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歷十月初一是中國傳統的寒衣節,又稱秋祭、鬼頭日、十月朝、祭祖節、燒衣節、授衣節等,因為在鬼節這天祭祀祖先的虔誠標志之一是哭,所以又叫“哭節”,與三月三、清明節、中元節并稱中國四大鬼節。這一天,人們會通過各種方式祭奠先人,表達哀思。
民間傳說,孟姜女新婚燕爾,丈夫就被抓去服謠役,修筑萬里長城。秋去冬來,孟姜女千里迢迢,歷盡艱辛,為丈夫送衣御寒。誰知丈夫卻屈死在工地,還被埋在城墻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號呼喊,感動了上天,哭倒了長城,找到了丈夫尸體,用帶來的棉衣重新妝殮安葬。由此而產生了送寒衣節。
寒衣節具體是如何起源,現在不得而知,但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奠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們也在農歷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農歷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農歷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氣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
故人雖已去世,他們已經在陰間做鬼,但民眾還是把他們納入了人情的范疇,時刻記掛著他們。并專門設了節日來抒發這份人情,其中寒衣節就是其中之一。寒衣節與自然時令密切結合,又與生者的生活相關。十月一天氣漸寒,正需要添加冬衣,人鬼同此情,由陽間推及陰間,便要送寒衣,又可勸女紅。
寒衣節又因寒衣之“送”其實是燒,因此又叫“燒衣節”。寒衣節的主要節俗活動是送寒衣。節日當天,人們祭拜祖先墳墓,并在祖先墓前焚化彩紙剪成的寒衣等,或于晚間在門外焚化。
送寒衣的方法各地不同,一般比較簡單的是把寒衣帶到墳塋燒化,或者于晚間在門前燒化。比較鄭重的是作封包,把寒衣及紙錢等裝在里面,包封寫明收寒衣者的姓字、行輩以及寄發人等,就像寄信和發郵包一樣。
又有人認為寒衣節是從先秦的迎冬禮儀脫胎而成。據《禮記·月令》記,農歷十月是立冬的月份。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舉行迎冬禮,禮畢返回,要獎賞為國捐軀者,并撫恤他們的妻子兒女。已經死去的人怎么受賞呢?為他們送寒衣當是題中應有之義,上行下效,遂相沿成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