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陵書院
廣陵書院,位于江蘇揚州。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知府趙宏煜建。初為義學,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為竹西書院。四十六年知府恒豫、馬慧裕先后移建于東關街,更名“廣陵”。專課童生。由知府及江都、甘泉知縣輪月試之,山長每月再試,每年官、師課各9次。咸豐間停課。同治間復課,兼課生監,并有小課。光緒二十七年(1901)運使程儀洛更定章程,改試經藝策論,只課童生不課生監。書院經費多從鹽官處及鹽行捐款中提取,餼廩甚厚。二十八年改為廣陵校士館。
校士每攜琴,鹿洞談經,獨愛二分明月; 慕賢希鼓瑟,鳣堂講學,遍觀一郡文風。
|
|
舊賦感撫城,琴鶴臨民,兵氣全消舒化日; 新堂重建樹,案螢師古,士風丕振看登云。
|
梅花書院
梅花書院,位于揚州市廣陵路。明嘉靖六年(1527),南京國子監祭酒湛若水來揚考績講學,他的學生葛氏昆仲二人與之甚為密切,兄名葛澗,弟名葛洞,均揚州名士。他們出資在揚州廣儲門北郊為湛若水建起了“行窩”,以作其師講道之所之曰“甘泉行窩”。湛若水號甘泉,而甘泉又在甘泉山之余脈,名、地正巧然相合。湛若水的另一門人呂楠遂書“甘泉”二字于行窩門額,并撰《甘泉行窩記》。為了資助四方學者,葛澗還在甘泉行窩旁購田二十余畝。嘉靖七年巡鹽御史朱延立在甘泉行窩正式建立“甘泉山書館”。書館后改名為“甘泉書館”、“甘泉書院”、“湛若水書院”、“湛公書院”等,嘉靖三十七年風變,書院廢圯。萬歷二十年(1592),揚州知府開浚城壕,掘出的淤泥在這片空地上堆成了一座土嶺,并在上面植梅數百株,又于嶺前建“偕樂園”,以作在揚州停留的州縣官吏休憩之年,吳秀把這一帶總稱為“平山別墅”,并將這些建筑用作為諸生講學之所,知府朱錦為此作了碑記。其時巡按御史牛應元來揚州將這里改為“崇雅書院”。明崇禎時,魏忠賢大禁書院,書院復毀。清雍正十二年(1734),在書院消寂一段長長的時間后,全國建書院之風突起。揚州府同知劉重選與大鹽商馬日琯于梅花嶺建起了梅花書院。馬日琯雖系鹽商,然是一位博覽群書的大學者、詩人,熱心文化教育事業,遂獨家出資,劉重選親為課士。這一期間,先后來書院課士的還有鹺政朱繼晫,知府蔣嘉年、高士鑰,知縣朱克年、龔鑒等人。江都教諭吳銳作《梅花書院碑記》。書院發展至乾隆初年曾一度復名甘泉書院,然時間不久,仍復梅花書院之稱,直至乾隆八年(1743),梅花書院并入安定書院,梅嶺處的梅花書院樓堂房舍歸馬氏。乾隆四十二年(1777)馬日琯子振伯(疑即為馬裕)呈請將梅嶺處原梅花書院樓宇歸公,運使朱孝純接授了馬氏呈請,遂諭商捐修,廓新其宇,親自書寫“梅花書院”匾額鐫刻于門上。延請著名文學家姚鼐掌院,可惜朱孝純于乾隆四十五年辭官北上歸京,姚鼐亦辭去梅花書院之職離揚而去。此后,鹽運使曾燠、鹺政額勒布、阿克當阿后后接管梅花書院,其主講先后的茅無銘、吳玨、蔣宗海、張銘等人。書院一直延續至咸豐年間。咸豐三年(1853)二月(太平天國三年),太平軍分兵攻打鎮江、揚州,在與清兵交戰中,梅花書院被焚毀。同治四年(1805),巡按御史李宗義請于鹽政,議請提取經費恢復安定、梅花、廣陵三書院。同治五年,復建梅花書院于市區東關街疏理道(瓊花觀街)官房內。同年,鹽運丁日昌上議將孝廉堂(舉人肄業處)附入梅花書院。同治七年,梅花書院遷入左衛街入官民房(即今廣陵路省揚職高所在處),而原東關街疏理道巷口改建安定書院。光緒二十八年(1902),將梅花書院改為尊古學堂(左衛街房舍),光緒三十四年心為省立第五師范學校。民國三年,省立五師遷大汪邊,原址辦小學。先后為五師附小,省揚中實驗小學、省立揚州實驗小學。解放后一度為梅院小學,后為揚師附小,1972年改為揚州第七中學,1980年改辦市職業技術學校。1995年12月為江蘇省揚州職業高級中學。
