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發的《七年級上冊文言文重點字詞匯總》是人教版舊版的,有些篇章有所出入,所以今天小智重新整理了新版人教版的七年級上下冊文言文知識點,大家可以根據最新的這份資料來復習,給大家帶來的不便深感抱歉。本文由小智搜集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 七年級上冊 《世說新語》兩則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語氣詞,表詢問。) 2.一詞多義 元方時年七歲(當時) 學而時習之(時常) 3.古今異義 太丘舍去(古義:離開;今義:前往) 與兒女講論文義(古義:對子侄輩的統稱;今義:兒子和女兒) 陳太丘與友期行(古義:約定;今義:日期)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古義:玩耍;今義:戲劇,雜技) 下車引之(古義:拉;今義:引導) 元方入門不顧(古義:回頭看;今義:照顧或顧客) 4.詞類活用 友人慚(形容詞用作動詞,感到慚愧) 5.文言句式 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判斷句) 白雪紛紛何所似?(倒裝句,賓語前置) 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省略句,省略主語) 6.字音字形 謝太傅(fù) 謝道韞(yùn) 陳寔(shí) 尊君在不(fǒu) 7.重難詞語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家庭聚會) 俄而雪驟(不久,一會兒) 公欣然曰(愉快的樣子) 差可擬(差,大致、差不多;擬,相比) 未若柳絮因風起(憑借) 陳太丘與友期行(約定) 太丘舍去(離開) 去后乃至(乃,才;至,到) 相委而去(丟下,舍棄) 下車引之(拉) 元方入門不顧(回頭看) 8.文章主旨 《詠雪》寫了晉朝著名文學世家謝安家里的一個生活故事,表現了謝道韞的文學才華,勾畫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生活的畫面。 《陳太丘與友期》講述了七歲兒童陳元方的故事,表現出陳元方小小年紀即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品質,同時也側面告誡人們做事要講誠信。 9.詠雪詩積累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唐】韓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唐】李白《北風行》 《論語》十二章 1.通假字 不亦說乎(“說”通“悅”,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有”通“又”,用在整數與零數之間) 2.一詞多義 人不知而不慍(動詞,了解) 溫故而知新(動詞,得到) 學而時習之(代詞,學到的東西)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詞,它。這里指學問和事業) 3.詞類活用 學而時習之(名詞作狀語,按時) 吾日三省吾身(名詞作狀語,每天) 傳不習乎(動詞用作名詞,老師傳授的知識) 溫故而知新(形容詞用作名詞,舊的知識,新的理解與感悟)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形容詞用作動詞,喜歡,愛好)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趣) 飯疏食飲水(名詞用作動詞,吃飯) 4.古今異義 可以為師矣(古義:可以憑借;今義:表示許可或能夠) 5.文言句式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句,“其不善者而改之”前省略了“擇”) 6.字音字形 論語(lún) 不亦說乎(yua) 慍(yùn) 三省(xǐng) 傳不習乎(chuán) 罔(wǎng) 殆(dài) 簞(dān) 好之者(hào) 曲肱(gōng) 篤(dǔ) 7.重難詞語 學而時習之(按一定的時間復習。時,按時) 人不知而不慍(生氣,發怒)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檢查,反省) 為人謀而不忠乎(替)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誠,誠實) 傳不習乎(老師傳授的知識) 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 不逾矩(越過,超過;規矩,規范) 學而不思則罔(迷惑,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思而不學則殆(有害) 人不堪其憂(忍受)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歡,愛好)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為樂趣) 于我如浮云(對,對于) 擇其善者而從之(好的方面,優點) 逝者如斯夫(逝,流逝;斯,這,指河水) 不舍晝夜(舍棄) 博學而篤志(忠實,堅守) 仁在其中矣(仁德) 8.