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長假,我們來到名不經傳的江南小鎮蘆墟。 走進小鎮,立刻被這里的小橋流水人家,古樸的古鎮所吸引。 蘆墟距吳江城區24.5千米,北靠太浦河,南至南柵港,隔蘆墟塘與浙江省相望,西瀕汾湖,東達槐字港。沿著小河 ...... 小鎮的老人們悠閑自得,聚在一起聊聊天,打打牌, 幸福的晚年...... 小鎮上的樹都是參天大樹,有的連理枝,有的像傘蓋,有的樹干幾個人抱不過來。夏日里能遮陰擋雨,是眾多的古鎮中所罕見的。

看,粗壯的樹干樹枝 ! 位于鎮南的登云橋,重建于清嘉慶二年(1797),橋面石上刻著“八寶紋”圖案,頗具特色,橋身上的對聯也很有文學色彩。在市河兩岸尚遺有不少古建筑。 這是一家小有名氣的餛飩店,嘗嘗味道,好便宜一碗6元。邊吃正好一場大雨,歇歇腳...... 市河自北向南逶迤,在其北口躺臥著一座拱形小石橋,名叫觀音橋,原名泰生橋,為吳江區文物控制單位,始建年代無考,現存之橋重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橋頂望柱上四頭石獅惟妙惟肖。
城隍廟正在修建中: 這是原來的倉庫和碼頭: 由于樹多枝繁葉茂,河上滿是落葉,船上的工人在河中打撈枯葉。 農戶家中飼養的鴨子
宋代和清朝,小鎮被譽為“魚米之鄉”。 來到頗具特色的跨街樓——許氏跨街樓:特別是大門前臨河的跨街樓。跨街樓是我國南方多雨地區的一種特殊建筑。以前,蘆墟鎮區的商家民宅大多面向市河建造,大門臨街,街面到河邊的駁岸上也建造樓房,且上層與正屋相連,形成寬窄不一的街路。 現在這里是菜場。 西柵街:
西柵的懷德堂是其代表性建筑,為吳江區文物保護單位。 沈氏跨街樓。現沈氏跨街樓為吳江區文物保護單位。 蘆墟歷史上名人輩出。南宋儒學提舉陸大猷,元代書畫家陸行直,明代萬歷進士、兵部主事袁黃,明末抗清將領洪祖烈,清代乾隆年間著名廉吏陸耀,清中期詩人、書畫家郭,近代南社詩人沈昌眉、沈昌直兄弟,均聲聞遐邇。

一座安靜有著深厚底蘊的小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