清代梅花書院的內部設置與其它諸書院基本相同。其主要控制者為州府長官。雍、乾、嘉三朝的州府(或縣)長官親為課士,匝月一次,謂之“官課”。州府長官聘請來院主講者為“山長”、“院長”、“掌院”。每月掌院課士一次,謂之“院課”,亦稱“館課”。書院還有“監院”的設置,負責支發膏火,點名收卷聘用學師等具體事務,掌握著具體財務人事權。在梅花書院就讀的諸生(已入學的生員)分為三種:正課、附課、隨課。他們的助學津貼稱之為“膏火”,這三種生員膏火銀兩不同,各個歷史時期亦不相同。乾隆間梅花書院正課為每年三十六兩,附課為十兩,隨課無膏火。到了同治間,孝廉堂皇附于梅花書院中,其間就讀的舉人正課月膏火三兩,附課一兩五錢,隨課前二十名一兩。就讀生員人數各代不同。乾隆間約四十至六十人,同治間不算隨課約一百八十人。課程內容由官課、山長課輪流進行。每月初二日官課,課試四書文一首、律一首。每月十六日山長課,課試同官課,別加詩賦、經解、策論,名曰“小課”。書院經費來源有三:其一為私家捐款,其二為學田租金,其三為官府庫銀。
梅花書院是歷史古城揚州的古老書院之一,在這里曾聚集一批文人名士。特別是雍正、乾隆、嘉慶時期不少學術精深的學者任教于此,不少才華橫溢的學子就讀于此。曾授課于此的名人除上述的劉重選、姚鼐、朱孝純、曾燠而外,嘉慶間著名皖派學者洪梧也曾作掌院。這幾個時期的梅花書院與揚州另一大書院——安定書院互用學師。使得人才得以互相交流,影響得以擴大。如玨,本在安定書,后出任梅花書院掌皖;互聘的學師還有金兆燕、顧淳量、夏賓、李保泰、俞升潛、王嵩伯、范鑒等。梅花書院的諸生中有不少學有成就者。揚州學派著名學者劉文淇、凌曙即受業于梅花書院。此外如劉臺拱、任大椿、王念孫、秦黌等揚州學派的著名學者,今雖未明其肄業書院到底是安定還是梅花,然就二書院互聘學師的情況來看,梅花書院自然對他們的學術成長和一定的影響。清乾、嘉年間,漢學之幟大張,學者從文字學入手,以訓古考據法治經,并擴大到史籍、諸子,形成吳、皖兩派,這就是著名的乾嘉學派。梅花書院的掌院、學師就有此學派中的人物。如嘉慶間的掌院洪梧就是皖派中的重要成員。他是洪榜的胞弟,其族子洪瑩亦就讀于梅花書院,并于嘉慶十四年(1808)會試中魁首(狀元),梅花民書院聲名更振。書院生員中精小學者有高郵王念孫(音韻、訓詁)、汪中(金石、文字)、劉臺拱(禮學、訓詁)、孫星衍(音韻、訓詁、篆籀文字)。以上諸生或有肄業安定者,然從二書院學監互用學師來看,梅花書院與他們關系亦極為密切。梅花書諸生中精能書法、繪畫者亦不少。其中聲名較大者有楊開鼎、吳楷、徐步云等人。梅花書院甚重視藏書、刻書。從1966年“文革”初期的存在情況來看,其時尚存不少線裝書,經史子集各都有一些。內有《文選》(汲古閣本)、《陽春白雪》(白宣紙本,刊書鋪未暇留意)、《左傳》(玉扣紙本)等總計兩板車,均在破“四舊”時被銷毀。梅花書院的刻書情況,可征典籍甚少。僅知梅花書院曾《二洪遺稿》,這是一部洪榜、洪梧昆仲的著作合集。在梅花書院生員中秦黌值得一提。他與其子秦恩復一生酷愛讀書,他們家的石硯齋藏書極為豐富,恩復所刊書籍極精,版本家譽為“秦版”。梅花書院的生員還有精通數學的李善蘭,有天文、歷算方面有成就的孫星衍等等。
