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8-20 14:33:01) “海內皆臣”十六字磚出土種類很多,我見過的有十余種之多,市面復制品亦較多。我曾于止堂處得朱拓十數紙,傳系著名篆刻家、鑿印山房許雄志先生所藏,磚長寬各28cm,屬于此類磚中較小者,遂請叢文俊先生題跋四種,形制是我喜歡的橫幅。 
漢海內皆臣磚 海內皆臣,歲登成熟,道毋饑人,踐此萬歲。 “孰”古“熟”字,“毋”通“無”,音義并通,“飢”同“饑”。谷不熟曰“饑”,菜不熟曰“饉”。其文辭法《倉碩篇》,而為吉語耳。 漢磚吉語,頗類漢箴銘、謠諺及鏡銘,皆通俗暢曉,有雅俗共賞之特點。然字數多者罕覯,迄今不過三五之數,此其一也。其字或與瓦當相似,皆出于匠作之手。無論工拙,皆能生動,而具新意,足為篆法及印學借鑒。此吉語磚,有略呈梯形者,乃其位置不同使然。亦有復制品,字有舛誤,不難辨識。 庚寅仲春于豐草堂,文俊題。 
“海內皆臣”16字磚,意為“政治權利上的大一統、風調雨順年成好、黎民百姓不受饑餓之苦,實現這三條,才是有德之君。”這是古代明君的標準和要求。磚系模壓陽文,有界格。經專家考證,此類磚有約18個版別,邊長在28—34cm之間,文字雜糅篆隸筆意,只有“皆”字結體變化甚微,“熟”字多有左右結構互換。 清代光緒十三年(1887)夏,濰縣高鴻裁從河南購得一枚“海內皆臣”十二字磚,是“海內皆臣”磚第一次走進金石學家的視野。因“海內皆臣”磚的書法風格接近雅正的小篆,且磚銘又是“海內皆臣”這樣標榜大一統的內容,因此被當時金石學家考證為秦朝遺物,成為清末金石學界的大事。高鴻裁在其《上陶室磚瓦文捃》序言中稱:“此必為先(疑無先字)秦時物。嬴氏滅六國,天下一家,故言“海內皆臣”。”王懿榮因磚上二語成韻,稱之為“十二字韻語磚”,并為之跋云:“翰生所得,訂為秦制。翁閣學所謂以文字定時代也。正擬藉此語為今日天家祝厘耳。王懿榮記。” 據記載,高鴻裁還為12字磚特制了木匣,并刻上了王氏的跋語,足見高氏對此磚的重視。后來,河南洛陽城南40里出“海內皆臣”12字磚,書體為小篆,見者斷為秦磚。后來,金石家方若又發現“漢廣益強”12字磚,大家方恍然大悟,因二磚篆法與同時代漢磚迥乎不同,錯把馮京當馬涼矣。
  “海內皆臣”磚除了具有極高的文物、歷史價值之外,還具有很高的書法價值,為研究西漢篆書的重要資料之一,對西漢早期篆書的演變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12字磚銘文為小篆,書體骨肉均勻,圓轉靈活,曲直合度,剛柔并濟,體現出整齊而圓潔的小篆美感,是秦漢大氣磅礴的時代風格的具體體現,與漢代以后的篆書有著截然的不同。與12字磚典型的小篆風格相比,16字磚則更多受到了隸書的沖擊,更接近于漢印的繆篆風格,年代無疑也更晚。《說文解字》提到王莽銳意復古,改八體為六體的情況:“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繆篆認為是“當時的一種美術字”,因似“綢繆”,故名“繆篆”,其風格為“屈曲填滿”。16字磚的書法風格,線條精到,字體屈曲,筆畫飽滿,較12字磚的書法風格更為夸張且更多變化,富有趣味。體現了受到時代影響而富有的自由大膽的風格,值得當今書法和篆刻藝術所借鑒和學習。 2012年8月20日凌晨于三惜草堂 ◆文內部分資料參考、引用了青年學者熊龍(熊長云、息見堂)先生的論文《西漢'海內皆臣’磚研究》,特此聲明。
《雪梅常在》摘自:《三惜草堂的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