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苦中作樂、樂極生悲來恢復感情平衡 人為什么會煩?煩躁情緒會變成人類尋找感情寄托的終身根源 譯者: 江天夢 人們有個表示煩躁的口頭禪:煩死了。從心理學與腦科學分析,容易煩躁實質上是一種類似于腦損傷引起的后遺癥的行為或情緒,對人類健康極為不利。 對很多人來說,煩悶不過是一種短暫、幾乎微不足道的情緒,很容易消散,比如某項工作任務一完成,或某個講座剛結束的時刻,這種情緒很快就煙消云散了。但是,煩悶還有更不好的一面:很容易出現煩悶情緒的人,有下列癥狀或行為的危險系數也較高:抑郁、焦慮、藥物成癮、酗酒、沉湎賭博、飲食失控、敵意、發脾氣、社交能力弱、學習成績差、工作能力低。 關于煩悶情緒之謎,已經有所了解的方面就是存在個體差異,如興奮程度高低的差異、對新奇事物的要求程度的高低等。例如,和女性相比,男性一般更容易覺得煩,也更容易從事冒險行動,更喜歡以危險游戲為樂,更容易說他們所處的環境很郁悶。 從一些有腦外傷(TBI)的病人身上,可以得到有關煩悶成因的一些線索:腦外傷的人,最初的表現就是容易沉湎于危險程度較高的活動。 極容易覺得煩躁的人,在怎么讓自己開心方面的能力往往較差,因此,他們只好通過濫用藥物之類的行為來麻醉自己。藥物濫用行為往往發生在一個人無所事事的時候,每到這種時候,如果不用藥物,他們也會想辦法放縱自己。在青春期,這種情形尤其容易發生,因為這個時期青少年往往會把成年人應對煩躁的各種辦法混為一談。因此,煩躁情緒會變成人類尋找感情寄托的終身根源。可是,如果那些藥物癮君子能夠學會如何應對自己的煩躁情緒,他們煩躁情緒復發的可能性就會降低。 現代人類的文化也離不開外界的娛樂方式,如電視、電影、互聯網、視頻游戲等,這種文化對煩躁現象的日益嚴重也起著一定的作用。煩悶的根源很可能在于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力出現結構性缺失,即對自己所要做的事情的意義認識得不夠全面。 容易煩躁的人,自我意識水平測試的得分一般會比較低,這些人一般難以精確的監視自己的心情和情感,因而也難以判斷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人們所發現的這些現象是符合煩躁情緒的心理動態模式的,也就是說,有這種心理模式的人會壓制自己真正的需求和愿望,從而無法判斷什么樣的活動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 雖然這種需求抑制說尚有爭議,但是那些患有“述情障礙癥”(alexithymia)的學生,確實更容易出現情緒煩躁現象,有這種癥狀的學生,不知道如何表達或判斷自己的情感狀態,難以區分什么是身體需要,什么是情感需要,容易抑制其內在的情感需求,生活中充滿幻想。 從更高層次的能力水平看,注意力是否能夠集中,或能否專心致志地從事某項工作,對是否容易產生煩躁情緒也有很大影響。那些患有注意力缺失多動癥(ADHD)的人也更容易產生煩躁情緒,那些在注意力持久性測試中得分較低的人也一樣,而那些大腦受過傷,或者容易走神者亦然(例如開車時出現無意識轉向,或者把牛奶錯放在碗柜里面等)。 實際上,對注意力的直接操縱也容易讓人產生煩躁情緒,這就表明,我們之所以覺得事物很煩人,可能是因為這些事物需要我們集中精力、需要全神貫注的緣故。有個術語,叫做“流心理學”,就認為一個人若能全神投入到工作中,能夠鍥而不舍,并且享受工作的樂趣,那是因為他的能力正好能夠應對所面對的挑戰的緣故。 ① 傷心、難過,與“喜”相反:悲痛|悲歡離合|樂極生悲。 ② 憐憫;同情:慈悲|悲憫。 