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仍然會覺得,那個“非做不可的夢想”太珍貴了,如果你找到真正想做的事情,請不要那么早放棄它。 前幾天看一篇文章,大概是說有很多年輕人常年被父母所困擾著。 這種困擾有時候是軟性的,有時候是硬性的。軟性的大概是指父母常年念叨“你怎么不結婚”“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等精神上的壓力;硬性的是指當你決心做什么事情時,他們就以性命作為威脅,或者“從此以后我們斷絕關系”,以種種為你好的理由迫使你放棄夢想。 隨手打開一個豆瓣小組,就能看見有姑娘哭訴男朋友其實還不錯,但是父母就是不同意;想去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父母卻萬分阻撓,要求孩子回家考公務員。 前幾天,微博上有一條熱門長微博,大概講的是一個姑娘找了一個還不錯的男朋友,男朋友做著小生意,不算富裕,但也算是衣食無憂。她的父母認為做生意都靠不住,非讓她找一個公務員男朋友。他們為這份感情抗爭了五年,男生想方設法地討長輩歡心。不過,她的父母仍然不滿意,對此各種威脅,最終拆散了這對情侶。 我的堂哥也是這樣的受害者。 他的父母從小把他看得緊緊的,從小到大,無論讀書、選專業,還是找工作,都得插一腳。 他從小喜歡打游戲,畢業以后,在廣州一家大型網游公司當程序員。可惜,他的父母覺得這份工作太沒有面子,非要想辦法讓兒子去事業單位上班。 堂哥當然不能同意,他母親就天天去公司鬧騰,今天鬧自殺,明天鬧心臟病發作,最終,他不得不辭掉自己喜愛的工作,眼睜睜地看著母親花十多萬疏通關系,去了一家事業單位過上無所事事的生活。 幾年過去,曾經和堂哥一起入行的朋友都成了游戲策劃,過上年薪五十萬元以上、有車有房的中產生活。我想,他終日郁郁寡歡并不僅僅因為昔日好友的事業成功,自己則是一個鐵路小職員;更重要的是,他被迫放棄了自己人生中最喜歡的事情,而親手推動這一切的人——偏偏是父母。 我想,不僅僅是豆瓣上、微博上的那些姑娘,我的堂哥,還有很多人面臨著“聽爸媽,還是聽自己”的困惑。至于我,也曾經有過同樣的糾結。 我的家庭是再傳統不過的家庭,父母希望我能回到家里,盡量不要出去工作,隨便嫁一個朋友圈里的兒子,每天逛逛街、吃吃飯就好了。當我剛開始寫作的時候,家人問的第一個問題是:“誰會看呢,你為什么要浪費時間在這種事情上?”這種心情是很矛盾的,一面是父母希望你能放棄企圖心,過上安穩的日子;一面是內心的召喚。 家人一直是我們人生很重要的部分,當我們想要去挑戰一件事情的時候,首先希望得到家人的支持。我們需要的并不是喋喋不休的建議和阻撓,而是有人對你說:“沒關系啦,去試試看嘛,又沒有什么損失。”只要不是鐵石心腸的人,對于家人的打壓和批判,都是會覺得很沮喪的。 我掙扎了一段時間,最后還是想明白了,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就是一種情感,這種情感像所有的情感一樣,不能要求其中一方犧牲快樂來滿足另外一方,即使你頂著“孝道”大旗迎合父母放棄自我,最終這段關系里也會充滿怨氣。 聽話更加是偽命題。先不說絕大部分的父母對自己將要干涉的領域絲毫不懂,比如說,在事業上默默無聞的父母跑去干涉子女的就業問題,婚姻不幸福的長輩干涉晚輩擇偶。如果你聽了這些人的話,就是對人生最大的不尊重。 說真的,你真的會聽蛋糕師教你怎么修空調嗎? 脫離父母的控制欲只有兩種方法。 第一個方法是離開家去讀書工作,在一個新的環境中重塑價值觀,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第二個方法就是珍惜叛逆期,我一直覺得叛逆期是很棒的東西,它讓后代盡可能地脫離上一代的影響。 最終,我能堅持自己的內心并不僅僅由于堅強、心懷勇氣之類,而是我對某件事情的喜歡程度到了“不給我錢都會想繼續做下去”;當然,還有朋友對我的支持,志同道合的朋友永遠是最堅強的心靈后盾。你會和父母吵架、鬧翻,甚至來一場冷戰,愛他們又把關系搞僵,可是,有一些事情現在不做,真的永遠都不會做了。即使冒著被全世界打臉的結果,還是會想去試試看。 在我們做出選擇的時候,還是可以聽一下父母是怎么說的,但是最終的決定權應該屬于自己。 任由父母操控自己的人生,有一個很大的BUG(弊病),就是他們幫你選了,卻不幫你承擔后果。比如說,你嫁給他們喜歡的男生,可是,那無趣的婚姻、糟糕的生活,他們并不需要去感受,吃盡苦頭的是自己。他們安排了一件你不喜歡的工作,每天上班面對奇葩老板的人也不是他們,而是你。父母是很重要的人,在無傷大雅的小事情上可以順著他們的意思,而在重要的事情上,在關系到人生幸福的事情上——請在夜深人靜之際,問問自己的心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