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該詞條缺少詞條分類,補充相關內容幫助詞條更加完善!立刻編輯>> 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諸侯國之一,是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后代。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公元前403年,趙、韓、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于諸侯,韓國建立,建都于陽翟。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前325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在巫沙會面,并尊為王。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所在地設置潁川郡。韓國以其著名的兵器——弩,為各國所畏懼。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除此以外,韓國的劍也異常鋒利,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韓國國勢最強是韓昭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由于地處中原,韓國被齊國、魏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使韓國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于前230年覆亡。
快速導航爵位:侯爵,前315年稱王 國都:1.平陽 (山西臨汾)2.宜陽 (河南宜陽)3. 陽翟 (河南禹州) 4. 新鄭 (河南新鄭) 始封此國者:周威烈王 興亡年代:前403年 至 前230年 滅亡原因:被秦國所滅 史書記載:史記(卷45:韓世家) 從BC(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正式承認)韓、魏、趙為諸侯,至BC(公元前)230年韓亡,歷時173年。韓國先后13位君主,其中后五任稱王,王國歷時一百零四年。史載,韓氏部族乃周武王后裔,遷入晉國后被封于韓原《史記·韓世家·正義》引《括地志》云:“韓原在同州韓城縣西南八里。又在韓城縣南十八里,故古韓國也?!薄豆沤竦孛吩疲骸绊n武子食菜于韓原故城也?!苯耜兾黜n城縣境內。,遂以封地為姓,始有韓氏。由韓氏部族而諸侯,而戰國,漫長幾近千年的韓人部族歷史,有兩個樞紐期: 其時,韓厥尚只是晉國的一個稍有實權而封地不多爵位不高的尋常大臣,與當時握晉國兵權的趙氏(趙盾、趙朔)、重臣魏氏(魏悼子、魏絳)之權勢封地尚不可同日而語。韓厥公直,明大義,在朝在野聲望甚佳。其時,晉國發生了權臣司寇屠岸賈借晉靈公遇害而嫁禍趙盾、剪滅趙氏的重大事變。在這一重大事變中,韓厥主持公道,先力主趙盾無罪,后又保護了趙氏僅存的后裔,再后又力保趙氏后裔重新得封,成為天下聞名的忠義之臣。這便是流傳千古的趙氏孤兒的故事。趙氏復出,屠岸氏滅亡,韓厥擢升晉國六卿之一,并與趙氏結成了堅實的政治同盟。韓氏地位一舉奠定,遂成晉國六大部族之一。 韓氏立國之后多有征戰,最大的戰績是吞滅了春秋小霸之一的鄭國,遷都鄭城,定名為新鄭。此后魏國在李悝變法之后迅速強大,成為戰國初期的天下霸主。三晉相鄰,魏國多攻趙韓兩國,三晉沖突驟然加劇。當此之時,韓國已經窮弱,在位的韓昭侯起用京人(京,戰國地名,故鄭國之地,今滎陽東南地帶)申不害發動了變法。申不害是法家術派名士,是術治派的開創者。術治而能歸于法家,原因在申不害的術治以承認國法為前提,以力行變法為己任。在韓非將“術治”正式歸并為法家三治(勢治、法治、術治)之前,術治派只是被天下士人看作法家而已。究其實,術治派與當時真正的法家主流派商鞅,還是有尖銳沖突與重大分歧的。分歧之根本,法家主流主張唯法是從,術治派主張以實現術治為變法核心。《申子》云:“申不害教昭侯以馭臣下之術。”《史記·韓世家》載:“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p> 韓是古國名,東周戰國七雄之一,后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秦、楚、燕與齊合稱戰國七雄。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省 許昌市 禹州),滅鄭國后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中國古代史中,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韓國,中原地區晉三分為韓、趙、魏三家。約公元前11世紀武王滅商后的西周時期,周朝實行分封制,大封諸侯。周成王時,周公旦攝政,平息了商紂王子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亂。周成王再次分封,封其弟于唐,號唐叔,國在燕國之西,即今山西河津縣東北。因在晉水,后改成晉,韓國的先人春秋時為晉國大夫,受封于韓原(今山西河津縣東北)。春秋末年,韓貞子遷于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于諸侯,韓國建立。開國君主是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后代,建都于陽翟(今河南禹縣)。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遷都新鄭。