【悲慘】處境或遭遇非常凄慘,令人傷心:悲慘的遭遇。〖例〗賣火柴的小女孩凍死在大年夜的風雪中,情景十分悲慘。 【悲觀】預料或認定事物發展前景不好,喪失信心,跟“樂觀”相反:悲觀情緒。〖例〗你沒考上大學也不要悲觀,成才的道路有很多條。 悲哀作為一種負性基本情緒,通常指是由分離、喪失和失敗引起的情緒反應,包含沮喪、失望、氣餒、意志消沉、孤獨和孤立等情緒體驗。悲哀程度取決于失去的東西的重要性和 價值大小;也依賴于主體的意識傾向和個體特征。悲傷根據其程度不同,可細分為遺憾、失望、難過、悲傷、極度悲痛。悲傷有時伴隨哭泣,從而使緊張釋放,心理壓力緩解。它是一種消極的減力的情緒,也是一種心理保護措施。但是較強的悲傷對人的心理也是十分有害的,持續的悲傷不僅使人感到孤獨、失望、無助 ,甚至會引發臨床抑郁,悲傷也會損害人的身體,悲傷的持續會削弱個體的身體免疫功能,使人患消化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腫瘤等心因性疾病,嚴重的悲傷甚至影響生理機能而導致猝死。 過度戀母情結 影響兒童心理健康形成心理障礙 人類戀母是先天之性,特別是在孩子的眼里,母親是寄托、是依靠、是關懷、是保護、是美的化身。但值得注意的是,現代兒童中已出現不少戀母過度面造成心態畸開的事例,而這種現象的出現又往往是母親過度的溺愛孩子所造成的。 心理學家認為,小孩子幼兒期戀母視為正常,進入學齡期后,孩子在社會心理發展方面變得上進、勤勉、自信、合作,開始有獨立意識。此時,戀母太過則易造成心理障礙。 由于獨生子女的特殊地位,使許多父母變得神經質,還因為一些夫妻關系不好,或兩地分居,或離異后母親單獨帶孩子,或因為母親曾多次流產、保胎等特殊心境下得子者,使母親產生了心理變態,將孩子當成感情的特殊寄托,當成宣泄溫柔感情的特殊對象,借助孩子的需要,同時也滿足了自己的需要。這是最難改變的悲劇。有的還會延續到晚年,成為“變態婆婆”,把兒子當成感情上的私有財產,容不得他人介入,甚至視兒媳為“敵人”,正是在這種溫存的依戀中,潛伏著孩子心理變態的危機,也是導致孩子不良性格的心理誤區。 常見病態影響如下: 1、造成孩子依賴性變態人格,即:“被動——侵犯人格。” 其表現為:執拗,以自我為中心,而且生活能力差、易怒。他們既處處需要父母幫助、陪伴,又要挑剔反抗父母,使父母無所適從;既有幼兒式的感情心理——依戀(被動),又有霸王式的冷酷脾氣(侵犯性),形成了矛盾的雙重人格。這種孩子最難管理,也最難相處。 2、影響家庭關系。 許多女性把孩子看得比丈夫還重要,孩子也與父母疏遠,難聽父母的話。受到小小的責備就覺得委屈,搬來母親當“救兵”,夫妻間常因孩子發生爭吵。 3、因過分親昵而喪失孩子氣。 母親將業余生活多用在母子之間,使母子關系有時如親密朋友一般,易與外界隔絕,使孩子變態早熟,感情像大人一樣纖細,神經變得十分敏感;而另一方面,孩子對自身以外的真實世界完全是閉塞的,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感情生活之中,自然無法理解同齡的兒童,即使某方面出類拔萃,也決非是幸福的孩子。 4、親昵刺激過多造成神經質,感情豐富而脆弱,不愛活動,對生活不感興趣,易患“抑郁癥”、“孤僻癥”、“社交恐怖癥”等。 男孩子戀母過重過久則易失去男性氣質和魅力。由于受母性“同化”太多,易對女性進行模仿,長大后甚至可能發展性變態,且難以適應其它女性。成家以后,幼年在父母面前的表現又是要重演,繼續扮演依賴與攻擊的雙重角色,即“情感上永遠長不大的男孩”。這是女人最怕、最難相處的外強內弱型的男人。 “戀母癥”的矯正方法: 一、母親首先要改變自己的變態心理,不要給孩子強化和暗示,即表露出孩子的特殊性、重要性。