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竹林寺始建于北魏,竹林寺當年香火鼎盛,是嵩山地區最著名的寺院之一。后嵩山竹林寺神秘消失,因而留下了“竹林寺升天”的傳說。 嵩山竹林寺遺物傳人王進京
竹林寺下面的崔圪瘩村,有一戶姓王的人家,爺叫王天,父名王云,最小的孫子名叫王三寶。因為家庭貧窮,缺衣少食,王天、王云父子商量后便把三寶送進寺院當了和尚。進寺院以后,方丈古月把王三寶改名釋三。因為當時寺院內種有土地,并養了幾頭牛,方丈古月就讓釋三夜晚練功,白天上山割草喂牛。 這一天,釋三上山割草,巧遇一個仙女要和他一起玩耍。玩了好大一會兒,釋三對仙女說:“我得趕快割草哩,要不然天黑草籃割不滿,回寺院還得挨打哩!”仙女說:“不要緊,你看東邊山崖上的草長得多茂盛,你上去一會兒,就能割一籃。”釋三和仙女登上山崖一看,果然山草鮮嫩,二人不一會兒就割了滿滿一籃,釋三高高興興地下山去了。 第二天,釋三上山割草又碰上了這個仙女,二人又一起玩耍,無話不談,仙女還幫助他割草。以后天天仙女在這里等他,時間一長,仙女把他當成了知己,就把天空啥時候刮怪風,啥時候下暴雨等情況泄漏給了釋三。這一天方丈古月上山轉悠,發現釋三和一個仙女在一起。回到寺院以后就把釋三喊到跟前問道:“那女子都跟你說了些啥?”釋三就把仙女給他說的刮怪風下暴雨之事給方丈說了一遍。方丈古月聽了之后心中暗想:這女子不是凡人,我一定得抓住她。古月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古時候沒有棉線,就用蜘蛛網上蜘蛛絲纏成絲蛋,綁到帶鉤的圪針上,叫釋三偷偷把帶鉤圪針別在女子的衣服上,絲蛋落在哪里,哪里就是女子的家。第二天,他對釋三說:“你今天上山割草時把這個連著絲蛋的圪針藏在草籃里,找機會把帶鉤圪針別在女子的衣服上。記住,千萬不能讓她知道。”釋三說:“中!”第二天,釋三上山割草時趁女子不注意,把帶鉤圪針別在了女子的衣服上。釋三割草回到寺院,古月問他:“帶鉤圪針別到她衣服上了沒有?”釋三說:“別上了。”方丈古月馬上帶著僧人上山尋找絲蛋,結果發現絲蛋落地之處長有一個非常大的何首烏。方丈高興極了,原來這女子是何首烏變的,馬上下令叫寺院的和尚到山上來挖何首烏。一群和尚挖到天黑也沒有挖出何首烏的根。第二天早上再來挖時,原來挖的坑又填平了。一連幾天都是如此,方丈古月大傷腦筋。這時他又把釋三叫到跟前問道:“你仔細想想那女子還給你說過啥?”釋三撓著頭皮想了半天說:“那一天她好像說過: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蒺藜分身法。”方丈古月一聽,高興的對僧人說道:“都到山上去找蒺藜。”不到半天就找來一籃子干蒺藜。晚上收工時,撒在了挖開的何首烏坑里。第二天早上到山上一看,挖的坑果然未被封住,立即叫來十幾個和尚繼續往下挖,不到天黑就挖出了一個肥大完整的何首烏。方丈古月早就聽人說,吃了蒸熟的何首烏能長生不老,明天我要飽餐一頓。這天夜里,他把何首烏放在自己住的竹嶺洞內,唯恐被賊人偷去。
次日上午,方丈古月把何首烏放進蒸籠里之后,對燒火和尚們說:“你們要用中火穩蒸,我不回來誰也不準揭籠,我回來之后,揭籠大家同吃。”方丈古月安排好以后就上太室山赴宴去了。古月走后不久,籠中就飄出了十分好聞的香氣兒,燒火和尚個個垂涎三尺,其中一個和尚說:“這么大一個何首烏,咱打開少嘗一點,其余給大師留著。”其他和尚一聽隨聲附和道“中!揭籠吧。”籠一揭開,看著深紅色的何首烏,聞著撲鼻的香味,九十多個和尚不管三七二十一爭先恐后的搶著吃,不一會就吃光了。方丈古月回到寺院見何首烏已經吃完,正要大發雷霆,寺院里突然刮起了龍卷大風,下起瓢潑大雨,頓時天昏地暗,只聽轟隆一聲炸雷,竹林寺僧人和寺院一齊升上了天空,偌大一個寺院剎時夷為平地。釋三從山上割草回來,僧人和寺院都不見了,就面對蓮花山長跪不起,整整哭了七天七夜,他的精神感動了上蒼,天空降落一塊上窄下寬有15道花紋的奇石,作為對釋三和尚的報答。他把奇石帶回家以后,作為王氏家族的傳家寶,按照隔代相傳的祖規,一代隔一代的傳了下來,最后傳到王進京的爺爺王升,1963年9月傳給他時已經是369代了。奇石上奇特的石紋,分上中下三組,每組石紋都有說法。奇石背面自然形成的條紋,觀看時能給人造成一種幻覺,產生豐富的聯想。祖上相傳,奇石每一百年要發一次光。 2003年1月21日(農歷壬午年臘月十九),早晨黎明前夕,天空突然電閃雷鳴,下著大雨,奇石發出的光芒使太后廟天空出現了一片藍光,云彩中出現了一個寺院,即傳說中的竹林寺。奇石發光的時候,太后廟村及崔圪瘩村的村民崔二欣、王圈等都看到了。為了解開奇特古化石每組石紋的秘密,現年已經67歲的奇石傳承人王進京已將奇石向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把它作為現代人研究嵩山古文化的一件瑰寶,貢獻給國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