成語歸納 不亦樂乎 溫故知新 擇善而從 三人行,必有我師 9.文章主旨 本文所選的這十二章,闡述了求知的態度、學習的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啟迪我們:學習要有端正的態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愛之心,要心胸開闊,意志堅強,理想遠大。
雖有嘉肴 1.通假字 兌命(“兌”通“說”,指的是殷商時的賢相傅說yua) 2.古今異義 是故學然后知不足(古義:指示代詞,這;今義:判斷動詞,與“否”相對) 教然后知困(古義:不通,理解不了;今義:陷在艱難痛苦中或受環境、條件的限制無法擺脫;疲乏想睡) 3.詞類活用 弗學,不知其善也(形容詞用作名詞,好處) 4.字音字形 嘉肴(yáo) 弗食(fú) 然后能自強也(qiǎng) 教學相長(zhǎng) 兌命(yua) 學學半(xiào) 5.重難詞語 雖有嘉肴(雖,即使;嘉,好、美;肴,用魚、肉做的菜) 不知其旨也(甘美) 雖有至道(最好的道理。至,達到極點) 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所以) 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 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 然后能自強也(自我勉勵。強,勉勵) 教學相長(教和學互相促進,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 學學半(教人是學習的一半。第一個“學”是教的意思) 其此之謂乎(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其,表示推測) 6.成語歸納 教學相長 7.文章主旨 《雖有嘉肴》一文在論述時先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繼而引入“至道弗學不知其善”,進而又以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后歸結到“教學相長”這個結論。 河中石獸 1.通假字 不亦顛乎(“顛”通“癲”,瘋狂) 2.古今異義 漸沉漸深耳(古義:罷了;今義:五官之一,用來聽聲音) 爾輩不能究物理(古義:事物的道理、規律;今義:一種學科) 二石獸并沉焉(古義:一起;今義:并列) 閱十余歲(古義:經歷;今義:閱讀) 是非木杮(古義:指示代詞,這;今義:判斷動詞,與“否”相對) 蓋石性堅重(古義:句首語氣詞,表猜測;今義: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知其一(古義:只;今義:表轉折,但是,卻) 3.詞類活用 棹數小舟(名詞用作動詞,劃船)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動詞用作名詞,暴漲的洪水) 4.一詞多義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被) 眾服為確論(是) 嚙沙為坎穴(成為) 一老河兵聞之(代詞,代講學家“求之地中”這件事) 其反激之力(結構助詞,的) 5.文言句式 一講學家設帳(于)寺中(省略句,省略“于”) 求之(于)地中(省略句,省略“于”) 6.字音字形 河干(gān) 圮(pǐ) 棹(zhào) 曳(ya) 鐵鈀(pá) 木杮(fai) 湮(yān) 嚙(nia) 溯(sù) 臆(yì) 歟(yú) 7.重難詞語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河邊) 山門圮于河(倒塌) 二石獸并沉焉(一起) 閱十余歲(經過,過了) 竟不可得(終于,到底) 棹數小舟(劃船)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講學,教書) 爾輩不能究物理(爾輩,你們;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規律) 是非木杮(這) 湮于沙上(埋沒) 眾服為確論(大家信服地認為是精當確切的言論) 嚙沙為坎穴(嚙,侵蝕、沖刷;坎穴,坑洞) 轉轉不已(停止) 遂反溯流逆上矣(遂,于是;溯流,逆流) 如其言(依照他的話) 但知其一(只) 據理臆斷(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臆斷,主觀地判斷) 8.