感情“粘合度”要降低,不要被過去不幸的心理背景所左右,不能感情用事,過于遷就。6-13歲屬兒童的“情感斷乳期”,要及早培養孩子獨立性。 二、分床制:6-7歲開始讓孩子單獨睡一個小床(有條件者可以從幼兒開始),這樣也有助于提高母子睡眠的效果。 三、注意巧妙利用時機培養獨立性:如3歲左右入幼兒園時開始沿用園內習慣:自己吃飯,自己睡覺。上小學開始規定新的獨立生活內容及新的生活方式。利用孩子對新生活的向往,提出要求。 四、培養獨立性和自信心:對于生活中必要的自我照顧小事,要讓孩子自己做,不要總怕做不好,有危險,一看做錯了就插手。要肯付出成長的代價和“學費”,誰都不會喜歡一個生活能力極差的“大小孩”,那樣也會影響孩子的自尊心及交往愿望。 五、觀察法:帶著孩子到有教養的親朋好友、鄰居家去走走,利用其信用性戰勝自身弱點,又可擴大孩子交往范圍,轉移和淡化“依戀母親”的情感。與人交往是孩子的一種基本需要,千萬不要扼殺這種需要,局限這種需要。 六、環境療法:把孩子的小房間或小床布置得有兒童特色,有他喜愛的東西、陪伴物,使之喜愛自己的小天地。還有“角色互換法”、“活潑脫敏法”、“厭惡療法”等需要心理醫生用集體療法等方式幫助訓練。 “戀母癥”有一定的“粘合力”,母子難分難解。不下大決心,采取一定方法訓練,是難以奏效的。在實際生活中要因人而異,堅持訓練,不怕反復,直到形成獨立性的新習慣,這也標志著母子心理健康地漸漸成長。 輕度兒童分離焦慮是短暫的正常現象,等新習慣形成后會自動消失,不需特殊訓練和治療。年齡越大越難改正,需要采用一定方法來矯正。 為何中國人易樂極生悲? 斯坦福大學研究表明,歐裔美國人比中國人主觀上更樂觀。 研究表明,歐裔美國人比中國人更善于放大事物積極的一面,而弱化消極的一面。即主觀上更樂觀。 “文化影響著人們的情感價值觀,最終形成了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情感。”斯坦福心理學教授Jeanne Tsai說。 許多其他的研究也表明,來自中國以及其他東亞國家的人更容易從例如考試優異這樣一件好事中看到其雙面性——也稱作“混合性情緒”。 而歐裔美國人則更多地看到積極的一面,這一差異可以解釋為源于自身的文化差異。 集體適應性 美國人更加趨于獨立,力求出類拔萃,然而中國人則更趨于團結,力求融入集體,Tsai說。“處在我們這樣的多元社會,這種情況很容易被誤解。” 打個比方,那些在好事中看到消極面的中國人可能會被美國人視為消極主義者,然而事實只是因為他們自身的文化賦予了他們這樣的情緒。 “盡管美國人會在消極的事物中尋找希望,但相比中國人,他們極少會對積極的事物感到消極,”心理學博士后,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旗艦雜志的主編Tamara Sims說。 先前的研究并未檢驗情感價值觀在這種差異上的作用。而新的研究則重點關注這兩類文化中有多少人會主觀上愿意去放大積極情感,同時弱化消極情感。 混合性情緒 在4個不同的試驗中,共690名志愿者參加,其中包括來自美國的美籍歐洲人和美籍華人,及來自北京和香港的中國人。研究人員通過調查問卷來測試他們的情緒、價值觀,還有他們的主觀樂觀傾向。 例如,在其中的兩個試驗中,志愿者被要求攜帶隨時會響的設備。當設備響起,志愿者記下他們主觀上想要樂觀地程度以及他們當時實際的情感積極程度。 這些研究表明,美籍歐洲人和美籍華人比來自北京和香港的華人體會的的混合性情緒要少,這些差異和他們自身的樂觀傾向也有著很大的關聯。 在另外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讓來自香港的華人和美籍歐洲人觀看一檔叫《X音素》的音樂選秀類節目的片段。