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調節這是一個從開始有音樂制作開始到現在就爭論不休,甚至沒有一個定性標準的一個概念。 這次小糕,綜合了一些定律,做了一個參考的表格,希望大家能派上用場。 但是小糕要提醒大家的是,做混音,最重要的是耳朵,沒有一個經過訓練的好耳朵,對EQ的敏感度是不好的。所以,通過這份參考,大家來體會一下~
50hz-常用的最低頻段。 這個頻段強勁的地鼓聲的最重要的頻段,也是能夠讓人為之起舞的頻點。通過對它適當的提升,你將得到令人振奮的地鼓聲音。但是,一定要將人聲里面所有的50hz左右的聲音都切掉,因為那一定是噴麥的聲音。
70~100hz-這是獲得渾厚有力的BASS的必要頻點,同時,也是需要將人聲切除的頻點。 另外要注意的地方BASS和地鼓不要提升相同的頻點,否則地鼓會被掩沒掉的。
200~400hz-頻段有如下幾個主要用途: 首先,是軍鼓的木質感聲音頻段; 其次,這是消除人聲臟的感覺的頻段; 第三,對于吉它,提升這個頻段將會使聲音變的溫暖; 第四,對于镲和PERCUSSION,衰減這個頻段可以增加他們的清脆感。 其中,在250hz這個頻點,對地鼓作適當的增益,可以使地鼓聽起來不那么沉重,很多清流行音樂中這樣使用。
400~800hz-調整這個頻段,可以獲得更加清晰的BASS,并且可以使通鼓變得更加溫暖。 另外,通過增益或衰減這個頻段內的某些頻點,可以調整吉它音色的薄厚程度。
800~1khz-該頻段可以用來調整人聲的“結實”程度,或者用于增強地鼓的敲擊感,比較適用與舞曲的地鼓。
1k~3khz-這個頻段是一個“堅硬”的頻段。 其中,1.5k~2.5k的提升可以增加吉它或BASS的“鋒利”的感覺;在2~3k略作衰減,將會使人聲變得更加平滑、流暢,否則,有些人的聲音聽起來唱歌象打架,你可以利用這樣的處理來平息演唱者的怒氣!反過來,在這個頻段進行提升也會增加人聲或者鋼琴的鋒利程度。呵呵。總的來說,這個頻段通常被成為噪聲頻段,太多的話,會使整個音樂亂成一團,但在某種樂器上適當的使用,會使這種樂器脫穎而出。
3k~6khz-聲音在3k的時候,還是堅硬的,衰減為主要調解方向。至于6k,提升這個頻點可以提升人聲的清晰度,或者讓吉它的聲音更華麗。
6k~10khz,這個頻段可以增加聲音的“甜美”感覺。并且增加聲音的空氣感,呼吸感。并可增加吉它的清脆聲音(但要注意,一定不要過量使用)。PERCUSSION、軍鼓和大镲都可以在這個頻段里得到聲音的美化。并且,弦樂和某些的合成器綜合音色,可以在這個頻段得到聲音的“刀刃”的感覺(我實在不知道該怎么形容這樣的聲音)。
10k~16khz,提升這個頻段會使人聲更加華麗,并且能夠提升大镲和PERCUSSION的最尖的那個部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你一定要首先確認這個頻段內是有聲音存在的,否則的話,你所增加的肯定是噪聲。
小提琴 200Hz~400Hz影響音色的豐滿度;1~2KHz是撥弦聲頻帶;6~10KHz是音色明亮度。
中提琴 150Hz~300Hz影響音色的力度;3~6KHz影響音色表現力。
大提琴 100Hz~250Hz影響音色的豐滿度;3KHz是影響音色音色明亮度。
貝斯提琴 50Hz~150Hz影響音色的豐滿度;1~2KHz影響音色的明亮度。
長笛 250Hz~1KHz影響音色的豐滿度;5~6KHz影響的音色明亮度。
黑管 150Hz~600Hz影響音色的豐滿度;3KHz影響音色的明亮度。
雙簧管 300Hz~1KHz影響音色的豐滿度;5~6KHz影響音色的明亮度;1~5KHz提升使音色明亮華麗。