文章主旨 這則故事用和尚、講學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獅子的三種不同結論,來說明天下事物雖有共同的規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質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主觀臆斷。這個故事啟發我們:遇事要動腦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盡可能少鬧那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講學家一樣的笑話。 寓言四則 1.古今異義 馬無故亡而入胡(古義:逃跑;今義:死亡,滅亡) 居數月(古義:經過;今義:居住) 2.一詞多義 暮而果大亡其財(丟失) 馬無故亡而入胡(逃跑)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帶領) 但使龍城飛將在(大將) 3.詞類活用 甚智其子(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聰明) 近塞上之人(形容詞用作動詞,靠近,接近) 有善術者(形容詞用作動詞,擅長,精通) 4.字音字形 天雨墻壞(yù) 鄰人之父(fǔ) 何遽(jù) 髀(bì) 弦(xián) 跛(bǒ) 5.重難詞語 智子疑鄰(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聰明) 天雨墻壞(yù下雨) 不筑(修補) 其鄰人之父亦云(夫fǔ,對老年男子的尊稱;亦云,也這樣說) 暮而果大亡其財(暮,晚上;果,果然;亡,丟失)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塞上,長城一帶;善術者,精通術數的人) 馬無故亡而入胡(逃跑) 人皆吊之(對其不幸表示安慰) 何遽(怎么就,表示反問) 居數月(經過)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帶領) 家富良馬(多) 墮而折其髀(大腿) 丁壯者引弦而戰(丁壯,壯年男子;引弦而戰,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開弓弦)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絕大部分) 此獨以跛之故(此,此人,這個人;跛,瘸腿) 父子相保(保全) 6.文章主旨 《智子疑鄰》說明聽意見只應聽正確的,而不要看這意見是什么人提出的,對人不能持偏見。 《塞翁失馬》告訴我們事情都有正反兩方面的可能,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七年級下冊
傷仲永 一、通假字 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扳”通“攀”,牽,引) 二、詞的積累 ①重點詞語 世隸耕(屬于) 稱前時之聞(相當) 仲永之通悟(通達智慧)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系) 彼其受之天也(他) 泯然眾人矣(完全) 賢于材人(賢:勝過。材人,有才能的人) 環謁于邑人(四處拜訪)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文采和道理) 稍稍賓客其父(漸漸) 或以錢幣乞之(求取) 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沒有達到要求) ②詞類活用 形容詞作意動詞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為奇”的意思 “父異焉”之中的“異”,是“對...感到驚異”的意思 名詞作意動詞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為利”的意思 “賓客其父”之中的“賓客”,是“把...當作賓客”的意思 名詞作狀語 “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中的“日”名詞作狀語,是“每天”的意思 動詞用作狀語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動詞“出聲哭”的意思,這里作狀語“哭著”的意思 ③一詞多義 自 1.并自為其名(名詞,自己) 2.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介詞,從) 聞 1.余聞之也久(動詞,聽說) 2.不能稱前時之聞(名詞,名聲) 其 1.其詩以養父母(代詞,這) 2.稍稍賓客其父(代詞,他的) 然 1.父利其然也(代詞,這樣) 2.泯然眾人矣(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賓客 1.稍稍賓客其父(動詞,以賓客之禮相待) 2.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名詞,客人) 為:1.