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設計最容易出錯的問題匯總(33條干貨知識)
1. 混凝土結構的抗震等級選擇錯誤。
2. 未明確底部加強區的層數或標高。
3. 底部帶轉換層的高層建筑結構,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取錯。根據《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底部帶轉換層的高層建筑結構,其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的高度可去框支層加上框支層以上兩層的高度及墻肢總高度的1/8二者的較大值。
4. 底部加強區,設置的約束邊緣構件不符合《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包括箍筋及Lc的長度)
5. 板頂負筋為Ф6@200,不符合《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即:對于支承結構整體澆筑或嵌固在承重砌體墻體內的現澆混凝土板,應沿支撐周邊配置上部構造鋼筋,其直徑不宜小于8mm,間距不宜大于200mm,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6. 大跨度的梁、板沒又進行裂縫的計算。
7. 計算時,框-剪結構、框架-核心筒結構、框支剪力墻結構中框架柱的地震剪力應分別按《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第8.1.4、9.2.3、10.2.7條進行調整。
8. 墻體拉接筋的問題:拉接筋的間距不是分布筋的倍數。(包括抗震墻的約束邊緣構件的λ/2區)。
9. ‘平法’繪圖中,主梁在次梁作用處兩邊設的附加箍筋不在平面圖中繪出,而在總說明中說明,施工單位根據什么確定主梁、次梁?施工時很容易設錯或漏設。還有個別工程在主、次梁(或井字梁)交接處,兩梁均設吊筋,設計人本身不能判斷誰的集中力傳給誰。
10. 以集中荷載為主時,框架梁設加密區、非加密區,往往導致非加密區箍筋不足。
11. 框架梁梁跨相差較大(大、小跨)時,應根據彎距包絡圖設計,有時小跨的負鋼筋要通長設,這一點有的設計人重視不夠。
12. 很多工程的樓梯繪圖深度不能滿足設計的要求。有的缺平面圖,有的缺剖面圖。個別樓梯凈高不能滿足規范的要求。
13. 鋼筋的搭接長度不符合《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根據縱向鋼筋搭接接頭面積百分率修正搭接長度的要求。
14. 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率不滿足《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第9.5.1強條的要求。
15. 框架梁均未設箍筋加密區,不符合《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第6。3。2。5條。
16. 框支梁未設箍筋加密區,箍筋設置不符合《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第10。2。8。3條。
17. 鋼筋的錨固長度未區分鋼筋的種類,不符合《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第9.3.1條。
18. 寬大于300mm(小于350mm)的框架梁在加密區往往不能滿足箍筋肢距的要求。
箍筋肢距的要求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第11.3.8條;《建筑抗震設計規范》第6.3.5條;《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2002)第6.3.4.3條。即:
箍筋加密區的箍筋肢距:一級抗震等級,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徑的較大值,二、三級抗震等級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徑的較大值,...當抗震等級為一~三級時,不滿足抗震規范箍筋肢距的要求,可再加一根拉筋,變成3肢箍。
19. 抗震等級為特一、一、二級的框架結構,其縱向受力鋼筋采用普通鋼筋時,鋼筋的抗拉強度實測值與屈服強度實測值的比值不應小于1.25,且鋼筋的屈服強度實測值與強度標準值的比值不應大于1.3,并應在設計文件中注明。
