。 夢澤書院 位于湖北云夢,原為儒學。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知縣蔡振中建。“東偏建層閣以祀文昌,前置講堂,列號舍寢室齋廚及器用什物悉備”。宣統二年(1910)改為高等小學堂。 觀山書院 位于湖北孝感。清道光十年(1830)漢陽知府楊蕉雨以此處為南北往來要沖,民以商販為本業,不好讀,為陶鑄民俗,乃囑縣尹張韻泉建書院。門東向以避市囂,西為講堂,名春風堂,兩廡齋舍各一,前為廳事,廊宇宏敞,可坐數百人。由此前而北為頭門,“門外群巒爭奇獻媚,如揖如拱,如屏障環立左右”。“借彼靈秀,毓我人文”,故名“觀山”。又為之捐募膏火田,延主講,定課規;每月初一考課,課前一日由縣令封題送丞署,次日于廳事由丞揭題,坐堂監試,試畢封卷送縣定甲乙列榜。自此“家立塾,戶奏弦”,“禮教興而后趣向正,趣向正而后風俗醇”。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為高等小學堂。 錄校制作:惡人谷珠樓 轉貼請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