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定方 蘇定方,是民間演義中一個奸臣的原型。演義誤人啊!一個智勇雙、滅三國蠻夷的名將愣是被說成了個陰險狡詐的小人,不說,傷心。 蘇定方(592~667),名烈,字定方,以字行世,冀州武邑人(今河北武邑)。庶族出身,祖上沒有什么有名的人物。史書記載蘇定方起初隨父鎮壓農民起義軍,其后加入則加入隋唐英雄第一人-竇建德統帥的河北義軍。在竇建德的河北義軍中,蘇定方至少呆到了武德五年十二月(公元623年),因為到這一年,竇建德的河北義軍才徹底敗亡。之后的蘇定方賦閑于家,作一平民百姓?!杜f唐書》記載貞觀三年(629年)李靖率軍北滅突厥,蘇定方以匡道府折沖身份參與李靖大軍為前部。然考究唐代兵制,到貞觀十年(636年),李世民才在各道州設置折沖府,改統軍為折沖都尉,別將為果毅都尉。凡天下十道,置六百三十四府。所以這個“匡道府折沖”的身份也不一定準確。 不過是否我們可以認為,唐代府兵制度并非瞬間建立,而是有一個逐步拓展的過程,到貞觀十年(636年)最終臻于完善呢?這樣的話,或許可以解釋蘇定方的身份問題。雖然閑居鄉野,然勇名遠播,其縣無出其右者。故建立府兵,以其為“匡道府折沖”,這樣的解釋恐怕就可以合情合理的解釋蘇定方參與征伐突厥的身份了。 拜師 參與唐人武功第一的李靖統帥的大軍,勇武過人的蘇定方迅速嶄露頭角。在奇襲突厥大帳的戰役中,蘇定方受命率兩百勇士突襲突厥汗帳。突厥可汗被兩百勇士殺的狼狽而逃進入李靖大軍地伏擊圈。結果突厥敗亡,大汗被生俘。 或許是蘇定方地豪勇引人注意;或許是李靖的慧眼如炬。雖然有士庶之間的身份懸殊,雖然有從賊(竇建德義軍)的經歷,蘇定方最終還是成為了衛國公的入室弟子,李藥師將自己的平生所學傾囊相授。傳授起始時間當在公元630年之后,因為只有在此年,李靖大軍才滅亡突厥。 建立殊勛的蘇定方,于630年被授予十二衛第十一威左候衛中郎將(正四品下階)。此后的二十年間,史書對蘇定方了無記敘。直到永徽中(650~655)才有轉左衛勛一府中郎將(正四品下階)。這期間的二十年他都在干什么呢? 揚名異域 蘇定方的時代在唐高宗時代得以來臨。永徽中,轉入十二衛第一之左衛;顯慶二年(657年),蘇定方隨程知節、王文度征討西突厥,程、王兩人殺俘取財,獨蘇不受。歸國后,兩主帥被貶,惟蘇定方一人未受處分;第二年,蘇定方為行軍大總管再征西突厥,大敗西突厥,生俘阿史那賀魯,獻俘太廟,以功升左驍衛大將軍(正三品),封刑國公(爵從一品);659年,西域思結部酋長都曼脅迫疏勒、朱俱般、蔥嶺三國反叛大唐,蘇定方再次掛帥征討,以長途奔襲之策滅叛軍,生俘都曼;660年,為熊津道大總管討伐百濟,生俘其國國王,以其地為唐州縣。自此,蘇定方獲得了滅三國、生擒三國國主的赫赫戰功。 后來,蘇定方轉為涼州安撫大使,對抗吐蕃和吐谷渾。吐蕃文書中言道,蘇定方以唐軍八千破吐蕃十萬,大戰之后,吐蕃十萬大軍僅僅只剩八千,極大地挫傷了吐蕃的元氣和國力。乾封二年(公元667年),蘇定方病死于西北邊陲,時年七十六歲。唐高宗下詔贈蘇定方為幽州都督,謚號為 “莊”。 蘇定方在軍事上是一位名將,可是在政治上卻是一個幼稚之人。與許敬宗、李義府的交往使其清名玷污并最終影響到他的身后。要不是唐高宗記起他的赫赫戰功,恐怕死了皇帝都永遠不會知道。 裴行儉 裴行儉,也和隋唐演義有關聯。隋唐演義中不是有一位天下英雄排名第三的裴元慶嗎?這個人物的原型就是裴行儉的兄長裴行儼。他們老爹的名字真叫裴仁基,真人。 拜師前經歷 裴行儉(619~682),絳州聞喜人氏(今山西聞喜)。士族出身,家族是一門五十九宰相的聞喜裴氏。他的父親裴仁基,為隋左光祿大夫,陷于王世充,后謀劃投奔唐朝,事泄遇害。