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泗田: 端掉官橋站鬼子兩個班 ■
記者
楊軍
孫明春
孔浩
文/圖
在近年來出版的《棗莊市志》、《滕縣縣志》、《官橋鎮志》等書籍中,均有著“劉泗田帶領十余人,夜襲官橋車站據點,用大刀砍殺日軍兩個班”的記載。劉泗田是誰?在抗日戰爭中他有著怎樣的表現?近日,本報“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采訪組一行,來到英雄的故鄉——滕州市木石鎮澇坡村進行了采訪。 棄醫從戎衛家國 木石鎮是墨子故里,作為滕州市著名的化工基地,近年來變化頗大。高聳的廠房,林立的化工儲罐,彰顯著一個工業重鎮的實力。南北對峙的龍山、鳳山,更是這座小鎮的“龍脈”所在,許多美麗的傳說至今還在流傳。 澇坡村是龍山西麓一個不大的村落,這個村子正是因為出了一位抗日英雄劉泗田而被大家所熟知。在劉泗田院落不大的故居里,劉泗田61歲的孫子劉守敏,一位剛從教師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向記者介紹了他爺爺的一些相關情況。 劉守敏說,爺爺劉泗田生于1886年,世居澇坡村,以種地為生。劉泗田讀過私塾,學過醫術,成年后一直以行醫為生,幫助周圍村莊百姓治病,遠近聞名。后來劉泗田在滕縣城塔寺街開了藥鋪,他同情窮苦人,以行善治病為本,專為窮苦大眾服務。不管窮人有錢沒錢,錢多錢少他都為其看病,深得當地老百姓的好評。久而久之,劉泗田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鄉土善醫。 但隨著1937年“七七事變”的爆發,日軍瘋狂侵略中華大地,殺害平民百姓。1938年滕縣失守,劉泗田看到成千上萬的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而自己的藥鋪也干不下去。這時的他,再也坐不住了。他認為,行醫是為老百姓健康服務的,是保生命的,可是日軍在殺我同胞,那么行醫還有什么用呢?他深刻體會到“國家、國家,只有保國,才能有家”的道理。于是他決定棄醫從戎,積極自發組織民眾抗日。 木石豎旗聚義士 劉守敏說,那時候爺爺劉泗田已經通過多年的努力使家里有了不少的積蓄。于是自己出資買來武器槍械,到周圍的村莊招兵買馬,動員民眾跟他抗日。在他的感召下,很快就組成了一支上百人的抗日隊伍,人們親切地稱他劉司令。后來他帶著隊伍投奔了孔昭同任副司令員的中共魯南民眾抗日自衛軍,成為我黨領導下的抗日隊伍。 后木石村87歲的劉慶修老人至今還記得“四爺”劉泗田在他們村劉家祠堂里征兵、練兵的情景。 劉慶修老人說,劉泗田兄弟六人,他排行老四,晚輩們都喊他“四爺”?!八臓敗眰€子不矮,那時已經50多歲,和藹可親,平易近人。村里的小孩們經常到祠堂里看他們練兵,因為家里沒什么吃的,還經常跟著大人們在祠堂里蹭飯。那時候,“四爺”除了讓人宣傳抗日道理,號召青壯年參加隊伍打鬼子外,還組織進行隊列訓練、唱歌等。他至今記得當時教唱的歌曲大致內容:“民國二十六年,鬼子進中原。帶著大炮隊,來到我魯南。大刀向鬼子們砍……” 88歲的劉漢德老人說,當時劉泗田帶領隊伍在劉家祠堂練兵時,自己的爺爺跟著燒水,父親也是游擊隊員中的一員,他經常到祠堂里面看熱鬧。