大管 100Hz~200Hz音色豐滿、深沉感強;2~5KHz影響音色的明亮度。
小號 150Hz~250Hz影響音色的豐滿度;5~7.5KHz是明亮清脆感頻帶。
圓號 60Hz~600Hz提升會使音色和諧自然;強吹音色光輝,1~2KHz明顯增強。
長號 100Hz~240Hz提升音色的豐滿度;500Hz~2KHz提升使音色變輝煌。
大號 30Hz~200Hz影響音色的豐滿度;100Hz~500Hz提升使音色深沉、厚實。
鋼琴 27.5~4.86KHz是音域頻段。音色隨頻率增加而變的單薄;20Hz~50Hz是共振峰頻率。
豎琴 32.7Hz~3.136KHz是音域頻率。小力度撥彈音色柔和;大力度撥彈音色豐滿。
薩克斯管 600Hz~2KHz影響明亮度;提升此頻率可使音色華彩清透。
薩克斯管bB 100Hz~300Hz是影響音色的淳厚感,提升此頻段可使音色的始振特性更加細膩,增強音色的表現力。
吉它 100Hz~300Hz提升增加音色的豐滿度;2~5KHz提升增強音色的表現力。
低音吉它 60Hz~100Hz低音豐滿;60Hz~1KHz影響音色的力度;2.5KHz是撥弦聲頻。
電吉它 240Hz是豐滿度頻率;2.5KHz是明亮度頻率3~4KHz撥彈樂器的性格表現的更充分。
電貝司 80Hz~240Hz是豐滿度頻率;600Hz~1KHz影響音色的力度;2.5KHz是撥弦聲頻。
手鼓 200Hz~240Hz共鳴聲頻;5KHz影響臨場感。
小軍鼓(響弦鼓) 240Hz影響飽滿度;2KHz影響力度(響度);5KHz是響弦音頻(泛音區)
通通鼓 360Hz影響豐滿度;8KHz為硬度頻率;泛音可達10~15KHz
低音鼓 60Hz~100Hz為低音力度頻率;2.5KHz是敲擊聲頻率;8KHz是鼓皮泛音聲頻。
地鼓(大鼓) 60Hz~150Hz是力度音頻,影響音色的豐滿度;5~6KHz是泛音聲頻。
镲 250Hz強勁、堅韌、銳利;7.5~10KHz音色尖利;1.2~15KHz镲邊泛音“金光四濺”。
歌聲(男) 150Hz~600Hz影響歌聲力度,提升此頻段可以使歌聲共鳴感強,增強力度。
歌聲(女) 1.6~3.6KHz影響音色的明亮度,提升此段頻率可以使音色鮮明通透。
語音 800Hz是“危險”頻率,過于提升會使音色發“硬”、發“楞”。
沙啞聲 提升64Hz~261Hz會使音色得到改善。
喉音重 衰減600Hz~800Hz會使音色得到改善。
鼻音重 衰減60Hz~260Hz,提升1~2.4KHz可以改善音色。
齒音重 6KHz過高會產生嚴重齒音。
咳音重 4KHz過高會產生咳音嚴重現象(電臺頻率偏離時的音色)。
EQ黃金定律 1. 如果聲音渾濁,請衰減250hz附近的頻段。 2.如果聲音聽起來有喇叭音,請衰減500hz附近的頻段 3.當你試圖讓聲音聽起來更好,請考慮用衰減 4.當你試圖讓聲音聽起來與眾不同,請考慮用提升 5,.不要放大原先沒有的聲音
31hz隆隆聲,悶雷在遠處隆隆作響。感覺胸口發悶。 65hz有深度,所謂“潛的很深” 125hz隆隆聲,低沉的,心砰砰直跳。溫暖。 250HZ飽滿或渾濁 500hz汽車喇叭聲 1khzwhack(打擊聲?!這樣翻譯不妥吧!) 2khz咬碎東西的聲音,踩的嘎啦啦作響 4khz鑲邊,鋒銳感 8khz高頻哨聲或齒音,輪廓清晰, 16khz空氣感
一些常用頻點的作用 50hz,這是我們常用的最低頻段,這個頻段就是你在的廳外聽到的強勁的地鼓聲的最重要的頻段,也是能夠讓人為之起舞的頻點。通過對它適當的提升,你將得到令人振奮的地鼓聲音。但是,一定要將人聲里面所有的50hz左右的聲音都切掉,因為那一定是噴麥的聲音。
70~100hz,這是我們獲得渾厚有力的BASS的必要頻點,同時,也是需要將人聲切除的頻點。記住,BASS和地鼓不要提升相同的頻點,否則地鼓會被掩沒掉的。
