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語言,是感化學生心靈不可取代的手段。教育的藝術,首先是靈犀相通的說話藝術。我確信,學校里許多結果很糟糕的沖突,往往是由于教師不善于跟學生說話引起的。 首先要求教師在學生面前是一個言行一致的人。教師在言談話語中表現著自己,亦即表現著自己的修養、道德和自己對學生的態度。 決定教師語言效果的真諦是誠摯。學生對誠摯的話語具有最敏銳的感覺,并能敏感地作出反應。他們對不真誠和虛偽的感覺尤為敏銳。教師的情感修養是教師個人修養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意義。真正的教育行家在對學生的行為作作出道德評價時,往往不使用特意挑選出來的尖刻的“強硬”詞語,而首先使用普通詞語的情感色彩。就拿“你做得多不好”這句話來說吧。有的教師說出來,能激起學生痛切的良心自疚,甚或惶恐不安;而有的老師說出來,卻引發不出任何感情,學生無動于衷。我們要說,第一位教師的特點是具有情感修養。這一點刻意仿效是學不到的。它最緊密的與道德修養、人道主義精神和對他人體貼入微的心靈聯系在一起。第二位教師的語言沒有人道主義的內涵,他經常力圖用高聲的訓斥彌補語言的空虛,他們對學生的感化作用等于零。 教師語言的感化力量的條件包含著廣闊的內容,也因教師對學生教育的不同目的而千差萬別。教育的不文明現象,常常表現在一位教師用語言跟學生打交道時往往只知道兩三種目的——禁止、允許、責備。而一位教育行家跟學生打交道時卻有許多目的,其中最常見的目的之一就是闡明道德真理、概念、規范。只有了解并認識學生對待自身長處和缺點的態度,以及他們批判地自身不足的能力,方可達到預期的效果。有經驗的教師在闡明道德概念時,經常直接面向學生的內心世界,并力求讓學生分析自己的某種行為,剖析自己的操行中的某種特點,用別人的目光審視自己。 勸戒。條件是:教師深信自己的每一句話,并把思想的正義性和語言的鮮明、有力、生動有機地統一起來。有經驗的教師擔心產生以權威自居的專斷印象,并非經常采用勸戒的手段。他更多的是讓堅定的信念發揮影響,從邏輯上證明種種規范和種種規章的正確性。教師應知道如何說服青少年。如果說,小學生最喜歡從令人信服的生活故事中獲取真理,那么少年,尤其是青年人,說服他們的辦法則是通過哲理思辨與周密的推敲和思考。 一位具有高度教育修養的教師,能教會學生通過公開表述自己的意見進行思考,他向青年敘說自己的疑難,懇求他們說出自己的主張,邀請他們共同推敲。這樣一位老師的語言是自然而然地傾吐出來的,是發自內心的,它確立起一種信任、坦誠、融洽的氣氛。教師與學生的這種交流,奠定了他們的善惡觀和道德價值觀的統一,會使師生親密無間。而一切企圖通過耍花招進入學生精神世界并達到與學生親近的想法,通常都會以失敗而告終。教師只有尊重和熱愛學生,相信他們每一顆年輕的心靈都有善良的因素,并對種種做作、虛假、偽善的東西毫不妥協,才會擁有獲得他們坦誠之心的道德權力。 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另一種手段,是把他們領進道德思想對抗的世界。我們認為,這是利用暴露對立思想和傾向、活躍青少年思維的蘇格拉底法。采用語言媒介的這種方法,不僅在教學中非常重要,在道德教育方面也是必需的。 激勵。它能激勵學生去創造性地完成各種任務,克服困難,不懈地把意志力和智慧力量集中于達到某種目標,或激勵同學間的相互幫助,等等。激勵幾乎總是直接寄希望于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但這種希望不應轉化為過分夸獎,而應非常微妙地在不知不覺中喚起學生確立自身尊嚴的心愿。無論如何不可把基本的道德文明表現作為大事夸獎的對象。只有當學生大大超出了道德文明的起碼要求時,才應當夸獎。表揚也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但“矮子里面挑將軍”式的表揚是萬萬使不得的。 強制。