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瀉10g,決明子30g,丹參10~15g,郁金10g,海藻15~30g,荷葉6~10g。 功效:化痰活血,疏肝和絡。 辨證加減:脅痛加延胡索;腹脹加八月札;胃納差加生山楂;大便不暢加瓜蔞仁;痰濕重加萊服子、米仁;熱毒重、舌質紅加垂盆草、平地木、六月雪;舌尖紅加連翹或山梔。 病例1 潘××,男,47歲,2003年10月24日初診。神疲乏力半年。刻下:神疲乏力,大便日1次,舌質淡紅,苔薄膩,脈弦細。B超檢查:脂肪肝。乙肝病毒標志物(HBVM):陰性,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陰性,甘油三酯(TG):2.16 mmol/L(正常值:<1.6mmol/L),谷丙轉氨酶:46U/L(正常值:<50 U/L)。中醫診斷為肝痞,證屬痰瘀互阻,肝絡不和,治以化痰活血,疏肝和絡。予降脂理肝方辨證加減:澤瀉10g,決明子30g,丹參15g,郁金10g,荷葉10g,佩蘭15g,陳皮10g,海藻30g,生山楂30g。水煎服,每日1劑。上方加減治療1年,B超檢查示:肝臟未見異常。甘油三脂恢復正常。 病例2 李××,男,41歲,2003年10月9日初診。乏力1月。刻下:乏力,形體偏胖,大便日行2~3次,舌質紅,苔薄白,后半薄膩,脈細弦。B超示:脂肪肝。谷丙轉氨酶:67U/L(正常值:<50 U/L),谷草轉氨酶:54U/L(正常值:<40U/L),甘油三酯:7.4mmol/L(<正常值:1.6mmol/L),乙肝二對半陰性。中醫診斷為肝痞,證屬痰瘀互結,熱毒內蘊,治以化痰活血,清熱解毒。予降脂理肝方加減:澤瀉10g,決明子30g,丹參15g,郁金15g,荷葉10g,虎杖30g,生山楂30g,垂盆草30g,平地木30g,六月雪30g,紫花地丁30g,敗醬草30g,萊菔子30g,海藻30g,莪術15g,銀花30g,連翹30g。水煎服,每日1劑。上方加減治療1年,B超檢查示:肝臟未見異常。甘油三脂、肝功能均恢復正常。 討 論 肝臟與脂質代謝密切相關, 它可使脂質消化、吸收氧化、轉化以及分泌過程保持動態平衡。脂肪肝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過量脂肪向肝細胞內滲透堆積,形成肝脂肪浸潤變性。當肝細胞內脂質蓄積超過5%,或組織學上每單位面積1/3 以上肝細胞脂變時,稱為脂肪肝。中醫認為脂肪肝是由于飲酒過度或嗜食肥甘厚味, 酒食內傷,而滋生痰濁,由痰致瘀,久病入絡導致血脈瘀滯。正如尤在涇《金匱要略心典》中所說:“食積太陰,敦阜之氣,抑遏肝氣,故病在脅下。”脂肪肝屬中醫脅痛、積聚、肝痞、痰證、瘀證范疇。近年來,隨著生活習慣及飲食結構的改變,脂肪肝的發病率日漸增高。有關資料表明,60年代以前,脂肪肝的發病率僅為3%左右,病因多為營養不良,而80年代以后,其發病率已達10%左右,病因為營養過剩。據報道,約有25%肥胖型脂肪肝病人會合并肝纖維化,部分患者可能發展為肝硬化,因此尋找治療脂肪肝的有效方法,是目前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 降脂理肝方系著名老中醫張云鵬主任醫師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對脂肪肝治療的經驗總結。其對脂肪肝的治療常從痰、瘀立論,并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辨證施治。澤瀉、決明子利水化痰;丹參、郁金活血通絡,搭配海藻化痰活血,所謂“化痰必活血,血行痰自消”;荷葉升清降濁,全方活血祛瘀、化痰降脂,使積聚在肝內的脂肪得以消除。《濟陰綱目》中云:“善治瘕者,調其氣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現代藥理研究證實,丹參具有改善肝內微循環,增加肝血流量,其煎劑對實驗性動脈硬化大鼠及家兔有降脂,尤其降低TG的作用,機制可能是促進脂肪在肝中的氧化,從而降低肝中脂肪的含量;澤瀉能干擾外源性膽固醇的吸收, 又能影響內源性膽固醇代謝;丹參、決明子配伍有降低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的作用;荷葉、澤瀉均能抑制高膽固醇血癥形成;郁金有促進肝細胞損傷修復、保護肝細胞的作用,丹參對急性肝損傷有保護作用,兩者同用可以起到保護肝臟細胞作用;丹參、郁金同時還具有活血化瘀、改善血液流變學作用,有助于血液內脂質成分調整,從而有利于清除肝內脂肪沉積。脂肪肝進展到一定時期,常伴發炎癥,形成脂肪性肝炎。主要是由于痰瘀不斷蘊積, 釀生有毒病理物質,滯留體內,久積之邪化為內毒, 以致瘀毒、痰毒阻滯肝絡,導致肝絡受損,使脂肪肝加重,遂成肝之炎癥反應。正如尤在涇所說:“毒,邪氣蘊結不解之謂。”此時瘀毒、痰毒為患,且常從熱化,治療原則在降脂理肝方基礎上辨證加用清熱解毒之品,常用垂盆草、紫花地丁、敗醬草、六月雪等。脂肪肝與飲食結構、習慣密切相關,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應囑患者注意飲食調攝,清淡爽口為主,少食滋膩厚味之品,這可有助于治療,并能預防復發。收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