20. 高層建筑結構不應采用全部為短肢剪力墻的剪力墻結構。抗震設計時,筒體和一般剪力墻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傾覆力矩不宜小于結構總底部地震傾覆力矩的50%。
21. 個別結構構件的抗震等級的提高設計人重視不夠,主要有:
A.抗震設計時,短肢剪力墻的抗震等級應比《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規定的剪力墻的抗震等級提高一級。
B.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當轉換層的位置設置在3層及3層以上時,其框支柱、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的抗震等級應按《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的規定提高一級。
C. 抗震設計時,帶加強層高層建筑結構的加強層及其相鄰層的框架柱和核心筒剪力墻的抗震等級應提高一級。
D.錯層高層建筑,錯層處的框架柱和剪力墻的抗震等級應提高一級。
E.聯體高層建筑抗震設計時,連接體與連接體相鄰的結構構件的抗震等級應提高一級。
以上提高原抗震等級為特一級則不再提高。
22. 基礎梁采用平法標注時,沒有基礎梁的構造要求。
23. 井字梁布置過密,現澆板由于穿管、防火等原因無法減小板厚,造成板大部分配筋為構造配筋,不滿足經濟合理的要求。(例:2.6m雙向井字梁,板厚為120mm)。
24. 個別工程的構件承載力不滿足規范的要求。
25. 現澆板配筋的伸入板內長度不夠。
26. 樓層的最大位移于平均位移的比值超過《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的規定。
27. 框支剪力墻結構,轉換層上、下結構側向剛度不符合《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2002附錄E的要求。
28. B級高度的高層建筑結構及復雜高層建筑結構應按《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進行計算。即:
1) 應采用至少兩個不同力學模型的三維空間分析軟件進行整體內里位移計算;
2) 抗震計算時,宜考慮平扭藕聯計算結構的扭轉效應,振型數不應小于15,對多塔樓結構的振型數不應小于塔樓數的9倍,且計算振型數應使振型參與質量不小于總質量的90%;
3) 應采用彈性時程分析法進行補充計算;
4) 宜采用彈塑性靜力或動力分析方法驗算薄弱層彈塑性變形。
5) (10.2。10)轉換層上部的豎向抗側力構件(墻、柱)宜直接落在轉換層的主結構上。當結構豎向布置復雜,框支主梁承托剪力墻并承托轉換次梁及其上剪力墻時,應進行應力分析,按應力校核配筋,并加強配筋構造措施。B級高度框支剪力墻高層建筑的結構轉換層,不宜采用框支主、次梁方案。
29. 框支梁壓減力墻時的錨固不滿足《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此處的局壓要計算)。
30. 連梁的寬度與墻厚不同,連梁的箍筋異常。(Ф40@150、Ф28@50等)
31. 現澆挑檐、雨罩等外露結構應按《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第9.1.1條附注設置伸縮縫,即伸縮縫間距不宜大于12m。
32. 頂層樓板應按《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進行設計。即:頂層樓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宜雙層雙向配筋。
33. 內折角梁,縱筋宜在受壓區錨固,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
(新手篇)樓梯13個常見大錯誤總結(經驗分享)
ps:設計院新生,樓梯是一個入門的基礎測試,每個人都是從樓梯一步步的畫過來的,看似簡單的一個樓梯,實際去畫的時候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特此總結了一個設計菜鳥初畫樓梯時的 心得體驗分享給大家!



















結構設計電算常見錯誤做法(7大錯誤)
常見錯誤做法總結于下。
1. 暗梁當樓面梁使用。這是最常見的錯誤。暗梁之所以不能當樓面梁是因為其剛度不夠,