教師不僅應當善良、富有同情心,而且應當嚴格,與懶惰、謊言、偽善和殘忍勢不兩立。假如不得不跟道德敗壞、無法無天、不愿履行基本行為規范的人打交道,那就必須毫不猶豫地拿起教育中不怎么常用的手段——強制。 盧梭寫道,毀掉一個人的準確方法就是給予他一切,而不向他提出任何要求,那時報答你的將是一個暴君。這里有一個真理:給予一個人的愈多,向他索取的也應當愈多。必須把這個真理變成我們學校生活的規范和準則,體現于晚輩和長輩之間的關系。強制是人對人的支配力的表現,不能把它當作一種獨立的手段。 懲罰。只有當教師使學生信服某一原則,并迫使他思考自己的品行和對待他人的態度,懲罰才能起到再教育的作用。其中責備是懲罰的一種形式,它是否具有教育力量,取決于教師自身的道德品質,取決于他的分寸感和威信。不管對學生品行的評定有多尖銳,有經驗的教師從不采取一棍子打死的做法。有機智的責備中,往往包含著諒詫的語調:“我期望你的可從來不是這種行為,你比你的行為表現要好得多。”這些話不能平板地說出,而應當“流露出字里行間的某種意味”——責備的藝術正在于此。如果老師不是巧妙而機智地運用責備,而一味“訴諸于”咒罵、凌辱學生人格,這勢必如同仇敵。責備的藝術在于嚴厲和善意的機智結合:學生在教師的責備中感覺到的不僅是公正的嚴厲,而且是仁愛的關懷。 表示不信任。對不同的情況可采用不同的方式。由于漫不經心和輕舉妄動干下了不體面過失和輕率行為的學生,有時可用“警告性的”不信任。而對于那些缺乏家教和學校教育失誤犯下的錯誤的學生,比如善惡觀反常、利已主義膨脹、對他人內心活動的感受完全遲鈍告等,就采用“譴責性的”不信任。這里注意的是,假若集體不支持、不贊同,那么“不信任”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將失去任何意義。教師在采用這種手段之前,應當進行長期的工作,使集體在精神上有準備。這種準備首先是培養對無所事事、寄生生活、不守法規、紀律渙散等現象毫不妥協和不可容忍的態度。 禁止。它需要發出禁令者必有可少的道德威信作后盾。未成年人的愿望有如一棵小果樹上的新枝:樹上抽出許多新枝,其中有一部分是“瘋長”的所謂“蘗枝”,園丁會把他們剪去,留下的只是果枝。對一個童年時代和少年時代的愿望也應當這樣:學生想要的東西太多了,他的愿望就沒有了。但是如果讓一切長綠葉的枝條蔓生,果樹就會野化,瘋長的蘗枝就會擠得果枝發育不全。假如成年人一味滿足孩子的任何愿望,成長起來的就會是一個任性的人,一個刁鉆古怪的人。愿望的教育,是一位作為園丁的明智而果斷、敏銳而嚴厲的教師的一項非常微妙而細致的工作。 信任。如是對每個學生個性沒有深刻的了解,如果沒有對善的深刻信念,就匆匆采用表示信任或不信任的手段,是不可思議的。只有在正確無誤運用此手段的條件下,這種最機智的手段才是有益的。假若教師對他人的教育成果只是道聽途說地了解一點皮毛,就決定我們也這么干,這會一無所獲的。學生會覺得,教師是把他當玩具耍弄。 信任的表示有如一陣清新的微風,會把學生良心里微弱甚或即將熄滅的火苗吹旺。假使老師能正確選擇和確定表示信任的情境,學生將把目光投向自己,發現和認清存在于自身的善與惡,激起自身確立向善的追求,在人們面前表現得更好,而這種追求便成為一往無前的道德力量。 給予信任的藝術,要求教師在表示信任之前首先珍視人的善意苗頭,而忘卻人的惡意。個別教師教育修養極低的特征,是在給予信任時卻提醒學生:你有數不清的毛病,這一點我是記得的,可是你瞧,我還是信任你的。這就是說,我是一個善意的人,所以,你得學乖。教師的這類話,是向人的心靈創傷撒鹽。學生會覺得教師想出這種表示信任的戲法,只是為了加強監督,所以他多半會打翻教師的如意算盤。 為使教師個人日常生活的自我表現成為影響學生自我完善的動力,教師應當擁有巨大的精神財富。不管老師說出多少動聽的語句,如果學生在教師自身的生活里看不到所有這些言詞和號召的體現,它們對學生來說都將成為空話。做自己學生的榜樣,這首先意味著經常在課外與他們交往,爭論和關于書籍的話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