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動詞,成為) ④古今異義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古義:此,與“自”組合意為“從此”。今義:判斷動詞) 或以錢幣乞之(古義:不定代詞,有的。今義:或許,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古義:文采或道理。今義:表示文章,內容或語句方面的條理) 稍稍賓客其父(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泯然眾人矣(古義:平常人。今義:許多人,大家。) 三、句式積累 1.判斷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 2.省略句 省略賓語 “不使學”中省略賓語“之”,可補充為“不使之學”;“令作詩”中也省略賓語“其”,可補充為“令其作詩”。 省略主語 “還自揚州中省略主語“我”,可補充為“我還自揚州”。 省略介詞 “受之天”中“之”后省略“于”,可補充為“受之于天”;“借旁近與之”中“借”后面省去了介詞“于”,可補充為“借于旁近與之”。 3.倒裝句 “還自揚州”是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 木蘭詩 一、通假字 對鏡帖花黃(通“貼”,粘貼) 二、詞的積累 ①重點詞語 旦辭爺娘去(早晨) 西市買鞍韉(馬鞍下的墊子) 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流水聲) 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胡人的戰馬) 萬里赴戎機(戰爭) 策勛十二轉(記功) 賞賜百千強(有余) 木蘭不用尚書郎(不愿做) 出郭相扶將(扶持) 雄兔腳撲朔(動彈) 雙兔傍地走(并排跑) ②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策勛十二轉”中的“策”原是名詞,指記事的冊子,這里用作動詞,“登記”的意思。 2.動詞用作名詞 “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中的“騎”原是動詞,這里用作名詞,“戰馬”的意思。 ③一詞多義 市 1.東市買駿馬(名詞,集市) 2.愿為市鞍馬(動詞,買) 將 1.將軍百戰死(名詞,高級將領) 2.出郭相扶將(動詞,扶持) 帖 1.昨夜見軍帖(名詞,文書,告示) 2.對鏡帖花黃(動詞,通“貼”,粘上) 機 1.不聞機杼聲(名詞,織布機) 2.萬里赴戎機(名詞,重要的事務) ④古今異義 卷卷有爺名(古義:指父親。今義:指爺爺,即父親的父親。) 雙兔傍地走(古義:跑。今義:行走。) 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古義:只,副詞。今義:常用作轉折連詞。) 出郭相扶將(古義:外城。今義:僅用作姓氏。) 二、句式積累 1.省略句 “愿為市鞍馬”中省略賓語“此”,可補充為“愿為此市鞍馬”,“此”指代父從軍這件事。 2.倒裝句 “問女何所思”中的“何所思”,是賓語前置,是“所思何”的倒裝,正確的語序為“問女所思何”。 孫權勸學 一、通假字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通“耶”,語氣詞) 二、詞的積累 ①重點詞語 卿今當涂掌事(卿,古代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當涂,當道,當權) 但當涉獵(但,只。涉獵,粗略的閱讀) 刮目相待(擦) 肅遂拜蒙母(于是,就)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孤,古代君王的自稱,可譯為“我”。治,研究) 蒙乃始就學(乃,于是,就。就,靠近) 及魯肅過尋陽(及,到了??的時候。過,到) 即更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見事,認清事物。乎,啊,表示感嘆語氣) ②一詞多義 當 1.當涂掌事(與“涂”連用譯為“當道,當權” ) 2.但當涉獵(應當) 見 1.見往事耳(動詞,知道) 2.見漁人,乃大驚(動詞,看見) 3.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動詞,認清,識別) 若 1.孰若孤(動詞,比得上) 2.仿佛若有光(介詞,好像) 之 1.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2.于廳室之東北角(助詞,的) 乃 1.乃不知有漢(竟) 2.蒙乃始就學(于是,就) 為 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動詞,做) 2.不足為外人道也(介詞,對,向) ③古今異義 但當涉獵(古義:只。今義:轉折連詞。)