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人侯一李曇
李曇,趙柏人侯,秦御史大夫,字貴遠。葬柏人西,為李姓先祖。
李曇,字貴遠,戰(zhàn)國時期趙國名將。因?qū)医ㄆ婀Γ环鉃榘厝撕睿S將安家于此(今邢臺市隆堯縣)。入秦為御使大夫,后升為司徒,為當(dāng)朝三公之一,死后葬于今隆堯柏人城西。《唐山縣志》載:“戰(zhàn)國柏人侯李曇墓,在縣西亦城村西。按郡志卒葬柏人”。
“曇(李曇),字貴遠,趙柏人侯,入秦為御史大夫,葬柏人西。生四子:崇(李崇)、辨、昭、璣(李璣)。崇為隴西房,璣為趙郡房。”
李曇有四個兒子:李崇、李辯、李昭、李璣。趙國的大將李牧,就是李璣的次子。據(jù)記載,李曇的第四子李璣為太傅,他有三個兒子,次子李牧為趙國良將,他領(lǐng)兵抗擊北方匈奴,使匈奴十多年不敢侵犯。又領(lǐng)兵打破秦軍,成為秦國吞并趙國的心腹之患,因?qū)医ü诒环鉃槲浒簿9?29年,秦國派王翦攻趙國,趙國派李牧、司馬尚陣前抵抗。秦軍不得而進,無奈之下秦軍使用反間計,以重金賄賂趙王寵臣郭開,讓他在趙王面前散布李牧、司馬尚想謀反的謠言,趙王果然中計,派趙蔥和齊將顏聚取代李牧。李牧不從命,趙國暗中布置圈套捕獲李牧并斬殺了他,撤換了司馬尚。秦國大將王翦乘勢急攻,大破趙軍,趙國從此滅亡。
現(xiàn)隆堯縣城西偏南12公里處的亦城有戰(zhàn)國時期所筑柏人城,在柏人城有一望族即李氏,史稱“趙郡李”。當(dāng)時的趙郡治原在廣阿(今邢臺隆堯),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在此置南趙郡。其中,李曇的長子李崇,西去隴西,其子孫繁衍為"隴西李";四子李璣在當(dāng)?shù)兀笫雷訉O支庶繁多,世居古柏人城周圍。特別是李牧在河北開創(chuàng)了趙郡李氏之族,1700多年來河北李氏人口眾多。到了北魏時,李氏家族在河北建立了趙郡堂。后來趙郡堂分出六大房系,即為南祖房,東祖房,西祖房,遼東房,江夏房和漢中房。這兩支李姓人丁興旺,遍布全國,李曇做為趙郡、隴西兩大李姓支系的共同祖先,兩千多年來,一直受到李氏后代的崇拜,尊為李氏始祖。
李氏從李曇起就生活在古老的邢襄大地,千百年來繁衍生息,且人才輩出。他們出將入相、光彩奪目,手拉著手,肩并著肩,從戰(zhàn)國一直走到現(xiàn)在,成為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姓氏。
邢臺隆堯發(fā)現(xiàn)李曇墓
2014年12月18日,燕趙都市報記者從邢臺隆堯縣文保所了解到,文物工作者歷時近4個月對隆堯縣柏人城遺址西900多米處的戰(zhàn)國時期墓葬群進行勘探后,初步確認主墓為戰(zhàn)國時期趙國柏人侯李曇墓。專家稱,這對李姓支系的研究將起到積極作用。 據(jù)參加此次勘探工作的邢臺市文物管理處負責(zé)人趙立虎說,柏人城遺址墓葬群分布較為集中,均為豎穴式壙墓。勘探工作從今年8月份開始,歷時近4個月。早在上世紀(jì)八十年代初,隆堯縣文物部門就開始對李曇墓進行調(diào)查了解、搜集史料,隨著該縣對李唐文化研究的逐漸深入,2014年7月,隆堯縣委、縣政府責(zé)成縣文廣新體局聘請邢臺市文物處和該縣文保所一起開展對李曇墓調(diào)查、找尋、勘探工作。通過歷時四個月的大量調(diào)查、勘探,在隆堯縣雙碑鄉(xiāng)柏人城遺址西900多米處發(fā)現(xiàn)28座戰(zhàn)國時期古墓葬。該墓葬群分布較為集中,均為豎穴式壙墓。主墓墓室南北近5米,東西約4.3米,深約4米,墓室南部有一寬約1.3米長條形墓道。主墓的南、東及東北部分布有27座同時期的中小型墓葬,面積3—10平方米不等。專家根據(jù)發(fā)現(xiàn)的主墓形制、規(guī)模和出土的陶片,比照歷史記載,初步判斷主墓為趙國柏人侯李曇墓,其余27座為陪葬墓。 柏人城遺址位于隆堯縣城正西12.5公里的雙碑鄉(xiāng)亦城、城角二村周圍。柏人城始建于春秋,距今已有2600多年歷史,是戰(zhàn)國時期趙國僅次于都城邯鄲的第二大城市。2013年5月,柏人城遺址被列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