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起源于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后再將晉的領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后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三國與秦、楚、燕、齊合稱戰國七雄。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后遷新鄭(今河南省鄭州)。 韓國國勢最強是韓昭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由于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使韓國成為第一個被秦所滅的戰國諸侯國,于前230年滅亡。 強盛韓國北臨魏趙,東有齊,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敵。幸而韓國以其著名的兵器--弩,為各國所畏懼。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除此以外,韓國的劍也異常鋒利,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前375年,韓便曾以其厲兵滅了中原傳統古國鄭國。而韓國國勢最強要數韓昭侯在位之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國成小康之治。由于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使韓國成為第一個被秦所滅的戰國諸侯國,于前230年滅亡。韓國最著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韓非,他是韓國貴族,其思想卻為秦國所用。 前400年:韓聯同魏趙伐楚,至桑丘。鄭圍韓陽翟。 前394年:韓救魯于齊。 前391年:秦伐韓宜陽,取六邑。 前380年:齊伐燕,取桑丘。韓聯同魏、趙伐齊,至桑丘。 前378年:韓聯同魏、趙伐齊,至靈丘。 前376年:韓聯同魏、趙三家廢晉靜公,分其地。 前375年:韓滅鄭,徒都新鄭。 前366年:秦敗韓師、魏師于洛陽。 前362年:魏敗韓師、趙師于澮。 前358年:秦敗韓師于西山。 前353年:韓伐東周,取陵觀、廩丘。 前341年:韓被魏伐。齊救韓,馬陵之戰。 前337年:韓申不害卒。 前335年:秦伐韓,拔宜陽。 前333年:合從。 前323年:韓、燕皆稱王。 前318年:楚、趙、魏、韓、燕同伐秦,攻函谷關。秦人出兵逆之,五國之師皆敗走。 前317年:秦敗韓師于脩魚,斬首八萬級,虜其將麿、申差于觀澤。 前316年:侵秦,敗北。 前314年:被秦敗于岸門,韓太子倉入質于秦以和。 前312年:秦、韓、魏南襲楚,至鄧。 前308年-307年:秦將甘茂破韓國宜陽,斬首六萬。 前306年:秦以武遂復歸之韓。楚王與齊、韓合從。 前303年:秦復取韓武遂。齊、韓、魏以楚負其從親,合兵伐楚,秦救楚,三國引兵去。 前301年:秦會韓、魏、齊兵伐楚,敗楚。 前296年:齊、韓、魏、趙、宋同擊秦,至鹽氏而還。 前293年:韓、魏伐秦。秦白起擊敗魏師、韓師,斬首二十四萬級,拔五城。 前291年:秦伐韓,拔宛。 前290年:韓入武遂地二百里于秦。 前286年:秦敗韓師于夏山。 前284年:樂毅領燕、秦、魏、韓、趙聯合伐齊。 前275年:秦相國穰侯伐魏。韓暴鳶救魏,穰侯大破之,斬首四萬。 前273年:魏趙聯合伐韓華陽。秦救韓,殺魏趙兵十四萬。秦王欲令韓、魏與秦一起伐楚,未行。 前265年:齊趙聯合伐韓,取注人。 前264年:秦伐韓,拔九城,斬首五萬。 前262年:秦伐韓,拔野王。上黨路絕,韓獻上黨與趙。 前256年:秦伐韓,取陽城、負黍,斬首四萬。 前254年:韓王入朝于秦。 前246年:韓使水工鄭國為間于秦。 前244年:蒙驁伐韓,取十二城。 前241年:楚、趙、魏、韓、衛合從以伐秦,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取壽陵。至函谷,秦師出,五國之師皆敗走。 前233年:韓王向秦納地效璽,請為藩臣,使韓非聘秦。 前231年:韓向秦獻南陽地。 將領:暴鳶 宰相 : 申不害是初期的著名人物,法家中“術”的代表人物。《史記》在《老子韓非列傳》后面寫他是“故鄭之賤臣。學術以干韓昭侯,昭侯用為相。內脩政教,外應諸侯,十五年。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張開地是張平父親,楚漢時期張良的祖父,為韓昭侯、韓宣惠王與韓襄王的宰相。 張平是張開地之子,楚漢時期張良的父親,為韓厘王與韓桓惠王的宰相,與父親張開地共同擔任戰國時代韓國五任韓王的宰相,此稱為五代相國。 俠累,韓烈侯在位初期,俠累任韓國的相國,與濮陽的嚴遂(字仲子)爭權,嚴仲子失敗,出走他國。后來在齊國,有人向嚴仲子推薦聶政。 嚴仲子雇聶政殺俠累,于威烈王五年(甲申,公元前397年),俠累被殺。 說客:韓陽 尚靳 張翠 其他: 鄭國是晚期的著名人物,他是韓國派去秦國的水利工程師,他修筑了鄭國渠,韓國派他去,本來是為了耗費秦國的財政,卻幫助了秦國農業躍進,稅收大增。 韓非是晚期的著名人物,他是韓國宗室貴族,是法家代表人物,曾自學道家老子思想,又拜儒家荀卿為師,兼采 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等三家學說之長,以儒家與道家的學說為本,發揚法家,集法家思想的大成。后被迫侍奉秦始皇,遭李斯害死。
參考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