荷載不能按自己設想的方式傳遞,即樓面荷載—板—暗梁—柱的傳遞方式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樣將大大低估板的內力。我個人認為,根據內力按最短距離傳遞的原則,用暗梁代替梁只
有在板受集中力時,在集中力處沿板的最短方向(雙向板沿兩個垂直方向)設置暗梁,可以
認為集中力由暗梁承受以滿足抗彎強度和裂縫要求,此時板的計算跨度絕對不能按支承于暗
梁來考慮。但很多時候,這種做法也沒有必要,直接加大板的受力鋼筋即可,除非因抗剪(沖
切)需要箍筋而使用暗梁。
2. 與上一個問題相對應的是,在剛度發生較大突變(增加)處,應視為梁。典型的問題是
不同高程的板之間出現的錯臺,錯臺本身平面外剛度比較大,而板的平面外剛度較小,不管
你是否愿意,板上的荷載都要傳遞到錯臺上,因此應當按梁來設計,尤其是抗剪鋼筋應滿足
要求。地下通道、車站遇到的這種情況較多,其荷載又比較大,但大多數人對錯臺的處理卻
非常草率,這很令人擔憂。
3. 框架結構形成事實上的鉸接。最常見的是梁剛度比柱大的多,使柱對梁的約束作用較弱,
形成事實上的鉸。這樣減少了超靜定次數,于抗震不利,也難以形成“強柱弱梁”。 坂神地
震時,地鐵車站柱的破壞相當嚴重,也提醒我們不能忽視這個問題。地鐵車站頂底板可看作
筏板,其梁的剛度當然大于柱,但中板處不宜將梁的剛度做得較大。另外,地下工程如通道、
涵洞、地鐵車站等,有時不小心也容易作成剛度較大的頂底板和剛度較小的側墻,這樣橫剖
面就形成鉸接的四邊形,兩側墻土壓力相差較大時很容易失穩,也不利于抗震。
4. 板墻受力鋼筋置于分布鋼筋的內側。很多人總把分布鋼筋想象成類似梁的箍筋,因此配
筋不小心就這樣倒置。分布鋼筋的作用在于固定受力鋼筋位置,傳遞受力及防止溫度收縮裂
縫,它不需要象梁柱箍筋那樣外包以防止鋼筋受壓向外鼓出,更重要的是,板墻截面高度較
小,為增加有效高度發揮受力筋作用,一般情況下應當外置受力鋼筋。某些特殊情況,如地
下連續墻,由于施工方便原因可犧牲板有效高度,將受力鋼筋內置。
5. 在緊靠柱的位置框架梁上搭梁。由于緊靠柱支承的位置,框架梁的轉動受到約束,當其
上所搭的梁荷載較大時,將產生很大的扭矩,使框架梁的配筋變得困難。某些設計人員將此
處框架梁與搭接梁的連接看作鉸接,這是很不安全的,因為梁的塑性變形能力有限。 * A; q#
D* H0 @) V+ n
6. 板鋼筋不伸入上翻梁受力鋼筋之上。這在地面上結構中還不容易出現,但在地下工程中,
由于結構形式不夠直觀,稍有疏忽就會犯錯。最常見的是通道入口處頂板有一道收口的橫梁,
其底部順板向下傾斜,形成不規則的梁。多數人配筋將此梁受力鋼筋仍然沿水平方向布置,
板的縱向鋼筋則從下側錨入梁內。地下工程沒有完全的分布鋼筋,在這個橫梁處,板的縱向
鋼筋實際上是受力鋼筋,不但要按受力鋼筋錨固,還應當在梁受力鋼筋之上。另外,很多人
認為此梁受力小,因而配筋馬虎。實際上,此梁由于單邊受力,有一定的扭矩,配筋應考慮
板上荷載傳遞到此梁上。
7. 地鐵車站不計中板開洞。由于開洞的影響比較難算,也由于部分人對開洞影響沒有當成
一回事,因而計算時都加以忽略。當開洞較小時,這樣也許沒有多大影響,但地鐵車站有時
在中板沿橫向平行布置三排樓、扶梯,嚴重削弱該處樓板剛度,雖然洞邊有加強的梁,但梁
高受到限制,中板厚度通常都為 400~500,因此不足以彌補其剛度的損失。至于加暗梁來加
強洞口,更不能彌補計算模式與實際不符的不足。鑒于加強梁高度受限,建議采用通用軟件
計算時按空間結構預先計入這一不利影響,否則應加強該處側墻抗彎、剪能力,并加強該處
如何判斷電算結果的正確性
對于梁和扳,在出來電算結果以后,我一般采用手算結構中一些比較重要的地方,采用公式
As=M/(fy*h0),在這兒漏算了 γs,我一般是算出配筋面積以后,再除以 0.95,0.9,0.85
三個數字(因為大部分情況下 γs 在 1 和 0.85 之間),算出結果以后與電算結果進行比較,如果相差不大,則認同電算結果,我通過很多次計算發現一般情況下是電算結果遠遠小于手算結果(如果電算結果真的有錯的話),這種情況一般是電算過程中計算機漏算了荷載,或者與個人計算參數設置有誤有關。
我們一般都是要校核軟件的配筋系統的,很多情況下,軟件的計算出的內力和配筋量是沒有什么問題的,可是在配筋時容易出錯。最好根據配筋面積圖和配筋圖校核一下!要從兩個方面判斷:
1、合理性。
1)周期、振型和地震力。非耦聯計算地震作用時,其第一周期一般在以下范圍內:
框架結構 T1=0.1~0.15N;
框剪結構 T1=0.08~0.12N;
剪力墻結構 T1=0.04~0.08N。其中 N 為計算層數(N≤40)
振型曲線光滑連續,零點位置符合一般規律。