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古義:研究。今義:治理。) 見往事耳(古義:歷史。今義:過去的事情。) 及魯肅過尋陽(古義:到。今義:經過。) 三、句式積累 1.省略句 “肅遂拜蒙母”中,“拜”后省略介詞“于”,可補充為“肅遂拜于蒙母”。 2.倒裝句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中,“何見事”是賓語前置,正常語序應為“大兄見事何之晚乎”。 “蒙辭以軍中多務”是倒裝句,正常語序應為“蒙以軍中多務辭”。 口技 一、通假字 滿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二、詞的積累 ①重點詞語 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長。者,...的人) 會賓客大宴(會,適逢,正趕上。宴,宴請,用作動詞) 施八尺屏障(設置,安放) 眾賓團坐(圍繞而坐) 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只) 滿坐寂然,無敢嘩者(靜悄悄) 便有婦人驚覺欠伸(打哈欠,伸懶腰) 其夫囈語(說夢話) 婦撫兒乳(喂奶) 眾妙畢備(全、都) 賓客意少舒(意,心情。少,稍微)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夾雜) 雖人有百手(即使) 不能名其一處也(說出,用作動詞) 以為妙絕(以為,認為。妙絕,極點) 變色離席(色,臉色。席,座位) 奮袖出臂(揚起、舉起) 兩股戰戰(股,大腿。戰戰,打哆嗦,打戰) 幾欲先走(幾,幾乎,差點兒。走,跑) 曳屋許許聲(拉) ②詞類活用 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詞作動詞,擅長) 婦撫兒乳(名詞做動詞,喂奶) 賓客意少舒(形容詞做副詞,稍微) 不能名其一處(名詞做動詞,說出) ③古今異義 會賓客大宴(古義:適逢,正趕上。今義:聚在一起,合攏。) 微聞有鼠作作索索(古義:隱隱約約。今義:小,細微。)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古義:其中夾雜。今義:里面。) 幾欲先走(古義:跑。今義:行走) ④一詞多義 指 1.手有百指(名詞,手指) 2.不能指其一端(動詞,指出) 絕 1.以為妙絕(副詞,極) 2.群響畢絕(動詞,消失) 妙 1.眾妙畢備(名詞,妙處) 2.以為妙絕(形容詞,美妙,奇妙) 作 1.有鼠作作索索(擬聲詞) 2.百千齊作(動詞,開始,文中是發出聲音) 間 1.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動詞,夾雜) 2.遂于外人間隔(動詞,間斷) 是 1.當是時(介詞,這) 2.問今是何時(判斷動詞) 坐 1.滿坐寂然(名詞,通“座”) 2.眾賓團坐(動詞,坐) 名 1.不能名其一處也(動詞,說出) 2.自為其名(名詞,姓名,名稱) ⑤古今異義 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古義:只。今義:表示轉折的連詞。) 微聞有鼠作作索索(古義:聽。今義:用鼻子嗅。) 兩股戰戰(古義:大腿。今義:屁股。) 幾欲先走(古義:跑。今義:步行。) 雖人有百手(古義:即使,表示假設的連詞。今義:雖然,表示轉折的連詞。) 會賓客大宴(古義:適逢。今義:會議。) 賓客意少舒(古義:稍微。今義:數量少。) 三、句式積累 省略句 “搶奪聲,潑水聲”中省略了“搶奪”的賓語“財物”,可補充為“搶奪財物聲,潑水聲。” 倒裝句 “會賓客大宴”中的“賓客大宴”是賓語前置,正常語序應為“會大宴賓客”。 短文兩篇 一、通假字 孰為汝多知乎(通“智”,聰明) 二、詞的積累 ①重點詞語 飲于河、渭(黃河、渭水) 北飲大澤(大湖) 化為鄧林(桃鄰) 入日(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 見兩小兒辯斗(爭辯,爭論) 問其故(緣故,原因)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以,認為。去,距離) 及日中則如盤盂(及,到。日中,正午) 日初出滄滄涼涼(寒冷的意思) 及其日中如探湯(熱水) 孔子不能決也(判斷) 兩小兒笑曰:“孰為人多知乎?”(譏笑) ②詞類活用 “北飲大澤”中“北”在這里是名詞作狀語,“去北方”的意思。 “道渴而死”中“道”在這里是名詞作狀語,“在半路上”的意思。 “孔子東游”中“東”是名詞,在這里作壯語,“到東方”的意思。 “而日中時遠也”中“遠”是形容詞,在這里作動詞,“離人遠的”意思。 ③一詞多義 為 1.化為鄧林(動詞,成為) 2.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判斷動詞,是) 為 1.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動詞,是) 2. 孰為汝多知乎(動詞,說) 其 1.問其故(代詞,那) 2. 