武德年間,被追贈為原州都督,謚曰忠。 幼年時代,裴行儉以門蔭補為弘文館學生(弘文館學生資格:皇宗緦麻已上親;皇太后、皇后大功已上親;散官一品、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六尚書、功臣身食實封者、京官職事正三品、供奉官三品子,孫;京官職事從三品、中書·黃門侍郎子,并聽預簡,選性識聰敏者充) 貞觀中期,他舉明經,拜為左屯衛倉曹參軍(正八品下階),得遇時任左屯衛中郎將(正四品下階)的恩師蘇定方。 拜師 或許是少年裴行儉智勇過人,若錐處囊中,鋒芒畢露;或許是蘇定方慧眼識英才??傊?,庶族出生的蘇定方收了一位士族出生的裴行儉做徒弟。庶族子弟蘇定方受藝于士族子弟李靖,再傳授于士族子弟裴行儉。由此可見,李靖一脈所傳承均為桃李,而非荊棘。其擇徒條件都很廣泛,只要是良才美玉,都會詳加雕鑿。不管出身如何。 裴行儉何時拜蘇定方為師不可考察,然而到顯慶二年(657年),裴行儉即由于卷入武后廢立問題而被貶官西州都督府長史。那么,最遲到這個時候裴行儉就出師了。 戰績 同為士族子弟,裴行儉與李靖相似,文武雙全。即是一代名將,又是洞察政局的高手。不過一者隱遁,一者奮進。在建立赫赫戰功的同時裴行儉也建立了卓越的政績。這里討論的是李靖兵法的傳承,咱就只說戰績。 儀鳳二年,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及李遮匐謀反,擾亂安西。唐廷以裴行儉之計行事:以冊封波斯王為棧道,翦滅叛賊為陳倉。裴行儉行“以夷制夷”之計,兵不血刃生擒兩賊。因功封為禮部尚書(文職,正三品)兼檢校右衛大將軍(武職,正三品)。 調露元年,突厥阿史德溫傅謀反,朝廷以裴行儉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統帥三十余萬大軍征討。裴行儉先以木馬計守糧道挫叛軍銳氣;后以正兵拒叛軍大破阿史。最終偽可汗泥熟匐為其下所殺,以其首來降。 明年,阿史那伏念又偽稱可汗,與溫傅合勢,朝廷繼以裴行儉為統帥征討。裴行儉行離間之計使阿史那伏念檎溫傅來降,兵不血刃即平叛軍生俘首領。裴行儉以功封聞喜縣公(爵從二品)。 永淳元年,十姓偽可汗車薄反叛,詔復以行儉為金牙道大總管,率十將軍以討之。師未行。其年四月,行儉病卒,年六十四,贈幽州都督,謚曰獻。特詔令皇太子差六品京官一人檢校家事,五六年間,待兒孫稍成長日停。中宗即位,追贈揚州大都督。 為人 裴行儉是一位士族子弟,出生同于李靖。兩人風骨、經歷也有相若之處。都是謙謙君子;同樣的大器晚成;同樣的獎掖后輩。裴行儉除了上述特點外,最突出的就是善于發掘戰將。他所引進的副將下屬之中,程務挺、張虔勖、崔智辯、王方翼、黨金毗、劉敬同、郭待封、李多祚、黑齒常之最后都成為了名將。 評敘 從李靖到蘇定方到裴行儉,基本上是一人一徒弟。只有到了裴行儉的時候,情況才發生了改變。裴行儉可算是桃李遍天下,也算是大大的傳揚了衛公的威名??上?,盛極而衰,歷史往往就是如此。 裴行儉的這些個弟子(也算是李藥師的兵法傳承者)最后太半沒有倒在征戰的沙場上,而是倒在了武則天的屠刀之下。結果,到685年之后,朝廷面對突厥、契丹夷略河北的局面,竟然沒有得力的戰將可派。這種被動的局面只有到張仁愿修筑三受降城才得以改觀。然而,到了這個時候,李靖一系兵法傳承基本斷絕。自此而后,衛公兵法只有書傳,不可身教了。 李靖兵法,自李靖加入唐軍,到傳承者全部凋零,歷年60載。自此而后,風行萬里、威動殊俗的唐軍統帥中沒有了李衛公的影子。(道) 歡迎關注公眾號:婉如清揚,更歡迎大家關注愛西游愛名著的微信公號:秋雨軒讀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