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接觸兩位老太太,一個是老母親,一個是老岳母。兩人是同天的生日,只是岳母比母親大六歲。兩人已是八十多歲、近九十的人了,但生活態度不同,心態也不同。通過她們的不同表現,我總結了幾條老人長壽須保持的心態: 一、不要過分沉湎于以往的事。從心理角度講,老年需防止兩種危險。第一就是過分沉湎于往事。人不能生活在回憶當中,不能生活在對美好往昔的懷念或對去世的友人的哀念之中。一個人應當把心思放在未來,放到需要自己去做點什么的事情上。要做到這一點并非輕而易舉,往事的影響總是在不斷增加。人們總好認為自己過去的情感要比現在強烈得多,頭腦也比現在敏銳。假如真的如此,就該忘掉它。 二、不要太操心于子女后代的事。老年需防止的另一件危險是應當避免依戀年輕人。子女們長大成人以后,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如果你還想象她們年幼時那樣關心他們,你就會成為他們的包袱,除非她們是異常遲鈍的人。我不是說不應該關心子女,而是說這種關心應該是含蓄的,假如可能的話,還應是寬厚的,而不應該過分地感情用事。 老人不要太過于和子孫后代膩在一起。動物的幼子一旦自立,大動物就不再關心它們了,人類則因其幼年時期較長而難于做到這一點。我們見過太多的老人,他們一心撲在兒女身上,想方設法把兒女拴在自己身邊,企圖掌控兒女的人生;等兒女成家生子后,他們又把注意力轉移到孫輩身上,百依百順、嬌寵溺愛不說,甚至越俎代包、想要取代父母的地位。隔一層就是隔一層,孫子和孫女,是兒子和兒媳婦的孩子,你不能搶你兒子和兒媳對孩子的愛,更不要奢望孫子、孫女的愛會超過愛他們的父母,他們將來好好地愛自己的父母,就已經很好了!老人和孩子可以親,但不能膩。如果孩子與爺爺、奶奶太粘、太親近,將來死了,孩子要承受多么大的打擊和痛苦。哪怕為了孩子們好,成熟的祖父母或父母,都應該和孩子保持適度的距離,讓他們將來能夠接受自然的分離。愛是一代代向下傳遞、指向未來的。如果一個人愛父母遠遠超過愛自己的伴侶,或者遠遠超過愛自己的孩子,他的父母肯定會高興,但是這不符合人類的發展方向和愛的必然規律,他也會距離幸福越來越遠,因為他會一輩子走不出父母那個家,也經營不好自己的小家。 還有的老人永遠把自己已成年的子女后代當作孩子,總是拿著家長的姿態老教導他們。要知道,告誡已經成人的孩子別犯錯誤是用處不大的,因為一來他們不會相信你;二來錯誤原本就是教育所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但是,如果你是那種受個人情感支配的人,你會感到,不把心思都放在子女和孫兒女身上,你會覺得生活很空虛——假如事實確是如此,那么你必須明白,雖然你還能為他們提供物質上幫助,比如支援他們一筆錢或者為他們編織毛線外套的時候,決不要期望他們他們會因為你的陪伴而感到快樂。兒孫自有兒孫福,別為兒孫做馬牛。老把另一個人裝到心里,自己能好受嗎?要爭取時間,享受眼前福,別為子孫過分操勞。 三、不要老想著“死亡”的事。有些老人因害怕死亡而苦惱,年輕人害怕死亡是可以理解的,有些年輕人擔心他們會在事故中喪身,一想到會失去生活能夠給予他們的種種美好事物,他們就感到痛苦。這種擔心并不是無緣無故的,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對于一位經歷了人世的悲歡、履行了個人職責的老人,害怕死亡就有些可憐了。一天到晚怕死的人,是撐著不死;每天都向前看的人,是好好活著。珍惜生命的人,懂得好好活著,生命對于他來說是恩賜;畏懼生命的人,撐著不死,生命對于他們來說反而成了負擔。克服這種恐懼的最好辦法是,逐漸擴大你的興趣范圍并使其不受個人情感的影響,直至包圍自我的圍墻一點一點地離開你,而你的生活則越來越融合于大家的生活之中。 有的老人總說自己是“風燭殘年”,總覺得自己就像即將燃盡的蠟燭,不知啥時從哪里吹來一陣風,就會被吹滅。不能老想著自己是蠟燭什么時候會被吹滅,而應該想到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應該象河水一樣——開始是細小的,被限制在狹窄的兩岸之間;然后熱烈地沖過巨石,滑下瀑布;漸漸地,河道變寬了,河岸擴展了,河水流得更平穩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顯的間斷和停頓,而后便毫無痛苦地擺脫了自身的存在。能夠這樣理解自己一生的老人,將不會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為他所珍愛的一切都將繼續存在下去。而且,如果隨著精力的衰退,疲倦之感日漸增加,長眠并非是不受歡迎的念頭。 四、適當專注于有興趣和愛好的事。如果你的興趣和活動既廣泛又濃烈,而且你又能從中感到自己仍然精力旺盛,那么你就不必去考慮你已經活了多少年這種純粹的統計學情況,更不必去考慮你那也許不很長久的未來。根本就沒有功夫去留意衰老,我認為,這就是保持年輕的最佳方法。對于那些具有強烈的愛好,其活動又都恰當適宜、并且不受個人情感影響的人們,成功地度過老年決非難事。只有在這個范圍里,長壽才真正有益;只有在這個范圍里,源于經驗的智慧才能得到運用而不令人感到壓抑。 明白了這些道理,今后多引導家中老人。今后我們也會老的,也要如此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