及其日中如探湯(代詞,它) 3. 棄其杖(代詞,他的或是他們的) ④古今異義 夸父與日逐走(古義:跑。今義:走路。) 河、渭不足(古義:黃河。今義:泛指一般河流。) 及其日中如探湯(古義:熱水。今義: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孰為知多乎(古義:代詞“你”。今義:姓氏。)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古義:距離。今義: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 三、句式積累 省略句 省略主語: 1.“未至,道渴而死”中“未至”前省略了主語“夸父”,可補充為“夸父未至,道渴而死。” 2.“問其故”中省略了“問”的主語“孔子”,可補充為“孔子問其故”。 省略介詞: 3.“北飲大澤”中省略了介詞“于”,可補充為“北飲于大澤”。 省略賓語: 4.“未至,道渴而死”中省略了“未至”的賓語“大澤”,可補充為“未至大澤,道渴而死”。 省略狀語: 5.“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中省略了壯語“去人”,可補充為“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去人遠也。 狼 一、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 二、詞的積累 ①重點詞語 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 綴行甚遠(緊跟) 屠懼,投以骨(懼,害怕。以,用) 兩狼之并驅如故(一起)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困窘,處境危急) 顧野有麥場(往旁邊看) 場主積薪其中(柴草) 苫蔽成丘(覆蓋、遮蔽) 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倚,靠。弛,卸下) 眈眈相向(注視的樣子) 一狼徑去(離開)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樣) 目似瞑,意暇甚(瞑,閉眼。暇,空間) 屠暴起(突然) 又數刀斃之(殺死) 一狼洞其中(打洞) 意將遂入以攻起后也(打算) 止露尻尾(屁股) 屠自后斷其股(大腿)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睡覺) 狼亦黠矣(狡猾) 只增笑耳(罷了) ②詞類活用 名詞作狀語 1.“其一犬.坐于前”中“犬”是名詞,這里作狀語,“像狗一樣”的意思。 動詞作名詞: 2.“一屠.晚歸”中“屠”是動詞,這里作名詞,“屠戶”的意思。 名詞作動詞 3.“一狼洞.其中”中“洞”是名詞,這里作動詞,“打洞”的意思。 4.“恐前后受其敵.”中“敵”是名詞,這里作動詞,“攻擊,脅迫”的意思。 5.“意將遂.入以攻起后也”中“遂”是名詞,這里作動詞,“鉆洞”的意思。 6.“狼不敢前.”中“前”為名詞,這里作動詞,“上前”的意思。 動詞作使動動詞 7.“又數刀斃.之”中“斃”是不及物動詞,這里作使動動詞,“斃之”即“使之斃”。 ③一詞多義 止 1.止有剩骨(副詞,只有) 2.一狼得骨止(動詞,停止) 敵 1.恐前后受其敵(動詞,敵對,文中是脅迫、攻擊的意思) 2.蓋以誘敵(名詞,敵人) 之 1.久之(補充音節,無義) 2.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助詞,的) 3.又數刀斃之(代詞,指狼) 4.兩狼之并驅如故(助詞,取消主謂句的獨立性,不譯) 意 1.意暇甚(名詞,神情、態度) 2.意將遂入以攻起后也(動詞,企圖,打算) 前 1.其一犬坐于前(名詞,前面) 2.狼不敢前(動詞,上前) 恐 1.恐前后受其敵(動詞,擔心) 2.不治將恐深(動詞,恐怕) 其 1.恐前后受其敵(代詞,它們,指狼) 2.場主積薪其中(代詞,麥場) 3.屠乃奔倚其下(代詞,柴草) 4.其一犬坐于前(代詞,其中的) 5.意將遂入以攻起后也(代詞,指屠戶) 以 1.意將遂入以攻起后也(連詞,表示目的,可譯為“來”) 2.蓋以誘敵(介詞,用) ④古今異義 止增笑耳(古義:古文言文出現在句尾時,通常解釋為“罷了”。今義:耳朵。) 屠自后斷其股(古義:大腿。今義:屁股。) 三、句式積累 省略句 省略賓語: 1.“投以骨”中省略了“投”的賓語“之”,代狼,可補充為“投之以骨”。 2.“一狼仍從”中省略賓語“之”,可補充為“一狼仍從之”。 省略介詞: 3.“場主積薪其中”省略了介詞“于”,可補充為“場主積薪于其中”。 4.“一狼洞其中”中也省略了介詞“于”,可補充為“一狼洞于其中”。 5.“屠乃奔倚其下”中省略介詞“于”,可補充為“屠乃奔倚于其下”。 省略主語: 6.“顧野有麥場”中省略主語“屠”,可補充為“屠顧野有麥場”。 倒裝句 7.“投以骨”中“以”是介詞結構后置,正常語序應為“以骨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