劉泗田還讓他幫著買過東西,自己每天跟著隊員們跑步、蹭飯吃,一直到劉泗田他們打完官橋車站的鬼子后離開村子。只是自此后,他再也沒有見到過這支隊伍。 大刀砍向鬼子兵 劉慶修、劉漢德兩位老人對于劉泗田帶領敢死隊員夜襲官橋車站的故事也了解很清楚,他們說,這些都是小時候大人們講的,故事情節大同小異,但砍死了兩個班的20多名鬼子卻是實實在在的事。 劉守敏還根據老人們的講述,記錄整理了那次戰斗的前后經過。他說,1939年春天,整個滕縣被日軍占領,津浦鐵路沿線火車站被日軍設置據點,嚴密看護,官橋車站更是如此。劉泗田經過周密計劃,多次偵查,摸清了日軍在官橋車站住宿的情況,決定夜襲日軍營,給日軍沉重打擊。 一天深夜,劉泗田趁著天降小雨,精心挑選了二十余名隊員出發了。他們個個身強力壯,手持大刀,身背短槍,懷著對日軍的滿腔仇恨,冒雨來到日軍營地。他們在夜幕的掩護下,埋伏在車站周圍??吹饺哲姞I門口有兩個哨兵正靠著墻打瞌睡,劉泗田派兩名戰士脫掉鞋子,悄悄摸到哨兵身邊。當兩個日本哨兵發現時,還沒來得及反應,勇士的尖刀已刺進他們的喉嚨。接著戰士們進入屋內,在微弱的燈光下,看到日軍正在酣睡。戰士們抄起大刀向日軍的脖子砍去,不少鬼子在夢中就見了閻王。少數被吵醒的鬼子拿起刺刀,和我們的戰士拼命,但戰士們個個英勇頑強,不一會,20多名鬼子就被勇士們全部消滅了。 一心抗日不畏死 劉漢德說,那時候劉泗田帶著的隊伍發展到了二三百人,一次帶兵襲擊南沙河車站上的鬼子時,結果由于漢奸告密,鬼子早有準備,到了車站連槍也沒放就返回了后木石村的劉家祠堂。對于夜襲官橋車站的鬼子,作為部隊最高指揮官,劉泗田原本是不參加的,但是他放心不下,執意要參加戰斗,戰士們拗不過他,只好讓他參加了。隊員們都是二十來歲的小伙,只有他是年過半百的老人,沒想到在戰斗中負了重傷。 劉守敏說,在這次戰斗中,部分戰士受了輕傷,爺爺劉泗田的頭部受了重傷。在撤退時下起了大雨,因為沒帶雨具,爺爺的傷口在雨中淋了很長時間。戰士們抬著劉泗田回到了劉家祠堂休整,因為怕漢奸告密,鬼子到村里報復老百姓,就在當天下午太陽還沒下山時,部隊全部轉移到了抱犢崮山區的根據地。劉泗田的傷口因為雨淋發炎,沒有藥可以醫治。第二天,他執意讓戰士將他抬回了老家。臨終之際,劉泗田把兒子、侄子叫到跟前,慢吞吞地說:“我死后不要埋到林上……寄埋在家門口,我抗日有功,會有人來祭奠我的……”劉泗田犧牲時53歲。 民族氣節慰后人 劉守敏告訴記者,他的父親劉維機從十六七歲時,就跟著爺爺劉泗田牽馬,也參加了那次官橋車站戰斗。爺爺犧牲后,奶奶便讓父親當了一名教師。爺爺雖然是因為抗日犧牲,很多志書中也有記載,但爺爺一直沒被批準為抗日烈士,這也是父母親的一塊大心病。 劉守敏說,母親年輕時曾跟著爺爺的部隊做過飯,洗過衣服,為抗戰做出過一定貢獻。在世時,她一直希望能為劉泗田申請為抗日烈士,并積極尋找證明人,撰寫相關的文字資料,聯系當地政府進行申請申報。木石鎮政府和民政部門也對此進行了詳細地調查,并開出了相關證明,向上一級政府提交了申請追認劉泗田同志為抗日烈士的請示。但時至今日,已經過去了8年時間,一直沒有批準。 劉守敏說,爺爺劉泗田作為一位有民族氣節的士紳,他舍棄家財,積極拉隊伍抗日,是為民族而戰,是為抗戰而死,死得光榮。爺爺是他們家族的榮耀,不管申請烈士是否成功,他都會把爺爺的精神傳承給后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