2)位移 位移曲線應上下漸變,不應出現較大的突變,位移值滿足規范要求。
3)構件配筋的合理性。 滿足構造要求,最小配筋率,箍筋肢距,梁加腰筋等。
2、平衡性。
分析在單一重力荷載或風荷載作用下內外力平衡條件是否滿足。畫圖的話應該自己參照配筋
計算出來的面積自己畫,計算機出的圖比較不可靠!要特別注意一下挑梁,大跨度梁的配筋。
首先,要保證結構模型和實際相符,如底層結構高度、鉸接梁和框架角柱等特殊構件定義等
其次,復核輸入的荷載,如建筑隔墻、電梯吊鉤、空調基座、消防水箱和特殊房間荷載等
第三,計算參數必須逐一復核,使之和實際相符,詳 pkpm 使用手冊
第四,判斷電算結果的正確性:下述 9 大指標全部 pass 的話,整個結構方案應是合理的
1、軸壓比;2、剪重比;3、剛度比;4、位移比;5、周期比;6、剛重比;
7、參與振動質量比;8、傾覆力矩比;9、樓層最大位移與層高之比
具體規范條文詳后附件
最后,有目的的手工復核一些特殊構件:柱軸壓比、較大跨度的梁、上部栽柱的梁等
另外,“三分計算,七分構造”,對樓板大洞口周邊梁板、轉角窗房間樓板、不能貫通框架
梁之間樓板、樓梯間休息平臺梁處短柱、地下室頂板、大底盤頂板等電算結果反映不出來的
部位只能通過構造措施加強,使之和計算模型相符
這篇文章可以參考:
高層建筑結構布置復雜,構件很多,計算后數據輸出量很大,如何對計算結果進行分析是非
常重要的問題。我們必須根據工程設計經驗,對計算結構進行分析、判斷,根據其正確與否,
來判斷計算模型簡化是否合理,輸入數據是否正確,從而決定該結果能否作為施工圖設計的
依據。
計算結果的大致判斷可以按以下的項目進行。(不包括含有多塔、錯層等 特殊結構)
15.1 自振周期
對于比較正常的工程設計,其不考慮折減的計算自振周期大概在下列范圍 中。
框架結構: T1=(0.12.--0.15)n
框架--剪力墻和框架--筒體結構: T1=(0.06--0.12)n
剪力墻結構和筒中結構: T1=(0.04--0.06)n (式中 n 為建筑層數)
第二及第三周期近似為:
T2=(1/3--1/5)T1
T3=(1/5--1/7)T1
如果計算結果偏離上述數值太遠,應考慮工程中截面是否太大、太小,剪力墻數量是否合理,
應適當進行調整。反之,如果截面尺寸、結構布置都正確,無特殊情況而偏離太遠,則應檢
查輸入數據是否有錯誤。以上判斷是根據平移振動振型分解方法來提出的,考慮扭轉耦連振
動時,情況復雜很多,首先應挑出與平移振動對應振型來進行上述比教,至于扭轉周期的合
理數值,由于經驗不足尚難提出合理的數值。
看到這里是不是感覺處處都是學問,不知道如何收藏吧,布丁教你一秒get這些“干貨”!

布丁有話說
技巧:打開微信,搜索關鍵詞“土木在線”點擊關注,訂閱手機菜單的干貨速遞—每日淘專輯—結構設計新手總結,最好的設計總結經驗一掃全有了!
總結梁配筋容易出現的錯誤(10個常見配筋錯誤)
①編號
如屋面層梁編號應留意WKL。

②跨數
③箍筋
抗規6.3.3第3條當梁端縱向受拉鋼筋配筋率大于2%時,表6.3.3中箍筋最小直徑數值應增大2mm。
配筋率如下:
④通長筋與支座負筋對應不上
⑤兩個“1/4
a、梁端鉸接設計時,其上部縱筋截面面積不應小于梁跨中下部縱向受力鋼筋計算值的1/4
L5(1)端部按鉸接設計,上部縱筋2根14=308,5根18=1272,308/1272<1/4
b、沿梁全長頂面、底面的配筋,一、二級不應少于2Φ14,且分別不應少于梁頂面、底面兩端縱向配筋中較大截面面積的1/4
2根18=509,7根20=2199,509/2199<1/4
⑥錨固不足
端部按鉸接計算,梁混凝土等級為C25,其需要的最小錨固長度:0.35×40×18=252>200
底筋錨固長度12d=12×18=216>200
⑦縱向鋼筋一排放不下
根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9.2.1第3條,梁上部鋼筋水平方向的凈間距不應小于300mm和1.5d
5×22+4×22×1.5+8×2+25×2=308>300,一排放不下。
4×16+3×30+8×2+25×2=220>200,一排放不下
⑧抗規6.6.3第2條梁端截面的底筋和頂面縱向鋼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計算確定外,一級不應小于0.5,二、三級不應小于0.3
3根16=603,9根20=2827,603/2827=0.213<0.3,強規
⑨底筋應注意把大直徑的放角部,可以增加抗扭,更合理
⑩有條件時,鋼筋盡量減少排數,使有效高度達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