他們以5分制打分的形式來評價他們的積極感受和消極感受。 他們看的片段中每個選手的表現參差不齊。參與者需要站在參賽者的角度去體會。在看電視之前,研究人員讓一半參與者只關注其積極面,讓剩下一半參與者同時關注其積極和消極的一面。 主觀積極性 那些被要求只關注積極面的人在看電視的過程中很少能感到混合性情緒。 總之,結果顯示,人們主觀越樂觀,他們看到的消極面越少。 由于人們通常忽視文化和實踐對人情緒造成的影響,從而以為每個人對事物在主觀上愿意接受其積極一面的程度都是相同的,Tsai說。 Tsai和Sims之前的研究重點放在醫患關系上,在這層關系上去感受不同類型的積極情緒——激動對平靜。這項最近的研究關注的是,相對于消極情緒,人們主觀想去感受積極情緒的程度大小。 這些發現也許在某些方面也解釋了其他關于混合性情緒的研究。例如,斯坦福心理學教授Laura Carstensen就發現,隨著美國人的日漸年長,他們的混合情緒也會變得更多。 情人間具有強烈吸引力源自人格矛盾 為什么明明如此般配的一對會分手?為什么愛情讓人開始如此相互吸引,最后又如此痛苦? 其實愛情當中,隱藏著很多我們內心的人格矛盾,這些自我的糾葛,才是導致愛情發生的重要原因。 愛情源于追尋自我 俗話說“不是冤家不聚頭”,愛情也往往如此,兩人又愛有恨,又打又鬧,卻又愛的死去活來。對于這種心理,心理學家認為,造成情人間強烈吸引的原因之一,其實就是為了追尋完整的自我。 心理學大師楊格認為,每個人都身具“顯性”與“隱性”(或稱“影子”)人格。換言之,每人除了表現外在眾人所見之“顯性人格”外,還有個正好相反,潛藏心底的“影子人格”。也就是說,一個很活潑的人實際潛藏著很抑郁的一面,而另一個很安靜的人,很可能在另一種陌生環境下,變得躁動不安。用心理學理論來說,“分析型”者的影子人格是“感覺型”,因為“分析型”者著重邏輯思考與客觀評斷,但是當他在強調與表現“理性”時,便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細膩多情“感性”部分的人格,壓抑到潛意識深處,變成隱性的“影子人格”。 于是,當一個遇見一位身具自己“影子人格”的異性時,心中常會有歡喜雀躍的感覺,因為對方彰顯出自己所缺乏(或已被壓抑)的人格特質。有人說,愛情對象通常都是性格互補,就是這個原因。一個沉默的人遇到一個活潑的人,往往是他的“影子人格”見到了陽光,受到了感召,由此變得極為愉快,受桎梏的心靈,得以自由釋放。 這個異性相吸,“影子人格”和“顯性人格”整合互補的過程,將逐漸發展出一個較完全、較成熟人格,這個過程也被心理學家稱為“完整之我”的追尋。 平安度過感情危機 但是,這種結合也往往稱為愛情痛苦的一部分,在所謂的磨合中,過去對方最吸引我們的特質,現在卻成為讓你最受不了的地方。如果過去,你愛上的是他的溫柔,那么,很可能你會抱怨他缺乏男子氣概,你愛上的是她的活潑,也很可能會覺得她“羅嗦”“幼稚”。 熱戀的時候,你覺得自己遇到了世上最好的人,可到了磨合階段,你就開始發現對方無數缺點,開始抱怨不滿。因為,在這個階段,我們都想努力改造對方,要對方變成想象中的完美,于是痛苦也由此產生。很多人走不過這個磨合期,最終以痛苦收尾。 怎么樣才能讓感情走的更加順利呢?心理學家認為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放棄使對方變成完美的幻想,不要定睛在對方身上,而回頭重新專注在自己“顯性”與“隱性” 人格之整合與成長,專注擴展自身的“影子人格”。當你放棄改變對方的時候,自己實際也在學習拓展自己的“影子人格”。