200~400hz,這個頻段有如下幾個主要用途,首先是軍鼓的木質感聲音頻段;其次,這是消除人聲臟的感覺的頻段;第三,對于吉它,提升這個頻段將會使聲音變的溫暖;第四、對于镲和PERCUSSION,衰減這個頻段可以增加他們的清脆感。其中,在250hz這個頻點,對地鼓作適當的增益,可以使地鼓聽起來不那么沉重,很多清流行音樂中這樣使用。
400~800hz,調整這個頻段,可以獲得更加清晰的BASS,并且可以使通鼓變得更加溫暖。另外,通過增益或衰減這個頻段內的某些頻點,可以調整吉它音色的薄厚程度。
800~1khz,這個頻段可以用來調整人聲的“結實”程度,或者用于增強地鼓的敲擊感,比較適用與舞曲的地鼓。
1k~3khz,這個頻段是一個“堅硬”的頻段。其中,1.5k~2.5k的提升可以增加吉它或BASS的“鋒利”的感覺;在2~3k略作衰減,將會使人聲變得更加平滑、流暢,否則,有些人的聲音聽起來唱歌象打架,你可以利用這樣的處理來平息演唱者的怒氣!反過來,在這個頻段進行提升也會增加人聲或者鋼琴的鋒利程度。呵呵。總的來說,這個頻段通常被成為噪聲頻段,太多的話,會使整個音樂亂成一團,但在某種樂器上適當的使用,會使這種樂器脫穎而出。
3k~6khz,聲音在3k的時候,還是堅硬的,那么,不用我說,大家也知道該作什么了吧。至于6k,提升這個頻點可以提升人聲的清晰度,或者讓吉它的聲音更華麗。
6k~10khz,這個頻段可以增加聲音的“甜美”感覺。并且增加聲音的空氣感,呼吸感。并可增加吉它的清脆聲音(但要注意,一定不要過量使用)。PERCUSSION、軍鼓和大镲都可以在這個頻段里得到聲音的美化。并且,弦樂和某些的合成器綜合音色,可以在這個頻段得到聲音的“刀刃”的感覺(我實在不知道該怎么形容這樣的聲音)。
10k~16khz,提升這個頻段會使人聲更加華麗,并且能夠提升大镲和PERCUSSION的最尖的那個部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你一定要首先確認這個頻段內是有聲音存在的,否則的話,你所增加的肯定是噪聲
一些樂器的頻率 鼓:50–100Hz:Adds bottomto the sound 100–250Hz:增加圓滿度 250–800Hz:渾濁不清的區域 5–8kHz:增加臨場感 8–12kHz:增加嘶嘶聲 鐃,鈸,镲:250–800Hz:渾濁不清的區域 1–6kHz:增加臨場感 6–8kHz:增加透明度 8–12kHz:增加亮度 貝司:50–100Hz:Adds bottomend 100–250Hz:增加圓滿度 250–800Hz:渾濁不清的區域 800–1kHz:增加小音箱聲音的強度 1–6kHz:增加臨場感 6–8kHz:增加更高的臨場感 8–12kHz:增加嘶嘶聲 人聲:100–250Hz:增加正面感 250–800Hz:渾濁不清的區域 1–6kHz:增加臨場感 6–8kHz:增加絲絲聲和透明度 8–12kHz:增加亮度 鋼琴:50–100Hz:Adds bottom 100–250Hz:增加圓滿度 250–1kHz:渾濁不清的區域 1–6kHz:增加臨場感 6–8Khz:增加透明度 8–12kHz:增加嘶嘶聲 電吉他:100–250Hz:增強主要部分 250–800Hz:渾濁不清的區域 1–6Khz:從混音中切除 6–8kHz:增加透明度 8–12kHz:增加嘶嘶聲 吉他:100–250Hz:增強主要部分 6–8kHz:增加透明度 8–12kHz:增加亮度 弦樂:50–100Hz:Adds bottomend 100–250Hz:增強主要部分 250–800Hz:渾濁不清的區域 1–6hHz:聽起來易碎 6–8kHz:增加透明度 8–12kHz:增加亮度 |
|