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7月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各地代表是:上海小組的李達、李漢俊,武漢小組的董必武、陳潭秋,長沙小組的毛澤東、何叔衡,濟南小組的王盡美、鄧恩銘,北京小組的張國燾、劉仁靜,廣州小組的陳公博,旅日小組的周佛海。參加會議的還有武漢小組的包惠僧(他是在廣州與陳獨秀商談工作期間,受陳個人委派參加會議的)。共產國際派馬林(荷蘭人)和赤色職工國際代表尼克爾斯基(俄國人)出席了會議。所以,代表有1人,委派1個,國際代表2個,共計15人。全國當時黨員人數50余人。 1.李達:(1890.10.2-1966.8.24)湖南零陵嵐角山鎮(今屬冷水灘市)人。字永錫,號鶴鳴,筆名立達,鶴、胡炎、江春等。1911年入北京京師優級師范讀書。1913年赴日求學,后因病回國。1917年再次赴日,考入日本第一高等學校(即東京帝國大學)學習,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1920年回國。與陳獨秀、陳望道等人共同發起在上海建立共產主義小組,并代理小組書記,任《共產黨》月刊主編。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當選為中央局宣傳主任,主持建立人民出版社。1923年自動離黨,任湖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后改為湖南大學法科)學監、教授,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代理政治總教官兼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編審委員會主席。1949年參加與策動湖南和平起義。同年,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任職:武漢大學校長。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和常務委員,中國哲學學會會長。死亡原因:文革中被定為地主分子,開除黨籍,受迫害致死。 點評:留日大學生,空頭理論家,適合搞哲學。 2.李漢俊: (1890—1927),原名李書詩,又名李人杰。湖北潛江人。1902年赴日本留學,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1918年回國后,在上海從事寫作、翻譯工作,傳播新文化及馬克思主義。1920年與陳獨秀共同發起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和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同時創辦《勞動界》周刊,并赴武漢幫助籌建武漢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7月參加在上海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是上海小組代表。會前,李漢俊受陳獨秀的委托,為會議起草了黨綱。7月25、26日休會,由李漢俊、董必武、張國燾、劉仁靜起草黨的綱領、工作計劃和成立宣言;會議結束后,由李漢俊和董必武共同起草了大會向共產國際作的關于中國情形的報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