有意思的是,往往一對感情好的伴侶,當一個人放棄改變對方時,對方竟然會愈來愈被影響,不知不覺中兩人變得愈來愈像。 你們真的相愛了嗎?心理學家揭示愛因素 美國心理學家齊克·魯賓曾搞了一套問卷來測量羅曼蒂克愛情的實質、深度和強度,他發現了羅曼蒂克愛情三個重要的基本因素: 1、依戀——渴求見到戀人和得到戀人在感情上的支持; 2、關心——對戀人的關心和負責的感情; 3、親密——緊密的結合,部分地表現為推心置腹的交談。 同樣地,伊萊恩·沃爾斯特和G·威廉·沃爾斯特把羅曼蒂克愛情定義為一種狂熱的情感狀態,并伴隨著強烈的生理喚起,感情的騷動,深深地被吸引,渴望見到心上人,通過這個人而得到完善的強烈欲望。這個定義著重強調羅曼蒂克愛情強烈的情感狀態——這個狀態具有感情豐富的特征,包括柔情、性欲、狂喜、痛苦、利他主義、自私、脆弱和猜疑。 多多西·坦諾夫稱這種類型的愛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對所愛的人的思念使所有其他的興趣和關心都減弱了。 (2)深切盼望所愛的人能報之以同樣的感情。 (3)情緒隨著行為———或是對所愛的人的行為的理解而產生變化。當愛得到回報時,他或她便顯現出一付快樂或洋洋得意的神情,而當心上人的感情還不穩定時,便是一付“傷心”相。 (4)在所愛的人面前表現得靦腆、笨拙,這是由于害怕遭到遺棄。 (5)不可能同時對另一個人有著這種強烈的感情。 (6)強調所愛的人好的一方面,忽視或低估其弱點。 (7)所愛的人對其有著強烈的性的吸引。 為什么相愛的人都不講理?(越是相愛就越容易吵架) 生活中,很多青年朋友發現,與相愛的人講道理很難。本文就為大家對這個現象進行解釋: 任性是因為有感情 談戀愛的人,是不是能較好地交流,這可不一定。有時,相愛的人反倒不能交流。林黛玉最愛賈寶玉,愛得不要命,可是一見面就吵、就哭。越是相愛就越容易吵架。薛寶釵為什么不跟賈寶玉吵呢?因為她不愛他。女孩子喜歡誰就跟誰吵,這一點對男士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的感情如果很一般,就很客氣,很有禮貌,很尊重人家跟你不同的東西,有一種求同存異的傾向;而感情越好,對對方越關心,求同的傾向越強,達到一個峰值,也就是最高點,就接近全面求同。明知對方對自己有感情,感情強烈,就越不講理、苛刻,有點專制了。 這種情況,也存在于母子之間。母親最愛孩子,但是最難溝通。 感情好反而不講理了。愛情就是強烈的感情。情和理是矛盾的,強烈的感情就是強烈的不講理,這也是人性的一種缺陷,可人性的美好也在這種不講理之中。 尊重和你不一樣的邏輯 美國有一本談交流的書,第一章就開宗明義,你必須確立一個觀念——你交流的對象,不管是同學、同事、父母、師長,或者親人、談判對手,你不要以為他和你是一樣的人。在同樣的情景面前,你看到的,他們可能看不到;他們看到的,你可能看不到。他思考的邏輯也和你不一樣。不管他和你多么不同,你都要尊重他。學會交流,就是學會尊重和你不一樣的邏輯。 美國的《當代心理學》雜志有一篇文章講美國的家庭暴力。兩個人雖然相愛,但兩個人不一樣:第一,男人心里有鬼。據研究,男人有一種多戀的傾向。第二,女人嘴巴比較厲害,滔滔不絕,男人理短就少講話、不講話,或者溜了。女人偏偏要男人當場認輸,男人忍無可忍,最后就用拳頭來對話。這在我們中國就叫“報以老拳”。 女人為什么老揪著男人不放,就因為愛他。 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你去跟別人好了——正好,我本來就不愛你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