座有春風,昔侍西山講席; 嶺仍香雪,今陪東閣主人。
|
|
十月先開,而今未問和羹事; 幾生修到,不知誰是謫仙才。
|
其它主要書院簡介
安定書院 位于江蘇揚州。清康熙元年(1662)鹽使胡文學建干三元坊,祀宋儒胡瑗。康熙曾賜“經術造士”額,后圮。雍正十二年(1734)鹽使高斌、運使尹會一重建。乾隆五十九年(1794)運使曾燠增修學舍,重定規條,于生徒中錄其優者,置于正課之上,仿宋上舍之例增膏火。咸豐間毀于戰火。同治七年(1868)重建于東關大街。書院以考課為主,每月官課由鹽運官員主持,自巡鹽使者改并兩江制府,掌院由鹽運官員延聘,著名者有王步青、陳祖范、杭世駿、蔣土銓、趙翼等。開館課、小課,間涉詩賦、經解、策論。初專試生監,同治后童生亦得與課。光緒二十七年(1901)運使程儀洛更定章程,改試經藝策論,只課生監,不課童生,小課亦裁汰。生徒員額初以60人為率,后增至數百人,分正課、附課、隨課等,亦可住院,以考試優劣定升降,膏火之資多取自鹽利和鹽商捐款,故餼廩獎賞之給較他郡書院為優,并資助生徒參加歲科兩試及秋闈路費,四方來就試者甚多。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安定校士館。
珠湖書院 位于江蘇高郵。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州人賈蒻林等分長生庵房改書院,四十九年州人吳兆萱等捐購西門忠三鋪民房改建。咸豐二年(1852)知州魏源移置城外東北隅之文游臺,改名文臺書院。同治三年(1864)知州馬鴻翔仍復忠三鋪舊址。
樂儀書院 位于江蘇儀征。清乾隆十三年(1768)知縣王晞駿創建。生童膏火由綱埠鹽商等捐輸,后歸并鹽務。嘉慶六年(1801)鹽運使曾燠增廣生童正附課額,加膏火獎賞銀錢,新定章程,遇鄉試之年,肄業諸生赴郡與安定、梅花兩院諸生一起應鹽運使決科,給考費銀六兩。十三年鹽政阿克當阿立規條勒石院中,增生童正、附、隨課額數,加住宿生膏火銀,生童課期及獎賞之法照安定、梅花兩院例。后又加給上舍生膏火銀,增給隨課生員鄉試盤川銀。因餼廩之資多取自鹽利、鹽商捐輸,甚為豐厚,來學者頗多,其中不少系鹽商子弟。十六年訓導鄒綸錫詳定本籍外籍章程,規定凡外籍諸生投考只以隨課入取。道光十七年(1837)監掣同知姚瑩立規條20則,強調山長須延請品望素孚、長年住院者擔任,嚴格管理生童學業,調整書院歷年供奉宋濂洛關閩五子及歐陽修、文天祥及昔年山長、監院、邑令有功書院者位次和祭祀儀禮,明確規定不準地方文武官員及外來之人借信院舍。咸豐三年(1853)院舍遭毀。同治六年(1867)借太平庵給卷開課,增定生監正課25名、附課20名,隨課無定額。童生上取10名,中取10名,次取無定額。較舊制為少。光緒元年(1875)即舊址重建。歷年山長有沈廷芳、金學詩、趙翼、蔣宗海、吳錫麒、王芑孫、左輔、朱昌頤、吳清鵬等。
孝廉堂 位于江蘇揚州。清嘉慶間,鹽政阿克當阿創建于梅花書院后,又名文昌樓孝廉會文堂,為舉人肄業之所。每年官課10次,會課附梅花書院,因未延山長,無館課、小課,每遇會試停課。膏火多由鹽運官員及鹽商提供。生徒額光緒間為正副課各20名,隨課30名,以月試等第升降罷黜,一年甄別為法。
錄校制作:惡人谷珠樓 轉貼請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